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肇慶傳統(tǒng)名產(chǎn)首推裹蒸。其制作始于何年,無藉可考。民間傳說在唐朝大中年間,封州(今廣東封開)漁澇學子莫宣卿(隋唐以來廣東第一位狀元)上京赴考。某日黃昏時至高要境內的荒山野嶺迷路,惶恐間邂逅一老丈,引歸家。老丈以詩聯(lián)考其才學,羨其才高,愿以愛女許配。次日臨行,以裹蒸贈為旅中干糧,傳為肇慶裹蒸之始。宣卿赴京應考,高中狀元,得皇帝李忱降旨,回高要迎娶成婚。莫狀元以裹蒸當干糧得中榜首,一時傳為佳話。隨后,裹蒸逐漸成為肇慶民間春節(jié)親友間拜年相互饋贈祝福的特有年品。
《肇慶府志》稱:端州本邑民俗,鄉(xiāng)民每于歲晚,糴新糯,磨新綠(豆),豬肉為餡,以冬葉裹之,于宅前壘磚為灶,置寬肚瓦缸于上,用年來積聚之松根樹頭為薪,火不得間,通宵達旦以為炊。天明,呼兒以嘗新。新正攜之為拜年相互饋贈之物。此俗為外邑罕見。可見,裹蒸已成為地方風味特色小食。上世紀80年代始,裹蒸更是登上大雅之堂,成為宴席單尾,高檔酒樓餐廳早市不可缺少的名食。常年均可品嘗,外地游人更是一嘗為快,常尋購攜歸為饋贈禮品。
正宗傳統(tǒng)的肇慶裹蒸用料考究,形靚體大,肉肥不膩,清香松化,味道濃郁甘醇。主要原料為糯米、新綠豆、肥美五花豬肉及新摘冬葉(大箬葉)。制作工藝流程頗為繁瑣,冬葉需洗凈用滾水燙軟晾干,綠豆要去殼。糯米、綠豆用清水浸泡至飽和發(fā)脹,瀝干水分后分別適量拌鹽、味精、少量胡椒粉、五香粉加入腌制為餡。制時以大海碗一只為模,先以大冬葉三四片覆于碗內成凹形,再將糯米、綠豆包裹豬肉,把四周冬葉向中間折摺,使其成三角棱形并用浸軟水草裹固。之后,逐只分層碼放進高身的金屬桶中(現(xiàn)在已用金屬桶代替闊肚瓦缸),注入開水,加蓋密封后用武火燜煮10小時,中間不得斷火。煮好后逐只用冷開水蕩過,去凈油膩及黏質。冷卻后裹蒸翠綠干爽,冬天存放10天以上不會發(fā)餿霉變,夏天以低溫貯存。食時打開冬葉,糯香撲鼻。糯米、綠豆、豬肉渾然一體,油光閃亮、甘香松化,糯米的外層吸收了冬葉的葉綠素,更具獨特味道。
裹蒸配料特殊,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其糯米補中益氣、緩中和胃,綠豆清熱解毒、利水消脹,豬肉滋陰潤燥、扶正祛邪。
肇慶裹蒸集食、養(yǎng)、療于一身,互為配伍,相得益彰。廣東省著名老中醫(yī)葉家英先生就其營養(yǎng)價值及藥療作用進行了精辟的概括,認為肇慶裹蒸“暖胃、壯腰、平肝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