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帝王愛江山更愛美人,多少英豪為此失國,也由此有了紅顏禍水之說。不過,這似乎不大適用于長孫皇后。當直言敢諫的魏征觸犯“龍顏”,逼得唐太宗回到后宮恨聲地說要殺人時,長孫皇后并未諂媚拱火,而是悄然退下,穿上節慶時才穿的朝服說:“我聽說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現在魏征直諫,正說明陛下圣明啊,我怎么能不慶賀呢?”如此深明大義,成為歷史上的佳話。也讓長孫一姓進入了歷史的視野。
長孫姓源出有二:
一、出自北魏皇室,為拓跋氏所改。北魏道武帝拓跋圭的曾祖父拓跋郁律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沙莫雄為南部大人,號拓跋氏;小兒子什翼健——就是拓跋圭的祖父。拓跋圭建立北魏稱帝后,因沙莫雄是曾祖父的兒子,就賜他的兒子嵩為長孫氏。長孫嵩后來位至太尉,封為北平王;他的侄子長孫道生屢建戰功,位至宰相,封為上黨王。孝文帝時,以拓跋姓為魏朝皇族宗室之長門,故改姓為長孫氏。長孫姓宗祠通用聯“源自長門,望出濟陽”,就是說的這個意思。
二、北魏之前已有長孫氏。據《漢書·藝文志》和《孝經》上記載有長孫順所作《長孫氏說》二篇,這說明西漢時期已有長孫氏。按照這種說法,長孫氏的得姓歷史在2000年上下。長孫氏后人尊長孫順為長孫姓氏的得姓始祖。
長孫姓氏有個非常著名的堂號——霹靂堂。這個堂號來源于長孫晟。《隋書·長孫晟列傳》中記載他“性通敏,略涉書記,善彈工射,矯捷過人”。北周時崇尚武功,貴族子弟交游皆以武藝相夸相敬,每次共同馳射,同輩皆在長孫晟之下。長孫晟十八歲時為司衛上士。起初沒有名氣,別人也不知其才能,唯楊堅一見,深贊其異才,攜其手并對人說:“長孫郎武藝逸群,適與其言,又多奇略。后之名將,非此子邪?”突厥南侵,他向皇帝口陳形勢,手畫山川,定其虛實,了如指掌,拜車騎將軍兼受降使者。突厥怕他,聽到他的弓聲,說是霹靂,故長孫氏的堂號有“霹靂堂”之稱。
在《北史·長孫晟傳》還記載了長孫晟“一箭雙雕”的壯舉。
北周為了安定北方的少數民族突厥人,決定把一位公主嫁給突厥王沙缽略可汗。為了安全起見,派長孫晟率領一批將士護送公主前往突厥。沙缽略可汗大擺酒宴。北周曾先后派數十名倒使者前往,但沙缽略可汗多輕視不理,獨喜愛長孫晟,并常與長孫晟游獵,以至長孫晟留住其處竟達一年之久。一次出游,遇二雕飛而爭肉,沙缽略可汗給長孫晟兩枝箭,“請射取之”。長孫晟馳馬而奔,正遇雙雕相攫,遂一箭而貫雙雕。沙缽略可汗大喜,命諸子弟貴人皆與長孫晟親近,學習其射箭的本事。
當時沙缽略可汗之弟處羅侯甚得眾心,結果遭到沙缽略可汗的猜忌,處羅侯便暗中托心腹之人與長孫晟結盟。從此,長孫晟在突厥乘游獵之機,察知突厥山川形勢及部眾強弱。長孫晟歸來后,楊堅已為北周丞相,長孫晟便將突厥的情況詳細地告訴了楊堅。
長孫晟一生同突厥交往達20余年,雖未指揮過大的作戰,但憑其出眾的謀略,為分化瓦解突厥,保持隋朝北境安寧,促進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貢獻。可以說一個強大的突厥帝國,從根本上就是毀于長孫晟之手。
長孫晟生四兒一女,其中小女兒為文章開頭提到的文德順圣皇后。即長孫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艷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此詩名曰《春游曲》,詩中的宮妃驕傲地認為,桃花之所以紅艷是因為“偷”得了她的“面色”,嫩柳之所以翩然是“學”得了她的“腰身”……這個宮妃就是大名鼎鼎的長孫皇后。長孫皇后病逝,太宗依愛妻因山為陵的遺言,將其埋葬在九嵕山。皇后入葬元宮后,太宗做了兩件前所未有之事:
一、他在元宮外的棧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宮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這種對已逝之人卻供養如生的例子極其少見,幾乎為太宗首創。
二、他又在宮中建起了層觀,終日眺望昭陵——這可是違背禮教傳統的做法,但唐太宗這樣做,可見長孫皇后是一位偉大的女性。如前文所提,她不但沒有亡國,反而是唐太宗的得力助手。如果為創造“貞觀之治”的歷史人物發勛章,長孫皇后得到的肯定是最大的勛章。長孫氏是鮮卑族人,自幼精通文史,父親在隋朝當過官。唐朝初年,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為爭奪皇位,發生了激烈的爭斗。李建成一伙常在唐高祖李淵面前陷害李世民,企圖借刀殺人。高祖聽信了他們疑忌甚至憎惡李世民。長孫氏“孝事高祖,謹承諸妃”,在險惡的形勢下勉力排解高祖對李世民的嫌猜。到了李世民決定發動“玄武門之變”的緊急關頭,長孫氏又挺身而出,親自激勵士氣,促成了事變成功,李世民由此登上帝位。
長孫氏貴為皇后,卻“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實在難能可貴。唐太宗善于納諫的政舉,也得益于長孫皇后的良言勸導。封建社會后妃之間爭寵競幸,互相殘害的劣跡屢見不鮮,而長孫皇后卻能體恤、愛護妃嬪。她對妃嬪生的子女“慈愛逾于己生”,妃嬪害了病,她甚至把自己正在服用的藥送去,因而“宮中無不愛戴”。長孫皇后去世時,唐太宗非常悲痛,感到從此“失一良佐”。
如今,長孫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代,長孫姓早期在西北地區居住。鮮卑族南下前,主要居住在山西大同,南下后主要以洛陽為長孫氏集聚地。后向東發展,在山東與河南交界處的豫東地區形成望族,以濟陽郡為郡望。而宋代以后史籍中已很少見到長孫氏。當代長孫姓氏叫得響的名人并不多,但這并不妨礙歷史上那些熠熠發光的名字,為長孫一姓添加的光芒與傳奇色彩。(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