讀汪朗的《衣食大義》,于書中得見其父、著名作家汪曾祺老先生的墨寶多幅。其中有一幅極為有趣,是一只蜻蜓展開四翅,在空中作停留狀,一旁則是一個稻草做的圓圈,做欲套狀,正悄悄地向那蜻蜓的尾部接近。至于那只蜻蜓的命運如何,只有靠觀者自己想象了。更為有趣的,是汪老先生在他那幅畫上的題款,“一九八四年三月十日午煮面條等水開作此”。由是我想,汪老的文章之所以簡練、生動,極富情趣,多半和他那達觀、開朗而又熱愛生活的品性有關。看罷此畫,頓時激起了我遙遠的回憶,兒時的我,也曾經有過與蜻蜓打交道的經歷。
農歷六月。正午,大地上沒有一絲風。太陽依然懸掛在無遮攔的空中,把無窮無盡的熱量,一縷縷地往地面傾瀉。村子里在經歷了半天的喧鬧后,這一時刻顯得極為平靜。大人們或搬出竹床在房屋陰涼里、或鋪張簟子在樹篁下、或手拿蒲扇半倚在門坎上,睡午覺。
這個時間,小孩們可以自由活動,但不準發出聲響,影響大人們午睡。這是村里的規矩,哪個細伢也不敢輕易違背。倘若有亂吵亂嚷,驚動了大人們午休的,誰都可以狠揍他,搗蛋細伢的父母在這件事情上,是不可護短的。所以,我們的活動多半就是偷偷去畈里,找有水的地方洗冷水澡,或者是釣蛤螞(即青蛙)、捕蟬、套蜻蜓。
且說套蜻蜓。
夏天,在我們那里,蜻蜓四處可見,且種類十分豐富。蜻蜓不怕熱,再大的太陽,它們不躲陰,一如既往地在村子的樹枝、花草及谷草堆四周盤旋。最多不過是他們飛累了,找個地方停頓一下。蜻蜓喜歡停留的地方,多為枯枝和植物的尖端部位。南宋詩人楊萬里就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詩句作為描述。從蜻蜓擇枝停靠的習性來看,它們喜歡佇立在開闊、明亮之處。在這樣的地方,它那由兩萬八千多只小眼組成的復眼,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及時發現敵情,不會稀里糊涂地就被天上的鳥類或地下的蟾蜍類吞沒。因此,蜻蜓即使在樹枝上作停頓修整時,它的翅膀也一直保持著直挺狀態,隨時準備起飛。
在我的記憶里,我們那里的蜻蜓五顏六色,種類不少。有紅如瑪瑙的,有綠如翡翠的,還有那些淡黃中略顯灰褐色的,更像琥珀。不過,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最喜歡在我家門口的那棵楊叉樹的枝椏上停留。因此,當大人們睡午覺時,我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去門口楊叉樹上套蜻蜓。
套蜻蜓雖然很簡單,但還是需要做些準備工作。時值盛夏,早谷剛收割,稻場上有的是谷草稈。于是,去找谷草稈來做套子。要想做個比較好用的谷草套子,有講究。谷草稈不能太硬,太硬了,收放起來不自如;也不能太軟,否則套不牢,蜻蜓容易掙脫。最適合做套的谷草稈,是大約收割了不到一周,被石磙子碾過,谷草稈被壓扁,草稈上已經沒有了新鮮水氣,但仍有些濕氣,顏色呈淡綠的。找到谷草稈,首先把谷草的兩端掐斷,只留中間主干部分。再將草稈底部起首往上的第一個節,輕輕地對掰幾下,待那個節的接頭完全松動后,抽開主莖。主莖抽出來,用小刀或者指甲,在主莖靠近節頭的地方,豎著剖開,大約需要半寸長,讓里面的主莖和外邊包裹的草套形成套鎖。這樣,一個谷草蜻蜓套就做成了。然后,將做成的套子反復拉扯,盡量讓谷草上那個破口裂開、收攏,直到收合自如為止。
上面說過,蜻蜓是復眼,看東西很厲害,往往是人還沒走攏,它就振翅而逃。時間一久,我得出經驗,套蜻蜓時,下手一定不能太匆忙,動作幅度一大,就會被它發覺。也不能太溫柔,弄了半天,結果被掙脫。我一般從棲枝蜻蜓的尾部下端接近,雙手拿穩事先早已拉開了的套,靜悄悄地將套子圓圈虛套住蜻蜓那長長的尾巴,然后猛地將套鎖向前一推,好家伙——一只蜻蜓就這樣被套住了,任憑它怎樣掙扎,都沒有辦法將它那長長的尾巴從套子里退出去。蜻蜓套住后,趕緊用手將其捉住,然后放置在空玻璃罐頭瓶子里,看它在那個狹小的空間里,亂撲騰。
一次,我在姆姆家園塹邊的桑樹椏上,套到一只頭特別大的蜻蜓,我們稱之為“大頭寶”。那只大頭寶很不一般,我去捉它時,手指竟然被它狠狠地咬了一下,生痛。一怒之下,我先將它的翅膀掐斷,讓它飛不起來,然后再掐住它那大大的腦袋,使勁一拉,只見那蜻蜓的頭部和身子被活活扯開。在它的頭部那段上,附有它長長的內臟,尾部部分,已是空空的。最后,我將它的殘軀,丟給螞蟻飽餐。兒時無知,尚不覺得這樣做很殘忍。
曾經看過一則童話。故事說,在一口池塘里,生活著很多的水蠆。一天,小水蠆們聚在一起開會,研討著一個讓它們一直弄不明白的問題。那個問題是: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們,總是在和它們一起生活兩年左右,就從水底浮出,說是要去看看水面上的世界是何模樣。可是,令小水蠆們感到困惑的是:那些出去了的同類,沒有一個再回來了?于是,它們開會約定,這次再要出去的,無論是否探聽到消息,都必須回來跟大伙回個話。然而,它們的期望又落空了,那些出去的水蠆們,依然是杳無音信。
當然,這只是一則童話。真正的結果是,那些水蠆一旦從水底鉆出來后,就不再是水蠆了,它們全都長了翅膀,變成了蜻蜓,沒法再鉆進水里,告訴小水蠆們消息了。那些小水蠆們的等待,也就永無結果了。
記得夏天里,每逢大雨前,就有許多蜻蜓在水塘上面,作超低空飛行。飛行時,蜻蜓的尾巴在水面上一點一點的,人們稱之為蜻蜓點水。其實,那是蜻蜓在產卵。蜻蜓產卵后,那些蟲卵就變成了水蠆,一直生活在水里。水蠆在水里大約要生活兩年左右。這期間,水蠆隨著時間的增長,要不斷地進行蛻皮,大致蛻變十多次后,它們才能長大,從水里鉆出來,羽化成蜻蜓,飛向藍天。小水蠆們在水里生活的那段時間,和魚類一樣,是變溫動物,用鰓呼吸,依靠捕食水中的孑孓和其他的微生物生存。在我們老家,鄉民們多不識水蠆,以為是蝦類。有時車水后,水車埠子里會有水蠆及小魚蝦,鄉民們于是將它們一起,用灰面裹了,油炸吃,很香。待水蠆經過艱難的蛻變,成蜻蜓后,生活習性也隨之改變,專吃蚊、蠅等,大體說來,是為益蟲。
一天跟遠在老家的母親通電話,偶爾問及蜻蜓。母親說,你還不曉得啊,現在不比往日,青子(老家人都這么稱呼)已經很少了。問原因,母親說,大概是現在種莊稼用農藥太多,青子都被鬧死了。仔細想來,我離開老家的年歲并不很久,但蜻蜓的命運卻落到如此悲慘的地步,實在是沒有想到的。在快速發展經濟,上下都追求GDP的政府官員們手里,不知和蜻蜓一樣難逃厄運的事物還會有多少?
故鄉的皮影戲
皮影戲,在鄂東地方被稱為影子戲。打記事起,我就對它十分喜愛。那時候,鄉村文化生活相當貧乏,沒有電視機,更沒有互聯網,就連偶爾才放一次的電影,也多是樣板戲。鄉民們除了聽聽收音機、廣播和被召集去看一些由文藝宣傳隊表演的那些帶強烈政治色彩的節目外,很難得有自己喜歡的文娛活動。好在村子里還有說善書和唱影子戲的,算是那個并不遙遠的年代里,鄉民們不可多得的精神慰藉。
據說,皮影戲的起源,在陜西關中地區,至今的陜西華縣仍被人們當做皮影戲的故鄉。具體說到皮影戲的發明,還和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很有些關系。據班固的《漢書》記載,當年劉徹的寵妃李夫人早逝,劉徹十分懷念她。有方士齊少翁知道帝子心思,就說能為他招回美人魂。于是,齊方士命人在夜里架起帷帳,叫那個癡情的漢武帝端坐帳中。齊少翁領人在帳外,點燈燃燭,焚香幾許。還真奇怪,思美心切的劉徹果然于恍惚中,在帳幕上看到了李美人那“傾國傾城”的形象。然而,好景不長,香煙散去,美人依然不知所終。悲傷欲絕的劉徹當即寫下了那首流傳至今的:“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悼亡詩。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這種帶有祭祀性質的活動,就逐漸由都城長安向四周傳開,并衍生出了后來用牛、羊、驢等動物皮雕刻制作,賦予人物豐富表演形式的皮影戲。
不過,皮影戲真正形成的時代尚無確考。但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它至少在宋代已經成型和盛行。宋代以后至明清,皮影戲一直受到宮廷和民間的喜愛,表演遍及全國各地,并與曲藝、語言、習俗結合,發展成各具地方特色的皮影戲藝術。元代時,皮影戲曾流傳到域外的波斯、阿拉伯、土耳其及東南亞。清代乾隆年間,皮影戲傳入法國巴黎、馬賽和英國倫敦。這種源于中國的藝術形式,吸引了不少國外戲迷,老外稱之為“中國燈影”。
在兒時記憶里,故鄉唱影子戲的班子不少。大部分班子以村落和姓氏為基礎組建。與我們村隔河相望的樂家畈,就有個影子戲班。每到農閑,就有一些村子派出代表,上門去找戲班子聯系,下定金,約定某日去唱一臺,同時商定好所唱曲目。而對于請戲班子的酬儀,則由村里按人頭分攤。也有一些辦紅白喜事人家,常自家花錢請,全村一起看,以示大方。給戲班子的報酬,有現金,但更多的時候是給實物,如米、面、油什么的,論斤兩。
那時候,只要聽說哪里唱影子戲,鄉民們就算跑上幾十里路,就算刮風下雨,也要去看。有一個真實的故事,說是鄰村梅家大凹有個人,善于扯謊,人稱謊架子。一天,謊架子走親戚從我們村過,有好事者攔下他,要他當面扯個謊,才準走。這時的謊架子,一副急匆匆趕路模樣,很無奈地說:“現在哪還有時間扯謊啊,我馬上要到祁鼓街去打油。晚上我們灣子里要唱影子戲,這謊還是以后再扯吧。”見他如此說,那些好事者也沒強迫,放行。晚上,當我們村一干人浩浩蕩蕩地趕了好幾里地,去梅家大凹看戲時,卻發現村子里黑燈瞎火的,哪有半點唱戲的跡象。
于是,他們氣沖沖地去找謊架子理論。豈料,人家謊架子穩如泰山地說,是你們要我扯謊的啊!眾人苦笑而語塞。可見,看影子戲在當時,對鄉民們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影子戲班子的戲路,和當地流行的楚劇、漢劇相似,以師承為本。一出戲,從對白到吟唱,由師傅自上傳下,基本不變。那些所謂的影子演員,是用動物皮質制作的各種人物造型。戲班子每次出行,光皮影人物就要裝幾大箱。箱子皮質,四角用熟銅片打包、鉚實,使用起來,結實又輕便。
由于戲班子也屬匠人活路,吃江湖飯,和其他手藝行當樣,有自己的路數,戲班子里的人都尊稱那些皮影人物為“影子菩薩”。按他們的說法就是,那些皮影人物在世時,絕非等閑之輩,演唱日久,早已經作古立名或者成仙封圣的先人,會借助影子附體,顯靈。因此,每個皮影人物身上,都附著靈魂,需多加敬奉,萬萬褻瀆不得。
在印象里,樂家畈影子戲班的保留節目,有《說唐》、《楊家將》、《西游記》、《封神榜》及東西南北系列等。所謂東西南北,依次是《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五虎平南》、《羅通掃北》等,多是武戲。既然是戲,就少不了對白和吟唱。不過,影子戲的唱法,相對楚劇和漢劇而言,單調許多,全憑吟唱者運氣出聲緩急高低不同而已。很多時候還有假聲,那些假聲對喜怒哀樂情緒的表狀,起到了極大的修飾作用。有時候聲調高亢,響遏行云,很有些吼秦腔味道。不過,人物對白卻很有意思,用語以本地方言俚語為主,其中有很多詼諧幽默的語句,經常被臺下觀眾拿來學舌。
唱影子戲,講究聲、手協調。戲里人物的動作,全靠幕后那些看不見的手操縱。人們將那些操縱影子的動作,稱之為提影子。在手和影子之間,有著很多根竹簽連接。那些竹簽依據幕后光源對于投影的效果,傳遞著人的指令,從而左右著戲里人物的行為。戲里角色的語言,也同時由人在后臺配音。逢武打時,就有人拿根木棒,有節奏地敲打著戲臺,再配之以鑼、鼓、镲、鈸、梆的快節奏打擊,擬音,發出各種兵器聲響。臺下觀眾隔了幕布,看皮影人物的諸般做派,慢慢地進入劇情后,就完全沉浸在劇情之中,覺得表演特別真實。
因此,在影子戲班里,提影子的人尤其重要。影子提得好,展現給觀眾的就是活靈活現的人物,包括各種打斗動作,輾轉騰挪,十分逼真。
當然,演出時配音的同步性也很重要,否則會露出破綻。一次,唱的是《西游記》,正當配音的人半閉著眼,“西天路上險得很,石頭瓦片都成精……”唱得起勁時,提影子的人慌忙火急地到處找孫悟空來降妖捉怪。可是,找了半天,怎么也找不到。于是,趕忙拿手來捅配音。配音一愣神,立馬明白,可聲音又不能停。配音的人就在后臺咿咿呀呀地支吾了起來。臺下觀眾慢慢覺得有些不對勁,開始起哄。還好,劇務突然從攤放影子的簸箕里,找到了孫悟空。趕緊提上前臺,這回說唱者靈機一動:“臺上不見了孫大圣,簸箕里面顯威靈!”觀眾頓時哄堂大笑,至今傳為笑談。該臺詞也成了故鄉一帶,對那些游手好閑不務正業者最好的形容。
我在故鄉豐城中學讀初中時,有個學長叫國林的,就是樂家畈人。很有文藝天賦,尤其善于吹笛子。他的一曲笛子獨奏《揚鞭催馬運糧忙》,吹得圓潤自如,多次在校內外文藝演出中獲獎。后來,聽說他讀完初中就回家,跟戲班子學唱影子戲了。后來又聽說,有了國林的加入,樂家畈的影子戲班子,很紅火了一段時間。我高中時的同班同學喜林,是國林的堂弟,也在畢業后,學唱影子戲。
如今,隨著社會的日漸進步,視聽傳媒已充分發達,電視、電影、影碟、卡拉OK、迪吧、書籍等等,豐富著人們的日常文化生活,影子戲也和其他傳統的藝術表演形式一樣,逐漸式微。離家已久,樂家畈影子戲班現今是否生存著,還難說。無論怎樣,故鄉影子戲給我留下的記憶,將陪伴終身。
責任編輯聶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