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藥科技的飛速發展,新藥研發的步伐日益加快,新藥品源源不斷面市。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當今全球上市藥品約2萬種,但“針對所有影響公眾健康重大疾病的基本藥品”僅316種,絕大部分藥品成分相似,重復用藥比比皆是。
中國人講:是藥三分毒。藥品對人類而言是一把雙刃劍,可以防止疾病,同時其不良反應也會危害人類健康,甚至是生命。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顯示。各國住院病人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20%。5%因用藥不當死亡。在全世界死亡人口中。死于用藥不當的占三分之一。在美國,因用藥不當死亡人數居心臟病、癌癥、中風之后,排名第四。在我國,不合理用藥占用藥總數的11%~26%。我國每年有5000多萬人次住院,其中因藥物不良反應住院的有250多萬,因此死亡者近20萬。還有因濫用抗生素引起的中毒性耳聾上百萬,藥物癮癖、致畸、致盲、肝腎損害、致細胞突變等藥源性疾病的發病率已達30%。所以,我們在應用藥物治療疾病的時候要慎之又慎。隨時警惕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
當下,從報刊、電視到網頁,各種養生書籍、養生講座和養生信息可謂鋪天蓋地,無處不在。很多人,尤其是患有急慢性疾病或術后恢復治療的人開始有意識的注重全面營養,越來越多的健康食物擺上了餐桌。可是,大多數人不知道,很多食物對于藥物的療效有著影響。有些甚至會引起急性或慢性毒副作用。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在所測試的藥品中,有高達93%的藥品會受到食物不同程度的影響。與此同時,長期大量服用藥物,也可能對營養素的吸收造成影響。因此,我們在正確用藥合理膳食的同時,也要盡量避免由于飲食不當造成的藥物不良反應,以及由于服用藥物導致的營養失衡。
食物對藥物的影響
食物對藥物的影響包括對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的動力學過程的影響,以及對藥效的直接影響。人體攝取食物,積極作用是補充機體適當的營養,提高對藥物的耐受力,從而增強藥物療效。但特殊的食物成分也可能成為干擾藥物的吸收和發揮最大藥效的消極因素。
服藥時間的影響
有許多藥物的療效受食物的影響。一些藥物必須與食物一起攝入以減少對胃腸的刺激,而有些藥物則必須空腹服用才可達到理想的吸收。因此,病人應遵醫囑正確服藥,以發揮藥物的最佳治療效果。關于口服藥物與進食時間的關系,現舉例如下:
1 需餐前空腹服用的藥物
降血糖藥
降糖藥物是用來幫助糖尿病人調節和控制血糖的,因此與進食時間息息相關,有的是在餐前半小時服用。如格列齊特,有的則要與第一口飯一同咀嚼。如拜唐蘋。因此,糖尿病人服用降糖藥必須嚴格遵照醫囑。
消化系統藥物
大多在餐前服用。如促胃腸動力藥多潘立酮(嗎丁啉)、甲氧氯普胺(胃復安,止吐藥)、莫沙比利;胃腸解痙藥如澳丙胺大林、顛茄合劑;助消化藥如多酶片、乳酸菌素等;胃黏膜保護劑如硫糖鋁(胃潰寧)、膠體次枸櫞酸鉍等。這些藥物空腹服用可使其充分作用于消化道。
空腹服用生物利用度高的藥物
抗生素藥中多數藥物的吸收受食物影響。空腹服用生物利用度高,吸收迅速。如青霉素類:阿莫西林、氟氯西林、舒他西林等;頭飽菌素類:頭飽拉定、頭飽克洛等;喹諾酮類:諾氟沙星、氧氟沙星、環丙沙星等;大環內酯類:羅紅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
另需空腹服用的藥物還有:卡托普利(開搏通,降血壓藥)、阿司咪唑(息斯敏,抗過敏藥)、異煙肼(雷米封,抗結核藥)、利福平(廣譜抗菌藥)等。
腸溶片均需空腹服用,以使藥物快速進入腸道崩解吸收。
治療骨質疏松的雙膦酸鹽骨吸收抑制劑,如依替膦酸二鈉、羥乙膦酸鈉、阿侖膦酸鈉等需兩餐間服用。此類藥物的吸收受食物影響,且藥物本身對胃腸道又有刺激作用,所以半空腹時服用效果最好,不良反應小。
2 需餐時服用的藥物
與食物同服能更好地發揮藥效的。如口服降糖藥阿卡波糖(拜唐蘋)、減肥藥奧利司他、助消化藥康彼身、利膽藥熊去氧膽酸、保肝藥必需磷脂(易善力)等;與食物同服可增加藥物生物利用度的,如伊曲康唑、酮康唑等,因為進食引起胃酸分泌,酸性環境有利于其吸收;與食物同服可使個別患者特別嚴重的胃腸道反應減輕,如非甾體抗炎藥吲哚美辛、非甾體類抗風濕藥舒林酸等。
3 需餐后服用的藥物
刺激性藥物
主要對胃腸道黏膜有刺激、損傷,易引起胃腸道反應的藥物,如易誘發潰瘍的非甾體抗炎藥(必要時與食物同服):阿司匹林、萘普生等:組胺H1受體阻斷藥(抗過敏藥):異丙嗪、苯海拉明、特非那丁等;鐵制劑補血藥:葡萄糖酸亞鐵、琥珀酸亞鐵、富馬酸亞鐵等;化痰平喘藥:氨溴索(祛痰劑)、氯化胺(祛痰劑)、氨茶堿(平喘藥)等。由于進食可引起胃酸分泌增加,故中和胃酸的藥物(如鋁碳酸鎂)亦需餐后服用。
餐后服用可使藥物生物利用度增加的藥物
如普萘洛爾(抗心律失常)、苯妥英鈉(抗癲癇)、螺內酯(利尿劑)、氫氯噻嗪(利尿劑)、維生素B2等。
4 一般未特別強調需餐前或餐時服用的藥物,均可餐后半小時服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若一日三次給藥,僅按“餐”服藥勢必造成白天血藥濃度過高,而夜間達不到有效血藥濃度,故應以最佳服藥時間為原則,盡量間隔8小時。這樣血藥濃度平穩,藥效可靠。
[膳食對藥物的影響]
1 高脂肪飲食
某些親脂性藥物(如灰黃霉素),易被脂肪溶解,當與高脂肪食物一起服用時,可增加其吸收,提高療效。高脂肪食物可增加頭孢呋辛(抗菌藥)、氯噻嗪(利尿降壓藥)、肼屈嗪(降壓藥)、伊拉地平(降壓藥)、伊曲康唑(廣譜抗真菌藥)、拉貝洛爾(降血壓藥)、甲苯達唑(動物用抗線蟲藥)、甲孕酮(孕激素類藥)、美托洛爾(降血壓藥)、呋哺妥因(廣譜抗菌藥)、苯妥英(抗驚厥藥)、灰黃霉素(抗真菌藥)、螺內酯等藥物的吸收。
2 高蛋白膳食
高蛋白飲食使肝藥酶活性增加,使藥物及其代謝產物毒性增大。高蛋白食物如大豆、花生、雞肉、牛肉、牛奶等,因在腸內產生大量氨基酸。阻礙中樞神經系統對抗帕金森病藥物左旋多巴的攝取,而低蛋白飲食則有利于該藥的吸收。
3 高糖食物
為減輕健胃藥的苦味,許多人常用蜂蜜、果醬、糖送服,殊不知這些甜味物質可降低胃酸分泌,而嚴重抑制此類藥物的療效。此外,高糖食物可與退熱劑形成復合體,從而減少藥物初期的吸收速度,造成見效慢、退熱難的情況。
4 富含礦物質的食物
進食牛奶、海帶、餅干等高鈣食物,或進食水產品類高磷食物,以及進食用石膏(含鈣)、鹽鹵(含鎂)等制成的豆腐,與四環素類抗生素同服時。可生成螯合物影響其吸收。富鉀食物如土豆,若與速尿、噻嗪類利尿藥合用,因補充了鉀鹽可增強藥物療效和降低不良反應。飲用大量飲料(水、果汁)和增加食鹽量攝入,可加速碘排泄。進食咸菜、腌魚等高鈉食物,可影響利尿藥和降壓藥的療效。去痛片(復方解熱鎮痛藥)等藥物中的氨基比林與腌肉、咸菜、隔夜菜中的亞硝酸鈉可生成亞硝胺,而亞硝胺有致癌作用。
5 茶
茶葉中含有大量鞣酸,如果用茶水服藥,茶葉中的鞣酸與多種金屬離子如鐵離子、與生物堿如可待因、與酶類如淀粉酶、胃蛋白酶等結合發生沉淀反應,會影響上述藥物的吸收或酶的活性。飲茶可拮抗催眠藥、抗組胺藥(抗過敏藥)等對神經系統的輕度抑制作用。
6 酒
酒與藥物合用,可明顯影響藥物的作用。部分中草藥可泡入酒中以釋出有效成分,屬于中藥炮制的一種。但是,對于某些西藥。酒中的乙醇可促使多種藥物代謝,而使藥物的療效降低;長期大量喝酒。還會對肝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甚至引發藥物中毒。如服用異煙肼時飲酒,易引起藥品誘發的肝臟毒性反應,并加速異煙肼的代謝,降低其抗結核桿菌的療效。乙醇還可增加安定等催眠藥物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作用,服用該類藥物時飲酒,可以導致中毒、呼吸抑制,甚至死亡。
藥物對營養的影響
在長期用藥的情況下,許多藥物可影響病人的食欲。引起口干、改變味覺、干擾機體對營養素的吸收和代謝。若長期服用此類藥物。很可能會引起營養不良或營養缺乏癥。
1 對食欲的影響。
抗過敏藥物氯苯那敏(撲爾敏)、精神科藥物苯二氮卓類藥物、降血糖藥物胰島素及類固醇類的口服避孕藥等,可以增進食欲,促進營養素的吸收。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的苯氟拉明及抗高血壓藥物、利尿劑通過直接作用或藥物的副作用抑制食欲。
2 藥物與酒精(乙醇)的交互作用
雙硫醒(戒酒藥)、酮康唑、甲硝噠唑(抗滴蟲藥)含有相似的雙硫結構,可抑制乙醛脫氫酶活性。阻斷乙醇的代謝物乙醛的氧化。過量乙醛積累后將造成很不舒服的癥狀,如面部潮紅、惡心、口渴、心跳加快、胸痛、頭暈、頭疼、出汗、呼吸困難等,稱為雙硫醒樣反應。
3 其他
治療潰瘍性腸炎的藥物柳氮磺胺吡啶會干擾維生素葉酸在小腸的吸收;長期服用瀉劑會減少多種營養素的吸收。
總之,食物與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十分復雜,在服用藥物時一定要牢記服藥的飲食禁忌。遵醫囑或仔細閱讀說明書,避免其毒副作用的發生。另外,應監測服藥期的營養狀況,及時補充適當的營養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