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我國建設步伐的加快、綜合實力的增強、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崛起、交通網絡的逐步擴大完善,各類大中小型城鎮亦在規劃建設之中。中國的建筑隨著歷史的前進也在不斷創新,體現著一定時代感。各種建筑理念、建筑流派、建筑樣式春筍般涌現。
而中國是一個具有悠遠歷史的國家,流傳下來很多特色的傳統文化。中國古典文化有許多內涵的東西需要我們去挖掘、體會,并把其神韻通過某種手段表現出來,展現并發揚。如果現代建筑藝術能夠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不僅能夠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也將賦予其獨具的中國氣質,從而擁有更鮮活的生命力。
一、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沉淀物。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學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將傳統文化融入建筑,可以有效地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彰顯民族精神。中國傳統文化有許多內涵的東西需要我們去挖掘、體會,并通過某些手段將其神韻表現出來,而不是刻意追求,應是一種自然流露,讓人有一種濃妝淡抹總相宜的感覺。我們強調不能一概地否認傳統文化,但也不能死抱傳統文化停步不前,我們應保護好傳統文化的東西,在此基礎上思考怎樣創造有自己特點的東西。不能盲目追求西方的東西,而應該為我所用,中國的東西就是中國的,為什么要千篇一律?
以北京故宮為例:它是中國傳統建筑精髓。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規模建筑群。從材料到建筑,從布局到寓意,故宮都堪稱中華瑰寶。1.比如紫禁城中設計出了一條神秘奇特的中軸線。這條中軸線是指午門———神武門之間960米長的軸線。這條中軸線是突出“正”和“中”的中心部位,所以象征明堂、路寢的主殿堂建在這里,同時它亦是向心對稱各級建筑為依據的軸線。2.故宮多用黃色琉璃瓦,室內的顏色也多為黃色,這種用法來源于古代經典《尚書》中的五行說。。“黃色”代表“土”,土是萬物之本,皇帝也是萬民之本,所以皇宮多用黃色。3.在材料的選擇上主要以木材為主,象征著天人合一。4.在建筑與造景中大量運用了龍、鳳、獅子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氣派豪華的古代皇家建筑,在結構與外形上似乎與現代建筑有些格格不入。但它以傳統的手法、思想與文化展現了中國淵遠悠長的歷史。這也是引發我研究此課題的原因之一。
在目前建筑設計文化日益趨同的時代,中國古建筑的傳統精神在現代建筑藝術中如何體現,是不可忽視的。今天的建筑師更應注重對歷史文化內涵的探求,和對文脈的關注。歷史對建筑師來說是一筆財富,但對歷史的狹隘的理解卻常常成為創作的羈絆。對歷史的尊重不是沉湎于對昔日形式的懷念,而是創建一種符合當今時代的形式,這種形式應建立在現代技術、材料與審美觀的背景之上,反映出當代的整體風貌。
二、走出現代建筑的低谷
1.現代建筑的優點
從新技術、新材料、新結構方面來分析:例如,①集綠色、環保、安全為一身的鋼結構建筑,革除了磚瓦灰砂等建材對環境的破壞與影響,抗震性能高,改建和拆遷容易,材料回收和再利用率高,防火性能好,既考慮安全系數,又著眼于經濟環保,實現美觀、安全、經濟三者的最佳組合。②后來又出現了大量的太陽能建筑,木結構綠色環保建筑,很多節能保溫材料在現代建筑中廣泛使用,減少了能源資源的消耗。③多米諾結構是一種柱板(暗梁)承重體系,這種三維立體的形態是對現代技術和材料下的新形式語言的總結和對鋼筋混凝土結構所形成空間形態的高度概括。
從建筑形式方面來分析:
復雜多變的結構形式以及曲線的運用,打破了傳統建筑形式過于規范的局勢,使之具有運動感、現代感,豐富了居住環境。比如國際著名建筑師扎哈#8226;哈迪德建造的項目卡利亞里現代藝術博物館,運用曲線和富有幾何美學的外觀,展現了現代藝術的價值。
結構形式的不斷創新,更加合理利用了空間,使建筑功能也在不斷完善與迎合人們的要求,方便人們的生活與工作。豐富多樣的結構形式體現著現代思想,代表現代全新風貌。
2.現代建筑的缺點
由于現代建筑過分強調新技術和新材料的運用,忽視了傳統文化元素的力量,使得現代建筑顯得有些單薄,缺少生命力。所以現在建筑中應該融入傳統的文化元素來使得建筑更渾厚更有寓意。
比如,在某個歷史文化名城的古老地段,修建大型商業步行街,由于甲方片面追求現代化而無視當地的地域歷史文化,割斷了城市文脈,像一塊不協調的“補丁”縫在了一件完好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品上。據報道,某工程施工現場,在巨大的推土機下,漢代古墓被毀。不論東西南北,現代建筑樣式千篇一律、大同小異,讓人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盲目追求西方建筑風貌,歐風四起,西班牙式、法國古典式充斥著一片片的高級住宅小區……這些現象不能不令人深思。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又應如何看待當代中國建筑中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筑思潮呢?
雖然不乏一些成功的例子,但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建筑中卻沒有充分展現出來,而且還出現過很多失敗有爭議的例子。
北京在“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國際城市”間混亂地掙扎。其結果是,古都風貌漸遭高樓大廈凌遲,“歷史文化名城”變成“歷史文化名塊”——古都風貌不再完整。如果以喪失古都風貌為代價,真能收獲優美的現代化環境,也算“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然而事實令人失望。首先不可思議的做法是一邊“拆”著一邊“奪”。1993年,當時北京市提出口號“奪回古都風貌”。上有好者,下有甚焉,有關部門特地組織了“建筑頂部設計效果研究小組”,被戲稱帽子組。豈知,搶回的只是些“穿西裝”、戴“瓜皮帽”的偽古典。街邊小商店、小飯鋪倒是不甘落后,動輒以琉璃瓦頂的垂花門裝飾門面。西客站在建到一半的時候被倉促蓋上了一個傳統屋檐的“瓜皮帽”,造價8000萬元的鋼亭“加冕”后,標志著“奪風”塵埃落定。而隨后新的形式主義流行病是:洋古典。
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筑思潮的矛盾統一關系按一般的解釋,傳統文化為世代相傳、具有特點的社會因素,如風俗、道德、思想、作風、藝術、制度等?,F代既指現在這個時代,也指這個時代應具有的一切因素。應該說沒有傳統文化就沒有現代;沒有現代,也無所謂傳統文化。它們是通過互相襯托來得以體現的。關鍵問題在于,在今天人們要求現代物質享受的同時,如何滿足他們內心深處對民族的地域的傳統文化的精神需求;在保護傳統文化建筑樣式、傳統文化生活方式的同時,如何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們能同時享受到現代化的優越生活條件,這對矛盾統一體如何在我們的設計實踐中得以完美體現,這確是當今中國建筑界要認真研究討論的重要問題。
無可否認的是,傳統文化正面臨著現代化的全方位挑戰,在人們熱衷于建設“地球村”的同時,傳統文化正慢慢地從我們身邊消失。在全球化浪潮之下,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呼喚民族精神的回歸。
總結:
21世紀的建筑設計不應該只是符合使用機能的需求,要力避大量制造普同性作品,更應在針對使用者的特殊性及獨特性上多加著墨。貝聿銘曾說過:“只要建筑能夠跟得上社會的步伐,它們就永遠不會被遺忘?!彼越ㄖ煴仨毲宄O計對象在整個社會文化脈絡中的位置,進而作適當的分析,透過文化歷史符號系統來進行創造性的設計,以求達到一些精神層次上的文化認同。同時還要積極采用新的技術、材料,以全新的形式結構進行再詮釋,發展那些有承接價值的傳統文化,這才是優秀建筑師所要追求的目標。
繼承傳統不是為了守舊,而在于發掘,“現代”的概念也不是時髦,是創造未來過程中的一個現時的過程。對于藝術與建筑的融合與互動,可以總結為“藝術的概念,建筑的過程”,穿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對建筑藝術持久的影響力,強調設計過程的藝術與建筑的平行思考。我們強調藝術與建筑的結合,強調藝術的概念、建筑的過程,并非是追求絕對美的理想,更不是打著藝術家的旗號來為建筑正名。建筑大師柯布西耶認為:“建筑是以限制為基礎的藝術。建筑師不同于藝術家,他有著明確的社會使命,那就是,把適合于公眾或一定地域空間的知識,以建筑文化的方式創作出來”。對于現代藝術與傳統藝術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我認為,將二者融合,可以讓建筑作品打上時代的烙印,彰顯民族的精神。
在地域廣闊,民族文化眾多,歷史文化沉積厚重的中國,建筑應有更多的內涵可以挖掘,在繼承前人和吸收他人成果的基礎上,我們不能以一味地去模仿、去復制很多相同的空間形象,來創造一批批蒼白無力的建筑,而應該創造富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想象力的城市建筑。(作者單位:武漢中國地質大學)(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