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官落馬前,都沒有故事,一旦落馬后,就會曝出無數讓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近來湖北又曝出一個故事:去年3月,鄂州市年僅37歲的鼓樓街辦主任邵海落馬,紀委從其買房一次性付清全款的闊綽上判斷其經濟上可能存在問題,一查果然有大問題,貪了數百萬。有意思的是,這個害怕暴露的貪官多次與同伙訂立攻守同盟,幾次與同伙進行反調查“演習”,給辦案帶來了很多障礙。
如果邵海稍微多點心眼,在買房時不那么露富,不傻乎乎地一次性付清全款,紀委很難發現其問題。這個細節說明了,當下的官員財產申報制度是如何地形同虛設。
當然,這條新聞最有意思的就是:為防東窗事發,這個貪官竟與同伙進行反調查演習。
貪官進行反調查演習,暴露了其心虛,暴露了貪官們的日子也不好過:貪了錢,整天提心吊膽害怕被查出來,想方設法去掩蓋,甚至嚴峻以待到“演習”的地步。貪官們這種對反腐部門的警惕和防范,似乎比反腐部門對貪官還要警惕。這種行為很好笑,然而,我們真不能當作笑話,從反腐現實看,貪官的這種“反調查演習”并非個案,而普遍存在。
去年《人民日報》曾采訪過我國首個反貪局——廣東反貪局首任局長,這位局長談起了當年反腐盛況:那場地震式的反腐風暴中,首月就有3485人自首,在通告期限的最后一天,至深夜12點鐘,還有人到反貪局排隊等候投案自首。20多年前,反貪局一個“限期交待問題”的通知就讓貪官連夜排隊等候投案,可20年后,還會出現這種盛況嗎?根本不可能,他們已經見大世面了,在與反腐部門的斗爭中,貪官們已經學到了無數反偵查手段,防反腐能力也越來越強,反調查能力得到了極大的鍛煉和提升。20年前,他們的心理非常脆弱,不經一嚇,20年后,他們的后來人已經告別了當初的青澀和幼稚,變得可怕的成熟,反偵查能力可怕地強大。
《人民論壇》做過調查:貪官的潛伏期如今是越來越長了,可以成功潛伏10多年甚至更長時間而不被發現。從1978年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貪官的平均潛伏期在2至3年,從20世紀90年代末至本世紀初期,腐敗潛伏期達5至6年。近年被調查的省部級干部犯罪案件中,平均潛伏期為6.31年,最長的達14年。潛伏期之所以越來越長,說明他們越來越會偽裝,而所以會偽裝,與他們超強的反調查能力是分不開的。不一定每一個貪官都進行過反調查演習,但類似的反偵查行為肯定都在做。比如,如今直接收錢的貪官已經越來越少了,而是創造了許多看似比較合法的方式將不正當的錢洗成正當的,比如有期權腐敗,有藝術品洗錢等等,反偵查手段遠遠走在了反腐碩士們的偵查手段之前。
反腐者也注意到了貪官的這種隱蔽能力。據說不少腐敗分子在受賄問題上堅持 “四不要”的原則:第三人在場不要,不信任的不要,事沒辦成不要,物品不要;還有的腐敗分子為防止被錄音,索賄時采用正話反說、寫字條、打手勢等方式。無疑,這些都是貪官“反調查演習”的成果。
反腐者在明處,貪官在暗處,貪官占著充分的優勢去反偵查反調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反腐者設計的那些處于明處的防范措施,很容易就被處于暗處的貪官們一一化解了。更重要的是,反腐者一般都是根據最新的腐敗動向對貪官進行反腐,這樣“被動的”反腐,意味著反腐者永遠走在腐敗者的后面,永遠只是被貪官牽著鼻子走,而很難走在貪官前一步、將其腐敗扼殺在萌芽中。
貪官的反調查演習提醒反腐者,你偵查,他反偵查,你的反腐技藝提升了,他們的反“反腐”能力水漲船高。腐敗,不是靠盲目地“反”就可以遏止的。反腐的關鍵,還是要從源頭上防范。
讓人不敢貪、讓人不想貪,這可能不太靠得住。有100%的利潤,有人就會冒生命的危險去鋌而走險,為了利益,沒什么“不敢貪”的。最根本的治理重點,還應該放在“讓人貪不了”的制度安排上:手中沒有多大的權力,僅有的那點兒權力受到了約束,想貪敢貪,也無法去貪,沒有權力可以拿去交換。那樣的話,貪官再演習,也是無濟于事的。
(作者為媒體資深評論員)
腐敗,不是靠盲目地“反”就可以遏止的。反腐的關鍵,還是要從源頭上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