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元宵節,新建成尚未正式投入使用的中央電視臺配樓大火燒紅了半邊天,巨額財富在熊熊大火中化為灰燼,“不差錢”成為當年最流行的調侃詞。
2010年11月15日悲劇再次上演。上海靜安區一棟高層公寓起火,橙色的火舌從腳手架蔓延至公寓內,58條鮮活的生命就此逝去。
2010年似乎成為了“紅紅火火”的一年,全國各地火災事故不斷:貴州、南通、長春都曾發生建筑物火災,輕者造成財產損失,重者造成人員傷亡。事故調查結果不外乎監管不力、違規操作、安全責任不落實、管理混亂等原因。但幾起事故背后都出現了一個共同的關鍵詞——外墻保溫材料。外墻保溫材料因其易燃的屬性,直接或間接的成為引發火災的“元兇”。
“惹火”的保溫材料
目前,我國有兩種標準規范建筑材料燃燒等級,其一是GB 8624-1997《建筑材料燃燒性能分級方法》,其二是在此基礎上修訂的GB 8624-2006《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燒性能分級》。簡單來說,文件中分級方法為:A級材料燃燒性為不燃,B1級為難燃,B2級為可燃,B3為易燃。
2009年2月9日,央視大火發生后,從火災現場提取到的保溫材料樣品,經檢測,燃燒性能均未達到國家規定標準B2級。然而,正是這種存在著嚴重安全隱患的材料,被施工方堂而皇之地貼上了首都地標性建筑——中央電視臺的外墻上。
央視大火當年9月,為有效防止建筑外保溫系統火災事故,公安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制定了《民用建筑外保溫系統及外墻裝飾防火暫行規定》(下稱《規定》)并印發給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
《規定》中明確指出,民用建筑外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宜為A級,且不應低于B2級。住宅建筑高度大于等于100m的建筑,其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應為A級。高度小于100m的建筑,其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不應低于B2級。其他民用建筑高度大于等于50m,其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應為A級。幕墻式建筑高度大于等于24m,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應為A級。
令人遺憾的是,央視大火后幾部委聯合制定的有關規定在落實到實際層面時舉步維艱,效果不容樂觀。
那么,是何種原因促使外墻保溫材料變身為建筑物的“棉襖”?
1995年,建設部發布了《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該標準要求保證住宅建筑必須實現節能50%這一目標。于是,尚未達標的一些建筑便開始動工,意圖通過給建筑加裝保溫層的方法達到節能效果。
但“好心辦壞事”,節能指標上去了,同時也“引火上身”。上海火災現場,韓寒奇怪為什么好好的樓又開始搭起腳手架,罩上綠色的尼龍過濾網,其實那正是外墻節能改造工程,所使用是一種被稱作“聚氨酯”的保溫材料。
連環失誤導演“杯具”
中國建筑科學院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朱春玲高級工程師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我國能源消耗總量中,建筑能耗占到40%以上,因此,做好建筑節能改造對國家整體節能至關重要。
上世紀末,國內采用較多的是墻體內保溫技術,即在室內加裝保溫層。由于內保溫的墻體經受冷、熱的多次循環(冬夏交替)會發生開裂等現象,從而導致保溫層的破壞,并且從防火角度考慮危險性更大,所以被淘汰。
我國現行的外墻外保溫技術標準是從歐美國家引進的,他們早在上世紀4、50年代就已經開始使用有機保溫材料作為外墻保溫材料,實踐證明保溫和防火效果都很好,是比較成熟的技術標準。
一般來說,有機材料主要分為三類,一類是模塑聚苯板,簡稱EPS;第二類是擠塑板,簡稱XPS,中央電視臺使用的就是這種材料;第三類便是這次出事的聚氨酯板。如果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材料達到B2級標準,類似的事故本應不會造成如此巨大的代價。
據悉,保溫節能和防火性能兼優的材料和普通材料相比,其價格可能相差數倍。比如,普通材料每立方米兩三百元,性能好的材料價格可能變成上千元。按照目前中國的國情、經濟發展水平,可能承受不起這樣的高成本。再加上執法部門沒有在生產源頭嚴格控制,致使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隨后管理部門在施工監管過程中又沒有及時取樣檢驗,才種下了今天的惡果。
據朱春玲工程師介紹,質量合格的保溫材料除應具備保溫性和阻燃性外,還應當有良好的耐久性、耐水性、抗風壓性、整體性和經濟性等。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差異大,所以在選擇外墻保溫材料時也應該因地制宜,比如北方側重保溫性能,南方側重隔熱性能和耐水性,沿海地區因偶有臺風,所以更要注意材料的抗風壓性等等。
他山之玉
給建筑穿“棉襖”,讓房子冬暖夏涼,提高居住的舒適度,這種理念起源于發達國家。
英美等發達國家對保溫材料的使用有著嚴格控制,部分易燃保溫材料甚至被禁止使用,比如美國早已有20多個州禁止使用聚苯乙烯泡沫(EPS)。英國規定18米以上建筑不允許使用EPS板薄抹灰外墻保溫系統,德國則規定22米以上的建筑不允許使用該系統。很多保險公司禁止給EPS保溫的建筑提供保險。
德國建筑保溫節能技術新規范的一大特點,是從控制單項建筑維護結構(如外墻、外窗和屋頂)的最低保溫隔熱指標,轉化為控制建筑物的實際能耗。建筑的總能耗包括供暖、通風和熱水供應。新法規規定:新建建筑必須出具采暖需要能量、建筑能耗核心值和建筑熱損失計算結果,特別是建筑外圍結構熱損失計算結果。在政府的推動下,天然氣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近年來在住宅供暖市場上得到越來越普遍的應用。
在北歐地區,更注重熱量回收系統,室內熱量通過通風管將各房間空氣過濾收集起來,并回收其中的大部分熱量,污濁的空氣由設在屋頂部的風機抽出排放。瑞典三層固定玻璃扇中間帶百葉,可在關閉的情況下通風;芬蘭環境部規定新建筑物墻體必須要有絕熱層,室內要有通風設備。據稱,這些措施可使建筑物熱能消耗減少10%到15%。
美國的最低能效標準一般都以強制性的法律、法規的形式頒布執行。標準的針對對象一般是將進入市場的新產品(包括建筑物)。進入各州市場銷售的相關產品必須滿足該州的最低能耗標準,而在各州新建的建筑也必須達到相關的建筑節能標準。最低能效標準的制定一般采用政府組織、由相關第三方中介機構完成的方法。在標準的制定過程中主要采取工程測算法,制定比較嚴格的標準。
美國政府除了推行強制標準之外,還以為消費者提供優惠政策的方式倡導自愿節能。最為典型的是美國環保署(EPA)和美國能源部(DOE)聯合推動的“能源之星”項目,獲得“能源之星”標識的產品一般都超過該類產品相應的最低能源效率標準,而購買經“能源之星”認證的建筑可申請節能抵押貸款。其他優惠政策包括:使用地熱采暖、太陽能熱水和采暖系統最多可減免稅收1500美元;新建節能住宅建筑可獲稅收減免;政府免費為低收入家庭進行節能改造。
□ 編輯 張子琦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