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華夏歷史上最不可思議的生物。它亦真亦假,亦虛亦實。沒有人親眼見過其面,而古人卻視之為圖騰,希望分享它的神力以驅邪納福。可以說,在中華民族繁衍昌盛的歷史進程中,沒有任何動物可與之相比,能在精神上如此深遠地影響著我們。
“龍鳳龜麟”是中華民族崇信的四大靈獸。龜是客觀存在的,鳳與麟是中國人發明的專利。唯獨龍,不管自然界有無此物,東方的中國人和西方人都不約而同地相信它的存在,只是在認識上大相徑庭。
西方人認為,龍是邪惡的代表,因此,有圣喬洽斗殺惡龍的傳說。中國人也有斗龍的傳說,如京劇《除三害》中的周處斬蛟,哪吒將小龍剝皮抽筋等。但那并不是恨龍,而是恨它失職,亂下雨或者不下雨。舊時,各地都有龍王廟;連一口井都有龍王,但是誰都明白,那些龍子龍孫,只不過是種擺設罷了。
雖然龍是虛無縹緲的。但中國古籍卻有詳細描述。“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至而潛淵。”(《說文》)其形象是“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見羅愿《爾雅翼》)這“九似”還有其它說法,如“牛頭鹿角眼如蝦,魚麟鷹爪蛇尾巴,如欲畫出活現龍,九曲三彎總不差。”也許正因為龍形不定,所以才有想象的馳騁空間。
中國人的神奇在于豐富的想象力,有鱗的龍叫蛟龍,有翼的叫應龍。有角的叫虬龍,無角的叫螭龍。甚至把龍子龍孫都想象得非常離奇。民間傳說龍有九子。一日晶質(音必細),力大無窮。民間講“王八馱石碑”者,就是此君。也有在運河上馱橋的,稱為巴夏。二日螭(音吃砌,無角能激浪。三日蒲牢,聲音宏亮,鐘上為鈕。四日狴犴(音必按),虎形有威,鎮于牢門。五曰饕餮(音濤貼),有首無身,善食,保護社會。六日蚣蝮,一足和五聲,為舜樂官。常為器架。七日睚眥(音牙字),鎮宅保安。八日狻猊(音酸泥)其實就是帶翅能飛的獅子。九日椒圖,虬龍盤曲,剪惡消災。此外,還有“編外部隊”,如貔貅(音批休),一說獨角者為天祿。雙角者為辟邪。一用于古代軍旗,象征兵權,一用于發財,所以常被擺設在商家的客廳內。再如獬豸(音謝至),是只獨角而可辨曲直的神羊。龍族及親戚的總展示是在天安門的重檐屋頂上,在正脊和重脊上共有10個龍吻。8個仙人和72個龍親屬。龍吻是雨神,起到防火的作用。垂脊吻獸前,有仙人與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九個龍親。龍為萬物之首,象征皇權。鳳為百鳥之王,象征吉祥富貴。獅子和狻猊都是兇猛野獸,有守護之功。押魚是防火能手,斗牛可消災,天馬、海馬都是吉物。
中國人的想象不是沒有依據,因為地球上的確存在過食肉的霸王龍、食草的蛇頸龍、能飛的翼龍等,而它們早在上億年至65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而人類不過才有300萬年的歷史。中國人想象中的龍如此接近真正的恐龍,與印地安人想象中的天神如此接近真正的馬(美洲原來不產馬),簡直就是兩件不可思議而又相映成趣之事。
龍是中華民族中漢、苗、柯爾克孜、毛南、怒等民族傳說中的神異動物,是由古代圖騰崇拜演變而來。一些學者認為。我國遠古時各部落以蛇、羊、虎等動物為圖騰崇拜,后經各部落間的爭戰、融合而逐漸形成龍圖騰崇拜的。
遠在三千多年前,我國的甲骨文中就已經有了“龍”字。河南濮陽曾經發掘出六千多年前仰韶文化時期的古墓中用蚌殼擺塑而成的龍虎之形。在內蒙古敖漢旗發現的興隆洼龍紋陶器已有七八千年的歷史,其主體紋飾為豬首蛇體龍紋圖案。近來考古界權威專家認為,陶寺遺址應為堯舜時期的文明。在其大墓中出土的彩繪龍盤。距今4100~4300年,可能是當時王室使用的禮儀用品。體現了王權的至高無上和社會內部的等級制度。
龍的形象廣及雕刻、繪畫、服飾、建筑以及舟車器物的制作上,其象征意義為:1、象征天;2、象征皇權,皇帝的袍服與飾物上的龍有五爪,不得亂用3、象征吉祥;4、象征權威、威武;5、中華民族自稱“龍的傳人”,這和帝王沒有關系,它象征著民族的一種精神氣質,體現著一種民族的凝聚力。
龍在中華民族眼中的地位可謂高矣。然而。也有人想著吃龍。《莊子》已經嘲笑學屠龍術的人不現實,其手藝也不足以養家糊口。《唐書》說,褚無量十三歲時,龍斗于家門口臨平湖,“傾里間就觀之”。筆者在他那個年齡也曾有過目睹“龍上天”的經歷,以今度之,那只不過是一次龍卷風而已。
有文字記載的吃龍是《述異記》。書中說,漢和帝元年大雨,天上居然掉下一條青龍落在皇宮。皇帝不顧自己是“真龍天子”,竟然誅殺“同類”,命人煮了,“賜群臣龍羹各一杯”,滋味甚美。張華還說,高貴的龍肉很好鑒別,把它浸在醋里。就會現出花紋。這本來就是一種傳說,沒有人知道他們吃的是蟒蛇抑或鱷魚,那龍肉鑒別法更是讓人一頭霧水。無從考證。
中國人在生活中雖不是真正的食龍者,但卻有不少的“龍食”。這是一種文化使然。中華民族是有著特殊思維方式的民族。表現在對食物的認知情感上,特別是在對待模棱兩可食物的態度上,和別的民族大相徑庭,而表現出一種非常實用的態度。古代以色列人常把~些模棱兩可的動物認為是可憎的。歐洲人也常把一些行為反常的動物(如雄雞生蛋)付予審判,處以極刑。而中國人對模棱兩可的事物不僅不規避,反而采取積極的看法。比如,認為穿山甲(有鱗卻能爬樹)、海馬(似馬卻在海中)、燕窩(似窩而非窩),蛤蚧(有鱗居地上)等由于性質奇怪,可以“大補”。而“四靈”則“畜龍可獲魚,畜鳳可捕烏,畜麟可捕獸”,都可以為己所用,這就是中國文化傳統“實用”性的體現。龍的實用性則體現在可以托名象征。祈求吉祥,凝聚人心。
龍在中華民族的許多民族中被視為神異,被人崇拜。如漢民族的劃龍舟、龍獅舞、舞龍燈等;毛南族在農歷五月有分龍節,祈禱風調雨順;怒族的婚禮,一般要選擇在屬龍(或蛇)的日子;苗語的龍叫“勇”,姑娘們頭上戴的是水龍化作的水牛銀角,身上穿的是五光十色象征龍的鱗光。
對龍的崇拜也反映在“龍食”中:
龍節食 農歷二月二是“龍抬頭”。唐民間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種相贈,為“獻生子”。春日獻種子,表達了人們祈求五谷豐登之愿望,也希圖春雷能驚動龍威,引來春雨,還祈望龍來降百蟲消災。于是,便有一系列節食傳世。食餅稱“龍鱗餅”,食面稱“龍須面”,食水餃叫“扯龍耳”,食扁食叫“扯龍牙”,吃悶子叫“扯龍鱗”,吃煎餅叫“扒龍皮”,吃米飯叫“吃龍子”。總之,都與龍有關,表現了人們祈盼復蘇的樸素愿望。
龍舞茶食漢時已有舞龍祈雨習俗。湖北蘄春、甘肅隴東舞龍時要從村里每戶前經過“沖春氣”。過年時舞龍,主人要鳴炮“接龍”,并備茶食招待。
龍鳳虎壯族飲食習俗,流行于廣西中北部與西部。即燉蛇肉、雞肉和貓肉。蛇象征龍,雞象征鳳,貓象征虎,故稱。在廣東也有此菜,大同小異,名日“龍虎斗”。可嘆的是,時下廣東一些菜館盲目相信“龍虎”萊有進補功能,因而食貓成風,致使街頭貓瞇慘遭殺害。留下諸多隱患。
懶龍我國北方民間的一種帶餡的蒸面食。因盤在籠屜內形似龍蛇。因得名。
龍饃在每年祭黃帝陵的公祭活動中,陪祭人都要獻上兩個大主饃和兩對龍饃、綠獅饃。以表達炎黃子孫的心愿。
龍鳳花糕山西運城、臨猗一帶民間婚禮上要擺此糕。糕的下半部用面粉制成,上面裝飾有龍鳳面花和繡球,為婚禮增加喜氣。
堯都玉璧饃古城山西臨汾民間有“龍鳳大囫圇禮饃”。禮饃仿古代玉璧、玉環式樣,上面塑有龍鳳、雙喜字和象征吉祥的花果,整體顯得非常之圣潔。女方送饃上只塑花果。
西歧臊子面相傳古時寸西岐有孽龍作祟危害百姓。姬昌率民除之,為使民分食龍肉,遂做成臊子拌面條食用。沿習成俗。
除食俗外。一些食物和藥物也和龍沾上了邊,沾上了“龍氣”。身份就高貴起來。
龍眼即桂圓,球形果,褐皮白肉,味甜。常和棗子一起入饌,取諧音“早生貴子”。
龍井茶西湖龍井茶是馳名中外的名茶之一,特級龍井被列為綠茶之首,素有“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之稱。
中國龍蝦大型蝦類,體長超過30厘米,體重達1~2公斤。龍蝦為暖海性蝦類,在我國主要分布于東海南部至南海一帶的浙江、福建、廣東、臺灣沿海水域。中國產8種龍蝦,其中中國龍蝦捕撈量最多。其肉質鮮美,是餐桌上的名菜。
龍芽草 別名仙鶴草,薔薇科植物的嫩莖葉,春夏季野菜,可用水漂洗干凈后食用。有收斂止血、消炎止痛之作用。
龍膽草 中藥材。為草本植物龍膽的根。有詩贊曰:“龍膽簇生胡須狀,根條細長色深黃,味苦難進能燥濕,清火瀉肝止驚厥。”
地龍中藥材。地龍非龍。乃巨蚓科動物參環毛蚓或縞蚯蚓的干燥體。前者習稱“廣地龍”,后者習稱“土地龍”。其作用有詩曰:“地龍正品產兩廣,片長扭曲無內臟,氣腥質脆有白頸,熄風通絡又平喘。”
龍骨中藥材。為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犀類、牛類、三趾馬等的骨骼化石,或象類門齒化石。前一種習稱“龍骨”,后一種習稱“五花龍骨”。其作用有詩為證:“龍骨化石質酥松,網紋裂隙蜂窩孔,五色紋理舔吸舌,安神收斂有奇功。”有趣的是,在1998年有位叫王懿榮的學者從買來的“龍骨”(其中有龜甲)中發現上面有字,開啟了我國研究殷墟甲骨文的《甲骨學》。
海龍中藥材。為海龍科動物刁海龍或擬海龍的干燥體。前者稱“海龍”,后者習稱“海鉆”。藥用有壯陽活血之功。
順便提一句,天津慶王府大廚陳士和有道名菜叫“紙包飛龍”。飛龍是一種產于我國東北的松雞類珍稀動物,舊時列為貢品,現被列為保護動物。據說已有養殖。
以上僅舉數例,便可看出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中的龍情結有多么深厚。中國人對于龍的崇敬不僅在精神層面也有物質層面,但歸根結底是體現了一種民族的凝聚力,展現的是一種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