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家口壩上有一段草肥水茂的草原叫沽源。這里水路逶迤,神氣繚繞,草野茫茫,浩浩渺渺。回環的灤河源頭,洛神舞動的水練留下一路飄帶飛揚;斑斕的五花草甸,百花仙子灑下的萬種風情嬌媚搖曳。遼闊的大草原,一座圓頂方體磚樓,讓人頂禮膜拜,傳說它是遼代蕭太后的梳妝樓。而近年考古證實,它是元代大將軍闊里吉思墓葬上的一座享堂。
不論它是什么,它都曾為路人遮蔽過狂風暴雨,而今,這座既有蒙古特色又有西域風情的梳妝樓,既是人們的精神家園,又是百姓的經濟源泉。
巾幗馳疆場,幽幽脂傳芳
蕭太后就是評書《楊家將》中的蕭太后。據沽源縣文保所劉老師介紹,在沽源閃電河流域,遼肖太后策劃、坐鎮指揮了“高梁河之戰”“瓦橋關之戰”。從991年到1007年的17年間,肖太后和圣宗都在閃電河消暑、巡幸,接受屬國的進貢和部族的朝見,研究、部署安邦定國大計。歷史記載沽源境內確有蕭太后的梳妝樓,只不過年代久遠,不知所存。由此可見,老百姓將閃電河畔那座古樓傳為蕭太后的梳妝樓,亦不是空穴來風。
蕭太后, 即蕭綽(953年—1009年),小名燕燕,母親是燕國大長公主(太宗的第二個女兒),父親蕭思溫契丹貴族,遼北院樞密使兼北府宰相。蕭綽天生麗質,不僅擅長騎射打獵,而且精通詩文琴藝。遼景宗保寧元年(969年)被選入宮,封為景宗耶律賢貴妃,三個月后被冊封為皇后。
遼景宗體弱多病,時常不能上朝處理政事,外人不放心,于是屢屢托付蕭綽處置。自此,皇權的舞臺上,蕭綽從后臺走向前臺。公元979年夏,宋太宗發動對遼的第一次大規模進攻。宋軍以優勢兵力圍攻了遼國苦心經營的南京城(今北京)。大兵壓境,遼景宗心力交瘁打算放棄救援,蕭綽挺身而出,力主抗擊,并動員強大兵力,保衛南京城。此戰最后以遼軍大勝,宋太宗身中數箭狼狽逃生做結。從此,蕭綽從配角走向主角,成了遼國朝野擁戴的能文能武的君主。982年,體弱多病的遼景宗病逝,臨終時頒詔:“軍國大事聽皇后命。”這道遺詔無可爭辯地將遼國軍政大權交到了年僅29歲的皇后蕭綽手里。是年,遼圣宗即位,蕭綽被尊為皇太后,攝政。
蕭燕燕年輕時曾許配給政治軍事才能非常卓著的漢臣韓德讓,但還沒有來得及結婚,就被皇帝選為妃子。遼景宗死后,面對內政更替動蕩、外政宋國虎視眈眈,蕭燕燕決定改嫁給韓德讓,這是當時契丹族的風俗允許的。她對韓德讓說:“我曾經許嫁于你,愿諧舊好。國王也就是你的兒子。”于是,兩人重修舊好,同時,拜韓德讓為大丞相,總理朝政。此后,在韓德讓的輔佐下,她“明達治道,聞善必從,兼習知軍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獎勵農耕,倡導廉潔,治理冤獄,解放部分奴隸,重組部族……使遼國逐步走向富強。所以,歷史上的蕭太后并不像小說描寫的那樣是令人討厭的母夜叉,而是一個清正賢良、深明大義,為遼朝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的功臣。而且她浪漫多情和韓德讓相愛一生。韓德讓也沒有辜負蕭太后的信任和愛慕,對蕭太后忠貞不二,鞠躬盡瘁。
強盛的遼國不斷擴張,遼宋戰爭不斷。一次遼國南征途中,在沽源境內集訓,蕭綽前來視察,將士聞訊從四面八方攜磚背土,一夜間為她蓋起一座梳妝樓。雖為傳說,但人們對蕭太后的敬仰崇拜之情,由此可見一斑。
公元1004年,蕭太后與其子遼圣宗南下,直取澶州(今濮陽),逼近宋的國都開封。宋國多數大臣主張遷都,宋真宗諾諾允之,寇準力爭,宋真宗被迫御駕親征。皇帝的出征大大鼓舞了將士,宋軍一鼓作氣大敗遼軍,射死遼大將先鋒官。戰況的急轉直下,對遼極為不利,然蕭太后沒有退縮,一邊抓住宋真宗急于求和的心態,“罷戰言和”與宋朝談判,一邊又派兵攻打宋境其他防守薄弱的城池,以加重自己談判的籌碼。幾番較量,達成了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以宋割地賠款為代價,每年給契丹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兩國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皇帝稱契丹太后為叔母,承認遼國對燕云十六州的合法統治。就這樣蕭太后不僅擺脫了困境平安撤回,而且還得到大量的財物。蕭太后的政治、軍事、外交才能,使她在攝政27年、對遼代有效統治的40年間,不僅扭轉了穆宗時代混亂衰敗局面,逐步穩固了圣宗的統治,而且國力逐步走向強盛。這一時期,是遼朝統治中原的200余年間最為鼎盛的時期。遼圣宗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蕭綽還政于圣宗,本想頤養天年,卻突患重病,不久與世長辭,終年56歲。
“梳妝”為樹葬,威名震四方
真正的蕭太后梳妝樓不知所蹤,現實的梳妝樓,經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 2000年,國家考古專家研究認定這座梳妝樓原來是元代汪古部族第四代首領闊里吉思墓葬上的一座享堂。
汪古,蒙語“守護”,蒙古汗國建立以前,汪古首領曾幫助鐵木真滅乃蠻部,并在統一諸部的過程中始終支持鐵木真。蒙古汗國建立,鐵木真與汪古部部長訂立了世代聯姻關系,闊里吉思家族世代都是汪古部部落長。闊里吉思,就是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的女兒月烈公主之子。據《元史》記載:“闊里吉思,性勇毅,習武事,尚忽答的迷失公主(裕宗女),繼尚愛牙失里公主(成宗女)。成宗即位,封高唐王。駙馬封王,蓋自汪家始。”闊里吉思文武雙全,戰功卓著,公元1297 年,在平定叛軍也不干的戰斗中,以 1000 精兵大勝也不干數萬大軍,威震朝野。忽必烈下令獎賞闊里吉思黃金3 斤、白銀 1500 斤。元大德二年,即公元1298 年秋天,闊里吉思在新疆平叛之戰中,三戰三捷、乘勝追擊,不曾想深入敵后險地,因后援沒有跟上被俘,不屈而死。闊里吉思死后,“追封高唐忠獻王,加贈推忠宣力崇文守正亮節保德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駙馬都尉,追封趙王。其子術安年幼,由闊里吉思的弟弟術忽難繼位,術忽難才識英偉,教養術安過于己子”"術安長大后,術忽難讓位術安,術安即位后奏請皇帝要把先父闊里吉思的尸體運回汪古部,帝嗟悼久之,曰:“術安孝子也”,于是命重臣十九人抬棺,精騎五百護衛,將闊里吉思的尸體從卜羅護送回汪古部的封地。據說“奠告啟視,尸體栩栩如生,帝驚為天人,建樓以紀念之”。運回故里的闊里吉思與此前去世的妻子忽達的迷失公主用樹合葬。即將抱粗圓木破開兩半,中間挖刻為人形,放入尸體合上入葬。后來比他晚去世40多年的的另一位夫人愛牙失里,由于時代文化的變遷,棺葬其側。
闊里吉思出身顯貴,又是皇帝的乘龍快婿且為國捐軀,功德顯赫,故而其墓地和家族墓地修建的規模之大、規格之高,自是非同一般。汪古部為沙陀突厥后裔,信奉景教。景教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唐朝時從敘利亞,經波斯傳入中國新疆和北方草原一帶。故闊里吉思的享堂中歐合璧,高貴典雅。考古隊經過兩年的勘探發掘,在梳妝樓周圍共發現清理墓葬30座,出土文物200多件。這是我國到目前為止發現的唯一一處元代貴族墓葬。
英氣貫草原,盛況勝當年
蕭綽、闊里吉思英氣逶迤在茫茫草原,花草葳蕤,水帶飄逸。
有人說它是一片神園,我深感亦然。“梳妝樓”巍峨屹立,歷經700年風雨侵蝕棱角不磕,本已很奇,且前有閃電河,波光粼粼,靈氣裊裊;后有大草原,波瀾壯闊,雄渾壯觀。尤其東南不到兩公里的壩上閃電河國家濕地公園,不僅是灤河、潮白河的發源地,還是燕趙最美的濕地,動植物多達400余種,其中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31種。此真乃人間仙境,百獸樂園。
我有幸兩次走進這片神園。
第一次拜謁“梳妝樓”。那是1987年7月,隨同參加張家口小說研討會的《解放軍文藝》等刊物的作家編輯們,參觀了當時傳說的遼代蕭太后梳妝打扮的梳妝樓。這座酷似歐洲中世紀的城堡,做工精致,氣質高貴,在一望無際的茫茫草原上,威風八面,像一個霸主統領一方。望著高高的穹窿,聽著蕭太后的傳奇故事,大家感慨萬千。
今年7 月再度拜謁“梳妝樓”。然此時的“梳妝樓”卻成了元代汪古部族第四代首領闊里吉思墓葬上的一座享堂。
這巨大的變故讓人一時轉不過彎來,真有點假作真時真亦假的感覺。
當地的百姓對梳妝樓也由愛戴轉為敬畏,梳妝樓東側的一個養馬的院子里,40歲左右的史師傅對我說, 原來梳妝樓邊上沒有村落,60年代搞旅游,從附近的南溝村遷來五、六戶,他家就是其中的一家。他小時候,常和小伙伴們爬上梳妝樓,因傳說是蕭燕燕住過的地方,感到很親切。看不到燕燕便去看那樓頂正中住著的一對紅嘴鴉。真是愛屋及烏,孩子們只是悄悄看看幼鴉,并不曾驚動它們。每年二窩幼鴉遠走高飛,只有老鴉依然出雙入對。樓頂上還有一棵花椒樹,上去的孩子都要嗅一嗅,摘上一兩顆。現在人們知道它是一座享堂,再加上有人看管保護,再也沒有孩子上去了。
以前由于附近沒有人煙,草原每遇狂風大雨,或是過路的,或是在農田干活的,都向梳妝樓奔來,傳說不論有多少人都能進去,甚至二、三十輛牛車、馬車都容得下。此乃百姓的神話,不足為信,但梳妝樓為人們遮風擋雨,確實事實。可見百姓對蕭太后的崇拜,已經到了神化的地步。
沽源縣文保所的劉老師說,不管是蕭太后,還是闊里吉思,他們都是我們的民族英雄,沽源人為沽源曾有這樣的英雄而驕傲,為他們給沽源增添的文化底蘊而自豪。(責編:郭文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