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是最有夢想的群體,而當代大學生與上一代相比,更加熟稔市場法則。不過,據調查,大學生自主創業成功率只有2%~3%,遠低于一般企業的創業成功率。
大學生創業,對于個人命運、社會轉型和國家創新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理想和現實之間到底有多遠?一切剛剛起步,答案都在路上。
“大學生畢業之后再創業已經遲了”。11月13日,在首屆中國大學生創業(淮海)論壇上,論壇策劃人、中國創業研究院創辦人經銘鮮明地亮出了自己對大學生創業的觀點。這種在一些人看來有些“左”的想法吸引了很多懷揣夢想的年輕人圍繞在他身邊。
探討大學生創業話題、引導大學生正確投身創業實踐是此次論壇的主旨。然而,與此有關并且不可回避的另一個話題是大學生的就業難題。
按照官方統計,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總數達611萬人,受當年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就業率僅為68%。在社會針對高校畢業生的崗位需求出現同比下降的情況下,高校畢業生總數比2008年增加52萬,且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畢業生就業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在此背景下,大學生自主創業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部今年下發的《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中明確了大學生創業的意義: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是落實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的重要措施。
與此同時,教育部會同科技部,以國家大學科技園為主要依托,創建了一批“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并要求省級教育行政部門通過多種形式建立省級大學生創業實習和孵化基地,在各地掀起了一股創建“大學生創業基地”的熱潮。
創業還是就業?
對于這一股“大學生創業熱”,批評和反對的聲音也旗幟鮮明。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大學生創業熱”是一個假象。據有關資料顯示,在中國大學畢業生中畢業即選擇創業的不到1%,其中的成功者更是屈指可數。而教育部最近的一項報告也顯示,全國97家比較早的學生企業,贏利的僅占17%;學生創辦的公司,5年內僅有30%能夠生存下去。據調查,大學生自主創業成功率只有2%~3%,遠低于一般企業的創業成功率。
不少現在知名企業家、曾經的“創業英雄”也給大學生創業“潑冷水”。新東方董事長兼總裁俞敏洪指出,由于人生經驗、處理人際關系等能力的不足,大學生沒有必要一畢業就創業。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云曾表示,大學生創業之前要有心理準備,100人創業,95人死掉,只有少數人可以搖搖晃晃地走過去。
一份漂亮的創業計劃書并不是成功創業的充要條件,經驗、資金、技術和能力等硬性條件是大學生投身創業所必須考量的幾個方面。越來越多的專家、企業家建議大學生要謹慎創業,一則因為自身短板太多,另外也呼喚中國的高等教育應該將創業相關課程與實踐納入其中。
出生于1987年的樊凱,是徐州師范大學的一名大四學生,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徐州首家在校大學生創業公司的執行董事長。在外人看來他是一個年薪10萬的大學生,他則評價自己是一個“寧可當只有一個員工的老板,也不愿意做一個大型企業打工仔”的“瘋子”。
樊凱的故事是一個標準的“奮斗者”版本。進入大學之后,樊凱從未向父母伸手要過一分錢。“當別人在逛街、打游戲的時候,我在想著怎樣去維持生活。”他說,“當一個人體會到生活的艱難時,他就知道該怎樣做了。” 樊凱擺過地攤,做過推銷,當過家教。“第一次做推銷的時候,內心非常害怕,每敲一次門都很痛苦,但做多了就有經驗了。”
作為過來人和同齡人眼中的“成功者”,樊凱卻并不提倡在校大學生創業。“創業是要冒很大風險的。”樊凱說,“即使你有經濟基礎,也不要忙著創辦公司。考慮不深,導致新公司投入很多卻很快夭折,這就沒意義了。”他認為在校大學生應該有一個冷靜的頭腦,不要跟風,否則學業、創業雙失敗,會對人生造成重大的影響。
中國創業研究院創辦人經銘卻是堅定的支持派。他認為,畢業之后再創業往往是因為一些特殊原因所驅動,例如就業難或工作不理想,在這種情況下創業壓力很大,往往會導致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心態,“但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事情能萬無一失呢?”
經銘曾參與了發端于上世紀末期的第一波大學生創業潮,歷經10年風雨和幾番大起大落,他仍然矢志不渝。在他看來,大學生創業門檻低、政策優惠、社會的期待和評價標準也相應更寬松,加上大學生群體的創新能力和創業熱情,這些都是大學生創業的積極因素,而欠缺的正是社會經驗和創業實踐,所以應該進行必要的創業了解、創業學習和創業積累。
“大學生創業最大的瓶頸,我認為還是能力和素質。”在經銘看來,資金、技術這些外部因素的限制都可以想辦法解決,而創業者所必備的各項能力和素質才是制約創業的核心要素。對于創業型人才來說,交際、談判、公關、市場營銷、調查、管理等各項能力都不可或缺。“沒有當過老板的人,永遠不知道老板在想什么。”經銘認為,創業者與打工者的一個最重要區別在于責任感,“打工者可以突然辭職,但老板不可能說不干就不干了,這就是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
盡管對大學生創業進行鼓與呼,但經銘同樣反對盲目創業和跟風創業。“人人都當老板不現實,大學生應該學會認清自我。”
創業如何創新?
在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中,把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提高到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戰略高度。相較于“以創業帶動就業”的功利性目標,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目標盡管更務虛,也許更加事關問題的核心。
對于成熟的創業者來說,創新也依然是成功的基石。阿里巴巴集團市場總監韓偉發現,大批的風險投資商每天都在著急如何把錢花出去,產業機會也非常多,但許多中國企業卻生存艱難。金融危機時期,廣東沿海一帶的中小企業面臨倒閉的數量達到70%以上,最根本的癥結在于缺乏創新能力。
如何理解創新?韓偉認為,創新是基于成功模式的一種改進,而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就像汽車是由自行車、摩托車一步步演化而來一樣,很難在自行車的基礎上直接創造出飛船。“大學生在創業的時候,經常會有一種浮躁的心態:我有一個好的點子,你只要給我一百萬,我就能賺到一千萬。”
而對于經銘來說,他理解的創新則更為具體。在中國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前后小生意熱潮、90年代初“下海”風潮、90年代末互聯網創業浪潮之后,經銘在思考,我國第四波創業風潮會出現在哪個領域?“傳統行業早已被壟斷,服裝、電器、餐飲、信息科技,都已經出現行業大腕。下一個方向,應該是農業產業化了。”
畢業于西安體育學院的盧海峰,決定把創業的目光投向新農村。2009年8月,他與幾位大學生一起成立了國內第一家由大學生領辦的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遍地紅玫瑰專業合作社。
山東平陰是中國“玫瑰之鄉”。盧海峰在前期調查中發現,因為農戶經營分散、產品檔次較低、銷售不規范等情況,成為制約平陰玫瑰產業發展的一個瓶頸,沒有形成科學、規范、現代化的合作模式。于是他決定整合資源,建立農民自己的合作社,并利用網絡平臺推廣平陰玫瑰。
盡管和所有的創業者一樣,他們遭遇了許多困境。但運行一年以來,合作社社員已發展到134戶,輻射玫瑰花近千畝。今年3月份,合作社籌集資金6萬余元,建起兩個玫瑰花蕾烘干爐,加工出首批玫瑰制品,
青島農業大學合作社學院合作社經濟研究室主任王勇副教授認為,大學生創辦的農村專業合作社不僅給當地老百姓帶來實惠,也為大學生就業開辟了新思路。
在成立之初,盧海峰和伙伴們確定了“打造玫瑰種植、生產加工、產品銷售、旅游、休閑、餐飲一體化的產業鏈”的長遠目標。談起合作社創業經驗時,今年26歲的盧海峰深有體會:“永恒的目標、積極的心態和持續的激情,這是創業的三件法寶。”
創業還是創富?
比爾·蓋茨在談及創業目標時曾說,“對有些人來說是一種財務目標——這沒有什么錯。對有些人來說,目標是他們想打造的一種特別的東西。對保羅(比爾·蓋茨的創業伙伴)和我來說,目標就是使計算機成為一種增強人類能力最有效的工具的夢想。”
PC(個人電腦)盡管最初的時候很不起眼,但由于芯片和軟件的魔力,比爾·蓋茨把它視為某種能有很大成長前景的東西——將會成為決定“信息工作者”如何完成工作的基本工具。“我們做事是從長計議,當時沒有打算上市和發財,沒有短期思維。”“要是我們造出了完美無缺的個人電腦,我會說:哎呀,以后我還有什么可做的呢?可是,我們還沒有做到這一點。”對于未來10年內實現他們還是小伙子那會兒的夢想比爾·蓋茨依然充滿信心。也許正是這種夢想和目標,牽引著微軟不斷發展,而財富只是夢想的副產品。
阿里巴巴集團市場總監韓偉在首屆中國大學生創業(淮海)論壇上向所有在場大學生傳遞了這樣一種觀念:沒有一種標準能讓全世界都認可,他希望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確定的社會價值目標應該是對自己的理想負責,而不是金錢、權力或者成為別人眼中的成功者。“一個人最難達到的是自我價值的認可,無論今天你身家多少、當多大的官、開多好的車,你未必會在內心里認可自己。而真正讓你認可自己的,可能是你比別人讀了更多的書,有更強的能力,或者更多的社會體驗。”
在江蘇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科技大廈里,本科生孫海樓、田順利和幾位其他創業伙伴正為了實現心中的理想,而選擇從零開始創業。他們自主研發了利用遙控與編碼技術的電動車報警器,這是一種雙向報警器,即車主手中有一個接收器,當車被盜時,接收器會震動或響鈴提醒車主。當接收器連續震動或響鈴時,可以斷定此時電動車處于危險中,車主則可快速查看以保證車子安全。
在這群充滿熱情的創業者看來,這個產品不僅是填補了市場的空白,而且能真正有益于消費者。創業團隊負責人孫海樓認為:“小而言之,為用戶提供安全放心的智能產品;大而言之,為社會的智能化和國家物聯網產業的發展貢獻力量。”盡管現在還沒有生產出能直接投放市場的成熟產品,但是這個小團隊目標遠大:致力于成為智能控制領域的一流企業。
創業要有益于消費者,做人則要“心存良善”,這是阿里巴巴集團市場總監韓偉的忠告,“要誠懇地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在開餐館的時候,如果我做的菜不會拿給我的兒女吃的話,我一定不會賣給我的顧客。”韓偉認為,當一個人往錢去走的時候往往很難賺到錢,而為了理想去拼搏可能會獲得更大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