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陜西安塞的讀者,安塞的剪紙藝術馳名中外。看了貴刊2010年10期有關蔚縣中國剪紙藝術節的報道,感觸很多。在這里談談我的一點感想。
剪紙藝術的興盛源自老百姓對美的追求,源于生活的需要。剪紙老藝人對藝術的理解是自然而然的,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
在我們陜北,安塞的剪紙最為馳名,可安塞剪紙現在卻是墻里開花墻外香,年輕一代的安塞人已經不再了解剪紙,甚至不再喜歡。對學者和藝術家來說,剪紙老藝人們就像“活文物”似的,備受愛護,但是“人亡藝絕”的現象應設法回避。
也許有人會說,現在剪紙的人那么多,不可能失傳的。這恰恰是我們的擔心所在。專家研究表示,民間剪紙實際上是由一個個符號(民間稱“花樣子”)組成的,這是剪紙藝術的精華和靈魂所在,這些“花樣子”是中國婦女千百年來創造和總結的藝術精髓。它造型優美、寓意深刻,可惜這種“花樣子”正在慢慢失傳。
安塞縣文化館的一位同志講,一年冬天他們冒著大雪去民間普查,在一個村子,他們從一位婦女口中得知她的母親會剪花,不過不在這個村里。美術干部于是又跑了三十里的山路,黃昏時分終于趕到了那位老人的村子,可是這位76歲的老婆婆已是雙眼昏花,兩手哆嗦,再也無法拿住剪刀了。
過去婦女人人必會的一項技藝,正漸漸成為一門少數人掌握和從事的藝術,這巨大的反差讓人頓感時光的流逝與無奈。
一些碩果僅存的老剪紙藝人從黃土地中來,又悄然回歸了黃土地。當研究人員慕名來拜訪她們的時候,她們已經枕著黃土永遠地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