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只有貫注了思想、蘊涵了精神,才具有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大凡優秀作家藝術家總是力圖形象地表達對進步思想和崇高精神的肯定與贊揚,總是以美學的力量藝術地揭示深刻的真理,給人有益的啟迪和鼓舞。一部影視作品,如果沒有思想、散失了精神,再華麗的場面、再新穎的形式、再嫻熟的技巧,也很難留下長久的回味和深刻的印記。如果只是沉溺于表層的視覺感受,不但不能帶來思想的營養,反而會造成精神的貧瘠。
——劉云山在影視創作座談會上講話指出,我們的影視創作一定要堅守價值追求,提升思想高度,自覺傳播先進文化,使作品真正成為民族精神的火炬,成為人民奮進的號角。
大多數地方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僅僅停留在產生的經濟效益層面。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遺產保護的最本質的價值在于精神層面。文化遺產是我們來自何處的身份憑證,是我們與遙遠的祖先溝通的唯一渠道。丟失文化遺產,我們就會心無所依,悵然若失,難以找到回家的道路。
——全國政協副主席、孫家正說,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和珍惜我們民族的歷史,保護、珍惜人民群眾的心理歸屬和情感需求。
創新具體指的是什么?是創新的理念、創新的藝術語言和實現創新的品質,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首開先河,而不是拾人牙慧……如此,才有可能為我們這個偉大時代創造出具有標志性的東西。還要強調的是,創新更需要環境的寬容,需要多鼓勵而少責難。
——中國舞協副主席張繼鋼說,藝術創作的靈魂是“創新”。
電視行業作為一種傳媒產業,整體來說屬于版權產業,它的最大賣點就是其獨特的信息資源和表達形式,是以內容為經營對象的。很多電視臺都把版權看作是自己的核心資產,是其盈利的重要來源之一,但目前國內很多電視臺依靠版權盈利的份額與國外相比是相當低的,而這與對廣播電視的版權保護不夠有直接關系。
——中國視協分黨組副書記、秘書長王鋒說,加強對電視藝術行業相關版權的保護,是我國電視藝術行業做大做強、縮短國際差距、走向世界的迫切要求。
當下的影視如同一位正在茁壯成長的“兒子”,它在成長過程中不能遺忘文學“母親”給予它的營養。時代需要文學創作與影視創作共同為藝術創新和變革提供品格更高的元素,這兩大藝術門類應當拆除“藩籬”,相互交融和滲透。
——日前在京舉行的影視文學和紀實文學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認為,文學是影視的靈魂,對影視的發展具有長遠的意義。應當警惕由于忽視編劇和文學原創而導致的不少影視作品創作精神資源和思想穿透力日益貧乏的現象。
大師需要一群準大師作為土壤,才能冒出來這么一個人。土壤是孜孜不倦地較真文字的藝術性和專業性的一大群人。現在是這樣一個浮躁得甚至只要瘦就能獲得尊敬的時代,崇拜的標準很膚淺。誰還會辛苦地接大師的地氣?
——日前諾貝爾文學獎公布,中國作家再次無緣,青年作家蔣方舟說,現在的中國沒有“培養大師的土壤”。
我心目中的好作家,既“開放”,又“封閉”,這樣你能保持一顆樸素的心。我們要擁抱生活,更要回到自己的內心深處,叩問文學,把對文學的那種最本真的熱愛,永遠地抓住不放。我覺得生命就是一個過程,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足夠了。
——作家遲子建談自己心目中的“好作家”的標準。
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的發展壯大是中國藝術品市場最為直接的重要推動力,這不僅表現在資本的參與可以不斷推動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規模不斷擴張,更為重要的是,在資本理念的推動下,收藏文化及其市場運作的規范與秩序都將發生重要變化,甚至說都將走向一個新的范式,這也是中國藝術品市場轉型的一個重要標志。
——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研究員西沐談“我們為什么需要藝術品資本市場”。
任何藝術要想臻于理想的境界,不僅要靠技術、技巧,更要體現境界。書法應是在功夫、技巧與境界的完善結合中才能達到欲求的高度。書法與中國畫貴在有書卷之氣,這是作者天賦、修養、品格、氣質的綜合反映,其所產生的靜氣與含蓄,是無法復制與超越的內在之氣,而不是外在簡單的視覺張力。
——書法家王明明認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精髓在于其內在所表達出的氣象與意蘊。
在簡單的生活中捕捉一絲感動,在真切的生活中傳播溫暖,生活本身便是創作,兩者密不可分,互為依托。
——日前攜影片《老那》獲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電影節大眾傳播獎的中國青年導演劉浩說,真正的創作就在生活之中,沒有生活就沒有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