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的竹雕藝術在宋代已初露頭角。明清時期,竹雕藝術品達到鼎盛,出現了百花爭艷的景象。明清兩代,文人士大夫寫竹、畫竹、種竹、刻竹蔚然成風,竹雕的文化含量也迅速攀升,這時文人的參與,使竹雕與書畫、雕塑藝術結合,導致竹雕藝術的空前發展。自明代正德、嘉靖之后幾乎每個時期都有一些杰出的藝術家涌現出來。當時大部分竹刻高士都集中在江蘇嘉定和金陵一帶,于是根據其雕刻技法和風格特征就產生了兩個竹雕流派,一派始于嘉定朱鶴,一派始于金陵濮仲謙。
據史料記載,明代嘉定派竹雕能在方寸之間刻山水、人物、樓閣、鳥獸、淺雕并用,刀法精巧,藝術造詣深湛,為時人所識。因此,嘉定竹雕藝術流派的繁盛,一直延續到清中期,后繼者有數十人之多。以朱鶴、朱纓、朱稚征祖孫三代最為著名,被譽為“嘉定三朱”,嘉定派麾下的名手大家不下二三十人,其中,秦一爵、沈兼、吳之璠、封氏三杰、周灝、施天章、顧玨、蔡時敏等尤為世人所重。嘉定竹雕到了清代康雍乾嘉時期(1662年~1820年),達到了黃金盛世,嘉定也因此被稱為“竹刻之鄉”。
明代金陵派竹雕以根雕和竹板刻書畫見長,與嘉定派華麗的竹雕風格相比較,顯得古樸雅致。但金陵派傳承不旺,僅有濮仲謙、潘西風、方潔等少數。
此后,以清初“留青圣手”張希黃為首開創了浙派竹雕藝術,改進了唐代以來的傳統“留青”竹雕技法,他的傳世之作不少,皆細致工巧,精美絕倫,其中以“山水樓閣”最為典型。他的作品精細的構思和絕妙的制作工藝渾然一體,帶有濃厚的文人氣息,并且影響和帶動了一大批竹雕藝人,最終形成高雅淡泊,巧而不媚的浙派風格,堪與嘉定派,金陵派并駕齊驅。
此外還出現了徽派竹雕。除了地區形成的流派藝術之外,還有一些雕刻家在繼承前人,推陳出新方面做出了貢獻,發明了有別于地區流派之外的新技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李耀、張步清、馬根仙、鄧孚嘉等人。
早期的竹刻制品遺存很少,到今所見多為明清傳世品,一般渾厚古樸,構圖飽滿,布滿器身刀工深峻,常做深浮雕或透雕,線條剛勁有力,轉角出棱。朱鶴認為,如果不進行透雕和深刻就不算雕刻。品種以筆筒、香筒為主。清代前期尚有明代遺風,但表現技法更為多樣,淺刻、淺浮雕、留青、圓雕等同時并行;品種擴大,除筆筒、香筒外、臂擱、竹根人物,動物與山石具備,制作精致工整,細巧秀雅,而像張希黃的留青山水樓閣、鄧渭的淺刻小字行楷等都是個人風格特征十分鮮明的作品。清代后期作品風格較為單一,用刀平淺,常作陰刻。現提供一些明清竹雕的鑒定技巧以飧讀者:
1、看質地
明清時期的竹雕家,所用竹材都取自于生長二至四年的竹子,竹的紋理結構細密,嫩老適中。所以雕刻成器之后,經打磨,其光潤平整,不亞于平整的木紋。早期的竹刻作品往往表現出竹的肌理,后期作品則精工細作,很少見到竹的粗糙肌理。
2、看款式
明清時期的著名竹雕大師,基本上都沒有在作品上留名的習慣,所以,有親筆提款的名家傳世之作很少。現在我們能見到的刻上大師名款的竹雕器物,有四種情況:一是作者親筆提款的真品;二是其弟子們后加款識的真品;三是弟子的作品刻上師傅的名號;四是完全造假的贗品。由于明清竹刻中鐫有的作者名款或印章,是鑒定的重要依據。因此,贗品仿造刻款,尤其是名家的款識,比較常見。一般來說,真款刻寫自然流暢,秀中有骨,剛而不板,無矯揉造作之感,突出作者自我風格。偽款則筆畫呆滯,下刀乏力,與原作者風格不符,有的雖形似卻無靈氣。
3、藝術共性與刀工
明清時期,曾出現一批具有文人、工匠雙重身份的特殊工藝大師,他們的作品往往刀工流暢,且畫意明確,意境深刻。從清末開始,竹刻上的書畫丟失了耐人尋味的意境,失去了精湛的刀筆藝術。
4、藝術風格
一般說,明代的竹雕表現出質拙渾樸的藝術風格,很少有小巧的小型器件。清代竹雕,康熙時期的沉實幽雅;乾隆時期的多姿富麗。到了清后期,作品的風格趨向平淺單一,但這只是從總體上看。明清時期有很大一批作品,都是文人藝術的一種體現,文人有著自己獨立的藝術特點。因此,竹雕鑒定中不能太絕對化。正確的方法是從總體上把握,具體鑒定時,則注意一般與個別兩者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5、竹雕色澤
一般來說,作品的年代愈久,器表的顏色也愈深。這種色澤的產生,多是常被人們賞玩摩挲的緣故。明代作品多帶有暗紅的色澤,其中最受人歡迎的應是一種帶有琥珀光澤的紅色;清代的作品多深棕、棕黃色,越到后期色澤愈淺。然而,事實上清代的竹雕作品中,往往具有一種灰褐色澤,這就比較特殊了。偽者常將新器加以染色,冀求獲得與舊器相同之色澤,但人為模仿浮而不沉,與自然色澤終究有別,經仔細辨別,很易看出。同時偽作之畫面,凹凸之處的色澤千篇一律,也無濃淡之分,更無過渡色。
6、工藝特征
在竹雕工藝中,知道一些工藝的流行年代是很重要的。陷地深刻技法從清代開始的;竹簧器始于清初,盛于乾嘉時期,精品均為宮廷用具;留青雖始于唐朝,但唐至明代不見有,現傳世作品除了明末張希黃的佳制,其余均為清以后的產品;康熙年間嘉定派曾用一種特殊的粘土制成竹雕中動物的眼睛。因此,熟悉竹刻技法有利于辨析竹雕作品的時代。
7、多看真品
要平時多看,多接觸博物館或私人收藏的古代名家竹雕作品,和在平時交易的竹雕作品進行比較,才能不在交易中吃虧。
8、互證
明清時期不少竹雕大師,既擅長竹莖雕,又善于竹根雕。既是竹雕行家,又精于木雕、牙雕和漆雕等。藝術是相通的,無論是何種材料,都會表現出自己獨特的創造力、刀工和審美意識。因此,我們通過竹雕大師同時期兩件不同材質的作品,進行對照,了解了他的藝術表現力,就可知其作品的真偽。(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