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納雍縣是位于貴州省西北部一個煤炭資源優勢明顯、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山區縣。這里不通火車,從貴陽過去要將近5個小時的山路盤旋才能到達。然而,財政上捉襟見肘的納雍縣最近卻曝出了一個不小的新聞:作為出資人,該縣15年來竟然將一個價值上千萬的國有水泥廠慷慨地“送”給了個人,坐看他人賺取數千萬利潤。甚至當某些人以該國有資產作為行騙道具,政府也不愿出面,放任這些人在深山里玩起巧取豪奪的游戲。
產權異化的租售游戲
1995年9月1日,納雍縣人民政府與貴陽亞太實業公司簽訂了《貴州省納雍縣水泥廠產權轉讓協議書》,納雍縣政府以430萬元價款將其所屬企業納雍縣水泥廠所有權轉讓給貴陽亞太實業公司。1995年9月4日,納雍縣水泥廠更名為貴州省納雍縣水泥制造廠,納雍縣工商局根據納雍縣政府及納雍縣水泥廠法定代表人蒙文華出具的相關手續,為納雍縣水泥制造廠辦理了企業法人及法定代表人變更登記,在變更登記上注明了納雍縣水泥廠為集體企業,法定代表人為代畢。
事后,法院審理查明,該水泥廠的產權轉讓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并違反了國務院有關國有資產轉讓需評估拍賣的規定。按照該協議,從1997年開始,貴陽亞太實業公司每年應向當地政府償付50萬元,直到還清430萬元為止。然而從轉讓協議簽訂至今,貴陽亞太實業公司一直未向納雍縣人民政府給付相應對價。2008年,法院認定貴陽亞太實業公司與納雍縣政府簽訂的協議無效,在此基礎上所發生的轉讓經營、承包、租賃等行為均屬無效民事行為。
但這起本來非常清晰的產權違法案件卻因為另一起出租游戲而變得復雜起來。
1998年6月,納雍縣水泥制造廠與納雍縣銳鋒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簽定了聯營協議。協議約定:“納雍縣銳鋒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向貴州省納雍縣水泥制造廠投入聯營資金100萬元,聯營期限為1998年7月1日起至1999年7月1日止;利潤40萬元分兩期給付”。
1999年2月12日,納雍縣水泥制造廠向納雍縣銳鋒公司借款5萬元,約定1999年3月償還。然而,直到聯營期限屆滿,納雍縣水泥制造廠也未按協議約定返還納雍縣銳鋒公司投資款和支付第二期利潤20萬元,更未按時清償借款5萬元。雙方發生糾紛,納雍縣銳鋒公司于1999年11月訴至納雍縣人民法院,2000年12月6日,經納雍縣人民法院主持雙方達成了《執行和解協議》。協議主要內容為:“由納雍縣水泥制造廠將其所有和經營管理的納雍縣水泥制造廠的廠房、機械設備、土地及相關證照等交由納雍縣銳鋒公司管理經營至2005年12月31日,經營期限屆滿后,無論納雍縣銳鋒公司是否盈利,納雍縣銳鋒公司所有的財產及抵押生產經營的財產和土地等,無條件轉歸納雍縣水泥制造廠所有;納雍縣銳鋒公司生產經營期間,在技改和環保等方面的投入,在轉讓期滿后扣除折舊,由納雍縣水泥制造廠進行補償”。
《執行和解協議》達成后,納雍縣水泥制造廠即將水泥廠的有關設備、相關證照移交給了以胡永志為代表的納雍縣銳鋒公司管理經營。
2001年4月14日,納雍縣銳鋒公司將納雍縣水泥制造廠承包給胡永志管理經營,承包費為126萬元,承包期限為2001年5月8日起至2006年5月8日止,共計5年。
無論原有轉讓協議是否違法,這起出租承包協議都不涉及產權的變更。然而,納雍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出具的一紙公函又使得這起承包戲劇化了。
協議簽訂后,胡永志根據納雍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出具的關于將納雍縣水泥制造廠更名為納雍縣永豐水泥廠的公函,將企業名稱變更為納雍縣永豐水泥廠,法定代表人由代畢變更為胡永志。
至此經過轉讓、聯營、承包等一系列動作,最終,租戶胡永志莫名其妙地成為這家國有企業的法定代表人,雖然法院已認定胡永志不能因其承包經營該廠而取得水泥廠國有資產的財產所有權,水泥廠的產權仍屬國有。
胡永志的生意經
記者在納雍縣相關部門采訪時發現,雖然每個單位都不敢否認水泥廠權屬政府,但由于這一系列看似復雜的運作和當初納雍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出具的更名函,相關部門對此基本保持了行政不作為的態度。當地政府最大的愿望是水泥廠的許可證到期,從而讓水泥廠自然地壽歸正寢。
然而與納雍縣政府相關部門行政不作為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從租戶變成了法定代表人的胡永志卻異常活躍。即使在自己的承包期限于2006年5月8日到期后,他依然用這塊國有招牌攬私人的活,把國有水泥廠變成了個人的聚寶盆。
2005年8月23日,明知自己對水泥廠的使用權即將到期,胡永志仍代表納雍縣永豐水泥廠將該廠以350萬元租賃給王小洪和姜利民管理經營,租賃期限為2005年9月1日至2011年8月31日。后來,水泥廠的經營權又轉讓給了王小明。
王小明是一位內地來納雍縣投資的外來客商,據他介紹,最近與胡永志接觸,被告知納雍縣永豐水泥廠系他個人投資,并以水泥廠法人代表的身份與王小明簽訂“租賃合同”,合同期限為6年,即(2005年9月1日至2011年8月31日)。簽訂協議進廠經營后,才發現胡永志不僅僅是這家國有企業真正的法人,于是另2名合作伙伴撤離了。
因為投資巨大,王小明被迫于2007年5月18日與胡永志再一次簽訂企業經營協議,將合股變更為一人經營。甲乙合同雙方明確約定租賃費、折舊費、大修基金、高管離職補貼等費用。與此同時,甲乙雙方還于2007年9月1日又約定增加的資產投資,甲方(貴州省納雍縣永豐水泥廠)應承擔乙方(王小明)在租賃經營期間技改投資的68%。
但在2009年9月5日,水泥廠投資改造,經貴州省質檢局驗收合格后,胡永志找到王小明,說要將永豐水泥廠租給江蘇刑老板,刑老板已支付押金200萬元,王小明必須讓出來。在王小明堅持要履行合同時,胡永志利用恐嚇、威逼等手段,迫使王小明再一次簽訂了不平等的補充協議,年增加租金84萬元。
盡管困難重重,因為投資已深陷,幾年來,王小明先后對水泥廠石灰石、二級破碎、生料選粉機、四個圓庫等進行改造和投入,新增資產價值836萬元,但胡永志拒不履行合同,未給任何補償。
無人問津的國有資產
最令王小明心驚肉跳的是,五年來,他們共向胡永志交納承包費1500萬元。王小明認為這些費用應完全屬于國有資產,但這些款項都是由胡永志親自收取或直接打到胡永志的個人賬戶。一直以來合法經營企業的王小明擔心這種違法行為會把自己拖進違法的泥潭,于是多次向納雍縣有關部門反映,要求政府相關部門承擔起國有資產管理職責,他計劃將租金打進政府部門指定賬號。然而令王小明沒想到的是,相關部門對于“能收錢”這樣的好事卻置之不理。竟沒有一個部門愿意出面管理這個龐大的國有資產,使得水泥廠一直處在胡永志的實際控制中。
在接受采訪時,納雍縣政府法制辦副主任董軍對王小明反映的問題表示基本認同,同時還強調“胡永志這些年確實騙了不少人,影響非常惡劣。”但因為是歷史遺留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
納雍縣經貿局副局長李發庚也承認,水泥廠還是國有資產,但租出去了,就一直收不回來,沒有簽訂任何合同,也沒有收到過一分錢租金。
截至記者發稿時,納雍縣政府依然沒有拿出任何解決方案,水泥廠這塊巨額國有資產依然作為私人企業贏利的平臺,除個人利益閃現其中外,這里的國有資產儼然無人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