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古無此字,本作鬻,意為稀飯。粥又稱糜?!懊樱竺资蛊涿訝€也?!敝嗍加诤螘r?早在三千余年前的西周時期,當時的朝廷把吃粥列為王公大臣的“六飲”之一。到了唐代,皇帝還把粥作為恩賜給臣屬的御品。《金鑾記》記載:詩人白居易在翰林院做官時,才華出眾,皇帝賜其“防風粥”一甌,食之口香七日。及至宋代,為祭祀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廟宇和寺院都要行道誦經,并效法牧羊女煮粥敬佛,謂之“佛粥”。民間也爭相效尤,廣為流傳,成為以后“臘八粥”的起因。粥食經民間加工傳播,在各地形成了多種不同風味。如北方的玉米面粥、小米粥、紅小豆粥、菜粥、臘八粥等,廣州的肺片粥、豬紅粥、艇仔粥以及用豬肝、豬腰和豬腸煮成的及第粥,北京的豌豆粥,蘇州的雞酥豆糖粥,真是風味各異,百味雜陳。
看似普通的粥食,緣何古往今來備受民眾的推崇呢?原來我國素有以粥治病的傳統?!八幹喁煼ā苯浽S多代人的親身實踐,證明是非常有效的。白粥口味清淡,系流質食物,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脾胃虛弱的人食之會有所補益。以谷為主配之以中藥,或以蔬菜,水果、魚肉等制成的粥食,可治療更多的疾病。據不完全統計,醫學、史籍、文學、地方志中記載的藥粥方箋有千種以上。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介紹了三十六種粥食,分別具有健脾、開胃、補氣、寧神、清心和養血等功效。宋代詞人陸游的《食粥詩》曰:“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形象地說明了食粥可以長壽。粥糜當屬中華民族的名特食品之列,是我國的飲食文化精粹之一。從飲食結構合理化上看,每人每日食一餐粥,對許多人來講,不僅無害,反而有益。歷史上認識喝粥對身體無害有益的大有人在,明代詩人張方賢在其《煮粥詩》中就表達了這一見解:煮飯何如煮粥強,好同女兒細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兩日堪為六日糧。有客只須添水火,無錢不必問羹湯。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長。
粥糜不僅扎根于中華大地,還漂洋過海到異國他鄉,我國廣東同胞在美國開設的“一品鍋”小吃店,供應的湯粥中就有皮蛋瘦肉粥、生菜牛肉粥、美味魚丸粥等品種,頗受消費者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