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邊黨
舊時的文化人都比較清高,講求特立獨行,我行我素,且不愿介入“黨爭”,所謂“君子不黨“是也。即使要搞個圈子,也就是“臭味相投”結個社團而已,譬如“竹林七賢”、“揚州八怪”之類。拿魯迅先生來說,他不屬于任何一個政治勢力、不加入任何一個黨派,盡管他與中國共產黨在思想上有一致的地方。這是獨立的思想與人格決定的。但是,魯迅還是一個“黨”的始作俑者,這個黨叫“毛邊黨”。
毛邊黨的稱謂與毛邊書有關。所謂毛邊書是指裝訂后不經裁剪的書,閱讀時需逐頁裁開。因裁切后書邊呈不規整狀,摸起來毛茸茸的,故曰毛邊。我曾想當然地認為毛邊書是天然的國粹,造紙術和印刷術的故鄉嘛。而中國古代文人又很多習性,譬如讀書前的漱口凈手(最好還有紅袖添香),譬如吟詩要曲水流觴,相似游戲的擊鼓傳花。讀書自然也要別出“新裁”。其實不然,毛邊書最早源于歐洲國家,是那些喝咖啡,留大胡子,握鵝毛筆的貴族“老外”的雅好,手持小刀,小資地邊裁邊讀,很對優悠富裕的有閑階層的口味。毛邊書大都是非賣品,送朋友的,既是交流,也是互動,藉此可檢查朋友是不是真的裁開看過。一本書看的人多了或時間長了,書邊會變臟發黑。又可以用切紙刀把毛邊切去,又是一本干凈整潔的書了。外國佬真是精明到家了。
上個世紀初,毛邊書來到中國, 深得魯迅的青睞,自詡“毛邊黨”。“黨羽”有周作人、郭沫若、郁達夫、林語堂等。魯迅還就毛邊書同一個圖書管理員打過筆墨官司,因為管理員要把毛邊書一頁頁切開才能借閱,增加了人家的工作量。魯迅喜歡毛邊書還有一個原因是毛邊書天闊地方,適宜批注。他形象地比喻:“光邊書像沒有頭發的人——和尚或尼姑”。今天也有不少老文人新文人鐘情毛邊,成為“毛邊一族”,是懷舊,是風雅,也是時尚。
今天看來,毛邊黨倡導的的是另一種“人文關懷”和閱讀理念。在裁切下一頁時,讀者可以慢慢品味上頁,給一個咀嚼的空隙,對后文也給一個想象空間,形成一個閱讀與思考的鏈條,同時也讓讀者平心靜氣,讀出節奏來。毛邊書除增加閱讀的趣味外,就是凸顯一個“慢”字,細嚼慢咽,從容不迫?,F在有人提倡“慢生活”,毛邊黨提倡的是“慢閱讀”,是對顛覆傳統閱讀的快餐閱讀的“反顛覆”。
寫到這里我突發奇想,是否也去出一本毛邊書,送給真正喜歡讀書的朋友。麻煩的是同時還得附送一把小刀,又擔心人家變了小刀用途拿去削水果。再說,現在閱讀渠道多,紙質讀物優勢不再,把人家弄煩了,就去讀電子書了你又其奈何哉。罷罷罷,還是不故弄風雅為好。
其實,我在很久以前就接觸過毛邊書,是在下派到農村那年,恰遇干旱沒有收成,吃飯成了大問題。一個曾經教過書的老先生找到我,拿出一本書,想同我換幾斤糧票。書名叫《魯迅雜感選集》,上個世紀30年代版,很薄,紙張發黃并有脆裂。書的天頭和翻口都沒有切開,看不到內容,連書邊都未切開,定然是一次品。見我不中意,老先生說:“這是毛邊書,很珍貴的,不是一家人要吃飯,我才舍不得呢?!蔽姨统鑫褰锛Z票給他,說這本書就不要了,有其他書找幾本來即可。老先生古怪地看了我一眼,接過糧票走了。次日,老先生送來了幾本書,有《普希金詩選》、《金陵春夢》等。這些書當年不容易看到,我以為值得,還拱手致謝。臨別時,老先生又怪異地看了我一眼。
這是我自認為很丟份也很后悔的羞于提及的事,尤其是在若干年后知道什么叫“毛邊書”和毛邊書的價值之后,在收藏熱興起,全民鑒寶、尋寶、獻寶的今天。我想,設若那本毛邊書還在,設若保存完好甚至于沒有裁邊(這種可能性很?。┗蚩蓵蔀橐粚氊惏桑瑑r值或不可估量吧。再來回味老先生那讓我銘心刻骨的眼光,其中內容終于讀懂了,就是迷惑、輕蔑、嘲諷,還有就是占了便宜還討個乖的自得——啥子下派的知識分子?分明是白癡一個,沒文化!那本當年與我失之交臂的毛邊書今安在哉?老先生已作古,如果他的兒孫把它當廢書賣了被化為紙漿,就真的是焚琴煮鶴,暴殄天物了。設若那毛邊書還在我手中,或許就可以申請加入“毛邊黨”吧,至少有一個“進見禮”
同書櫥里的一排排被機器裁切得方方正正、中規中矩的書籍比起來,毛邊書是書籍大家庭中的“原生態”,樸實本真,不修邊幅,但個性鮮明,特立獨行,一反常規。推論開去,可以藉此詮釋出一種人生態度,權且叫做“毛邊人生”吧。但是,生活中那些有棱有角的毛邊人物,最終大都被世俗切去了“毛邊”,被整齊劃一了。這不能不說是個性的喪失和人性的悲哀。
眼下,我還得繼續耐著性子把那本不倫不類的“毛邊書”讀完,哪怕把自己也讀得不倫不類。
涂鴉
當學生時,如果書寫不工整,老師的批語大都是“鬼畫桃符”,有那文縐縐的老師則說是“涂鴉之作”。一些文化人寫文章或弄國畫、書法什么的,也總愛說是“信筆涂鴉”,這是自謙之詞,其本意是不規范、無章法,隨心所欲地弄文字,玩水墨。
一直以為“涂鴉”是外來語。近日讀古詩,意外讀到唐代那位嗜茶如命,詩以茶名的“茶仙”盧仝調侃小兒子的兩句詩:“忽來案上翻墨汁,涂抹詩書如老鴉”,才知道了“涂鴉”的出處,原來還是一“國粹”。之所以誤作“舶來品”,是因為“涂鴉”在西方國家早已蔚然成風。有的城市專門規劃出涂鴉區,立起涂鴉墻,供人們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盡情揮灑色彩和才情。最初,涂鴉只是個人的宣泄方式,或表達對社會、事件、人物的憤怒與不滿,或揮發多余的荷爾蒙,坦露青春期的沖動和狂躁,也有一些人僅僅是表現欲太甚,以此吸人眼球獲得虛榮心的滿足。隨著社會的進步、開放、多元,“涂鴉”逐漸演變成為一門時尚藝術。
就涂鴉而言,中國人肯定是開山鼻祖,我們的遠古先民在巖石和洞穴留下的巖畫就是例證。正是因為有了帶有涂鴉性質的巖畫,才有了后來敦煌等地的壁畫、云岡等地的石刻。告別原始社會,有了紙張、文字和藝術,國人反而不敢隨意寫寫畫畫了。為何?人進化了,思想也復雜了,有了框框和禁忌。拿兒童來說,最早的藝術實踐或許就是涂鴉——在廁所和一些隱蔽的地方,用石塊和粉筆畫出拙劣的表意不清或有猥褻意味的圖案,以表現懵懵懂懂的潛意識。這樣做一旦被人發現,輕者說你道德敗壞,重者“上綱上線”,分析出反動思想?!拔母铩敝?,反動標語事件時有發生,查來查去,多是無知的頑童所為。所以,那時大人教育小孩不僅要把口管好,更要把手管緊。歷史殷鑒尚在,“文字獄”不說,光是題壁詩(也是一種涂鴉吧)就讓許多人罹禍。最典型的是醉酒后在潯陽樓題“反詩”的宋江。這或許正是涂鴉長期以來不被中國人接受的原因。當然,曾幾何時也曾出現過名噪一時的大字報墻、民主墻、賽詩墻,現在看來似乎也可視為涂鴉,但展示的多是愚昧、狂熱、幼稚,在哪一個方面都乏善可陳。
改革開放解放了思想,桎梏打開了,類似涂鴉的行為被寬容和默許。就有那年輕的時尚達人,拿著一個噴油漆的噴頭,噴出光怪陸離、抽象難懂的畫面,然后退到一邊孤芳自賞。前些年在川北農村,農民修了新房子,都要在新墻上用石灰水畫出一條大肥豬,在豬兒碩大的肚子上寫上“2000斤”、“3000斤”,傳達出的是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愿景。近年一些比較有檔次的“農家樂”,為招攬生意,專門開辟一面“繪畫墻”,讓客人在上面隨心所欲地表達情緒。城里的一些超市和賣場,也有了涂鴉區和涂鴉墻,籠絡那些等待父母購物的孩子們。近來,多維地畫涂鴉在一些大城市也開始興起,深得市民擁躉。由此看來,涂鴉在中國也逐漸有了生存的空間和環境。
當下,最大的涂鴉區是網絡,最大的涂鴉墻是貼吧,最大的涂鴉群體是網民。博客與電子郵件公平地為每個人提供快速的創作和發表通道,高雅與低俗共處,精品與“垃圾”并存,真的是泥沙俱下,魚龍混雜。這就很有必要借鑒和發揮涂鴉墻覆蓋、清除的功能,凈化互聯網這張碩大無朋的“畫布”,使之成為催生高雅藝術、民間藝術的產床,而不是藏污納垢的“角落”;成為張揚健康文明個性的載體,而不是污染精神和“環境”的平臺。
涂鴉,是即興和率性的民間行為,文字和繪畫是基本的方式,其作品大都是“山寨繪畫”和民間語文,學術界已將其納入通俗文化范疇,是很值得研究并不斷“揚棄”的,如果超出法律允許的范圍一味地胡涂亂抹,只能是鴉陣亂象,鴉群鼓噪,不僅難“登廟堂之高”,連“處江湖之遠”也是不可能的了。
責任編輯肖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