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竹,原名莊繼文,男,廣東普寧人,1987年11月生。作品見于《人民文學》、《青年文學》、《詩刊》、《綠風》、《牡丹》、《散文詩》、《散文詩世界》、《語文報》、《中國詩歌》等刊。現就讀于華南農業大學。
風進入城市
該是從遠方來的,身上帶著的鄉愁
早已在路上丟得差不多了
剩下一些痛,鉆進地鐵站找不到出口
列車搖不醒沉睡的人
他太累了,一整個白天,沒有停歇過
工作
那一年他像一陣風飄到了城市
從此以奔波為家,雖然一些痛
總在深夜里攪得血肉與神經一塊痙攣
一陣風進入城市,就再也不會輕松了
大片的曠野在這里死亡
無數巨大的四方盒子勉強讓出一些
被人群和車群擠得無法呼吸的路
風在城市里遺失了聲帶,讓沉默,變成
一缸烈酒,把自己泡進去
直到嗆出了嘩嘩的溫熱液體
灼痛疲憊的臉龐
往土里愛
這個清明節,我在城市吊望村莊
不需要片言只語
我只是長時間凝望那個方向
那里有深情的土地,每一年
都會熱烈擁抱逝去的人
溫暖逝者的骨頭,生者的思念
讓我們的愛,往土里去
此時逝者與生者,隔著薄薄的土層
不用言語,彼此的心靈可以感知
夾在春寒中細細的溫情
往土地里愛吧。讓愛抵達墓穴
不是死亡,而是重生。往深處的愛
可以讓生者與逝者之間的距離,不
再遙遠
不再是兩個世界。生死無別。
鳥瞰城市
難以相信人們就在里面行走
工作,睡覺,逛街談情愛
相信者是上帝。他用一把
細如絲線的筷子
伸進五顏六色的城市鳥瞰圖里
攪動。攪動。
人們暈頭轉向,迷路,失去自我
分不清生存與生活的關系
懶得理愛情與情愛的關系
他們只愿把床弄得夸張地響
恨不得把激情一夜耗完,然后
冷靜地離開陌生的彼此
在生存的軌道上,跟著上帝的筷子
轉向。轉向。
灰黑色人群
你們在午間靠墻而立,而蹲
而悶頭沉睡。不語。
你們用一個簡單的表情概括命運
的無奈和束手就擒
一個色調,貫穿成一條長長的線
線的一頭是村莊,一頭是城市
你們離開了花香鳥語
又無法融入色彩斑斕和高樓大廈
每天走在灰黑色的線上
像走空中鋼絲,把命抵押出去
你們的色調是你們手上的
鋼筋和肩上的水泥包
穿著土灰,枕著冰冷和堅硬
過著暗無天日的日子
漸漸風干的是淚水、希望和笑容
午夜綻放
午夜,人潮被激情吸入室內
紅的藍的橙的明的亮的暗的
不斷閃爍的小世界里
晃一晃,大家一起笑著哭
你身著亮麗衣裝,是今晚
最為耀眼的一朵
廳室里人頭顫動,腰、腿、手
整個身軀動起來
一群陽光下的正裝人士
燈光下的傀儡
暖和冷,到底如何界定
就像笑和哭,此時誰也認不出誰
就像淚水,在通透的閃光燈火
之下,如似珍珠
卻不知是感動,或是絕望
午夜,在舞池里的暖
淹沒心底的冷
醉酒之后
飄飄然不知所以
很想沉默下來,但血流的速度
推動喉嚨,一串串的
口水如河
流著流著,多了寂寞
寂寞虛掩哀傷
像云,在萬籟俱寂的夜里
想抱住一顆星星取暖
自己卻停不住漂泊
大水
母親在電話那頭說:村里又發大水了
父親顆粒無收
我聽著聽著想流淚
想放干身軀里的水
又想把鄉愁一把一把掏出來
掏空身體。然后把家鄉多余的雨水
盛進來。只愿父親的作物,飽滿鮮美
老人與土地
老人與土地,在鄉村,他們
是并肩的。當我再次回到村子里
我看見
古稀的老人用緩慢的動作
在與土地比
誰要更緩慢一點
歲月悠悠,土地靜靜臥于天空之下
老人亦無言語
當風吹動一棵小小的草
我注意到
老人是以臥的姿態,從與土地結緣開始
勞作到最后進入土地的
廢墟
我們來生再見,那時,躍過廢墟
一切都會光明。工作、房子、汽車
不再是嘆息中的字眼
城市雜草叢生,回到石器時代
人們裸奔,圍獵,結繩記事
今夜無需酒
遼闊的天幕上星子滿座
我多想造一把梯子
立在土地上的時候,比星星
還要高上一尺
那樣,我就可以爬上去
直到白發蒼蒼,仍然在梯子上
而不是在路上
但夢,一直也沒有做到這種境界
所以今夜,我們無眠
我們不做夢,不談遠大理想
無需有酒
只把舊事掏出來,彼此取笑之后
遠離土地,趁夜幕還很深沉
隨火車扎進市井
愛情
如果能像陽光一樣透明。我們
就不會有太多哀傷
盛夏拉長了日子,拉長了距離
拉長了心事
拉長了思念和憂愁,拉長了一條短信
千辛萬苦的路途
如果能,可不可以把愛情的純粹期
也再拉長一點點
(選自《中國詩歌》2010年第6期)
《詩選刊》主編郁蔥老師在談到詩歌寫作問題時說:“不在于誰在某一個瞬間走得多快,而在于誰能夠一直走下去,一直好好走,一直走到底。”
說得多好呀。
往往我們就是這樣,看到別人正轟轟烈烈時,我們的心也開始不平靜了。我們容易急躁起來。特別是這個網絡與信息時代,急躁似乎是大部分人的共性。
但是,做任何事都是不必急的。也許一急,還真急出點成績來。但那不是長久之計,可能很快你就堅持不下去了。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寫道,“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沒錯。人生該是這么一個過程。無論是事業,愛情,還是其它。都需要坎坷地走過,需要探索,定然也會有迷茫。
寫詩亦是如此。
但只要一直堅持自己的信念,把詩歌當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路走到底,也許我們才能夠揭開大霧,看到柳暗花明的大地和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