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理勇:長期任職于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從事上海歷史、中華文化史、風俗史研究。已出版《上海灘地名掌故》、《上海閑話》、《食俗趣話》、《說魚道蝦》等。現為上海市規劃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地名學會常務理事。
海苔
在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正式開幕前的一個多月,中國的新聞不斷報道青島東北洋面漂來大量的“滸苔”。青島海面受到污染,有可能影響在青島海面舉行的奧運會帆船比賽,于是青島市每日有數以萬計的“志愿者”投入到清理“滸苔”的工作中。此工作歷時一個月,確保奧運會帆船比賽的正常進行。
滸苔是北方人的叫法,“水曰滸”,滸就是水邊的意思,《水滸傳》講的就是“水泊梁山”的故事。古代的海上航運和作業技術水平較低,沿海的居民大多在大海近岸的地方收取海苔,再曬干后銷往遠處,于是被稱為“滸苔”。滸苔的英文名為sea grass,即“海草”,因而也叫“海菜”、“海青菜”、“海苔”,而在浙江一帶則多稱“苔條”、“苔菜”等。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則叫“干苔”:
(藏器曰)干苔,海族之流也。(時珍曰)此海苔也。彼人干之為脯。海水咸,故與陟厘不同。張華《博物志》云:石發生海中者,長尺余,大小如韭葉,以肉雜蒸食極美。張勃《吳錄》云:江蘺生海中,正青似亂發,乃海苔之類也。
文中提到的“陟厘”、“石發”、“江蘺”都是指生長在內陸淡水湖泊中的藻類,而在咸水的海里也有相似的藻類,它們就是“海苔”。海苔大多被曬干后銷往各地,人們見到的海苔是干的,于是叫“干苔”。
海苔屬于海生藻類,遇合適的水溫,生長速度極快,處于海生生物鏈中的低端,為許多種海洋生物提供食物,但是海苔的瘋長,也會破壞自然環境。浙江沿海盛產海苔,通常將海苔在海水中洗凈后直接曬干,干海苔大多為相連的條狀,所以叫“苔條”。將苔條碾碎混入面粉,以烘或油炸的方式做成苔條餅之類的食品,有特殊的香氣,頗受人們的喜愛;還可以把苔條與花生仁混合油炸,稱之“苔條花生”,是極佳的下酒小菜。
紫菜
紫菜也是最常見的海生藻類,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生長在潮間帶的高潮線的巖石上,我國主要產于山東、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藻體呈薄片狀,形狀隨種類而異,一般可以分為圓形和長形兩大類。顏色也有差異,曬干的紫菜大多呈紫色或黑紫色,有光澤,故得名。中國人習慣將干紫菜剪碎后加適量蝦皮、榨菜末、香油沖湯,簡易、方便、價廉、味美。我老家在福建沿海,紫菜很多,價格低廉,鄉人習慣把紫菜與肉一起白煮,味道也不錯。直到今天,“紫菜煮肉”還是我家的常食。而日本人把紫菜叫作“海苔”,將“海苔”加工成薄薄的紙片狀,是包裹壽司的主要材料。將薄如紙的“海苔”再經烘烤或其他加工,就成了許多種海苔食品。不過,大多數中國人并不知道,所謂的“海苔”是日文對“紫菜”的說法。在歐洲,一些國家又將紫菜放在食品上一起烤食,被烤的紫菜會帶有牡蠣的香味。
海帶
我的父親出生在日本,1945年日本戰敗后,日本人的日子過得很艱難,旅日華僑的日子更艱難,于是舉家回國,在上海定居,所以我童年講的話中夾雜著一些日文詞匯,如把海帶叫做“昆布”,發音近“kong bu”。因為我家鄉——福建方言中并不把海帶叫做“昆布”。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年版《漢語外來語詞典》也證實了這一點,書中釋:
昆布:褐色海藻,革質帶狀,窄者稱為海帶,可食用,入藥稱“昆布”。蝦夷kompu。
蝦夷又作“蝦”,是指居住在日本本州以及東北的少數民族——阿伊努人。這“昆布”來自日文似乎就成了定局,“昆布”即海帶也成了定論。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把“海帶”和“昆布”作為兩種生物藻類的:
(禹錫曰)海帶,出東海水中石上,似海藻而粗,柔韌而長,今登州人干之以束器物。醫家用以下水,勝于海藻、昆布。
李時珍是位郎中,《本草綱目》也必須講生物的藥用功效,所以又講:“(主治)催生,治婦人病,及療風下水,治水病癭瘤,功同海藻。”中醫使用的語言太簡,太抽象,又太玄乎,后人讀中醫古籍往往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段文字大意是:海帶可以用作婦產科的催生作用,也可以治療婦科疾病并有利尿,治療腹積水、虛胖的作用。“醫家用以下水,勝于海藻、昆布”,顯然,“海帶”和“海藻、昆布”是不同的東西;而“今登州人干之以束器物”,指人們將海帶曬干后搓成繩子來捆綁東西。
《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九卷·昆布》:
(時珍曰)按吳普《本草》,綸布一名昆布,則《爾雅》所謂“綸似綸,徂似徂,東海有之”者,即“昆布”也。綸,音關,青絲綬也,訛而為“昆”耳。
《爾雅》是中國古代很權威的辭書,《爾雅·釋草》中講:“綸似綸,徂似徂,東海有之。”郭璞注:“今有秩嗇夫所帶糾青絲綸;徂,綬也。海中草生彩理有象之者,因以名云。”“綸”是一種農夫戴的用青絲織的帶狀巾,而“徂”是一種系印紐的帶子。昆布的形狀很像綸,所以古代叫“綸”,而海帶的形狀很像徂,于是古代也叫“徂”;而古音中“綸”與“關”讀音相近,“綸布”就被訛為“關布”,后來又被訛為“昆布”。不過,古人認為昆布與海帶是外形相近的兩種東西,另外,至少在一千年以前,中國人已經把這種東西叫作“昆布”了,在古代的中日交往中,漢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很大,日文中的“昆布”應該是從中國傳入的。
海帶(tangle)與昆布(kelp)的外觀相似,尤其是它們的干體都是褐色帶狀,很難區分,但是它們生長在海水里的形狀(或將它們水發后展開的形狀)是有明顯區別的:海帶為扁平帶狀,長達數米;而昆布也呈帶狀,但葉面較寬而厚,葉子邊緣羽狀分裂,呈粗的鋸齒狀。現在,市民們一般在菜市場上買到已經水發切細的海帶或昆布,一般葉面薄的那種是海帶,而葉面較厚的則是昆布,不過,人們都把其稱為海帶。昆布的葉片厚實,有韌性,所以民間將昆布水發后,切成絲再燒煮后做成涼拌菜;而海帶的葉片稍薄,吃口稍差,人們會將其切成長方形,再打結后做涼拌菜,俗稱“海帶結”。海帶的英文名為tangle,就是“打結”的意思。
與昆布、海帶同屬海藻的食物還有很多,如海蘿(samphire),藻體叢生,直立,高4~15厘米,軟骨質,呈不規則叉狀分枝,枝為中空圓柱或扁圓柱,主要用于提取瓊脂。民間則將其熬成糊狀后加到面粉中做成面條,使面條不易糊而有咬勁。如今市場上供應的“烏冬面”就是添加瓊脂、淀粉做成的面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