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金銀茶器的輝煌富貴,沒有玉質茶器的婉約溫潤,沒有瓷質茶具的細膩光潔,陶質茶器所具有的是質樸和無華的外表,崇尚的是“師法自然”的宗旨,丟掉矯情與繁縟的飾物,留下的是源自大地最原始的慈愛與智慧,最引人思索啟迪慧根,以一種參禪悟道的情感,去感知那一份藏于陶器中的美。
方桌,長凳,一塊粘土。方寸之間,靈指微動。眉目欣然一悅,就演繹了一出出造物的神話。一團泥,以肌膚溫度暖之,以清冽之水潤之,以情感塑其形,灌輸以締造者的喜怒哀樂悲歡離愁。還有對人世的理解與感悟,置于火中煎之煉之,終于造就這通體彌漫著沉思的神物。置身這陶的海洋。細細觀摩這一件件陶制茶器,心清靜了,世界清凈了,塵世中充塞耳畔的喧囂散去了。恍惚間,聽見了這陶器輕聲講述,那宇宙時空的浩渺與人生之初的領悟。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發道,道法自然。”中國藝術審美在道家千年的哲學中滋長,推崇性情表現的自然。追求“芙蓉出水”的自然。“人秉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注重心靈軌跡的情感流露,崇尚返璞歸真的自然之美。也是陶藝設計的核心理念。這些陶制茶器,或粗獷、或簡靜、或洪荒、或空靈、或厚重,無不流露出道家審美的高邁與大氣。深邃與淡遠,無拘無束又灑落自由,孤獨不群又充滿詩意。
夏商之器
說起青銅器,腦海中浮現的是幾乎覆蓋器物全身的綠色銹斑吧?其實,青銅器的顏色真正做出來的時候是很漂亮的,是黃金般的土黃色,因為埋在土里生銹才一點一點變成綠色。看看這組器物吧,土黃色的外表散發著金屬一樣的色澤,給人以金屬的質感。古樸凝重的器型,正是夏商青銅器物的特點。一組“夏商之器”在手,品茗之時亦可想象祖先的英明與智慧。
大漢之韻
尊崇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信仰,宣揚著“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崇尚禮儀的大漢王朝,制定了完善的君臣之道、尊卑之禮。這如漢代帝王通天冠外形的壺身。簡單中透露著華貴,或許這是文帝或景帝的通天冠吧。那時的漢代還處于上升期,并不是那樣的繁盛,崇尚的是簡單樸素。一把簡簡單單的壺,幾只簡簡單單的杯,回味一段簡單樸實卻輝煌的歷史。
魏晉風骨
以竹為主題的這組器皿,看到的第一眼,就讓我憶起了魏晉時,那在竹林中暢快飲酒、放蕩不羈,被后人稱為“竹林七賢”的一群人。
他們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他們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在竹林喝酒、縱歌。在當時動蕩的社會大環境下。他們從虛無縹緲的神仙境界中去尋找精神寄托,用清談、飲酒、佯狂等形式來排遣苦悶的心情,他們成了這個時期文人的代表。成了這個時期的靈魂。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摩挲著這陶制的茶具,我想,創作出具有如此豐富的象外之象的器物之人,必定有這樣的胸襟氣度、風之情韻吧。
一堆泥,從接觸造物者溫熱的瞬間,今生的宿命便已埋定。大地蒼莽的魂,清水溫柔的心。一爐炭火的期待,一段繾綣的柔情。凝視這些大美而不言的精靈,難忍心中之感慨。感慨于他們經歷的許多。承載的許多,等待的許多,感慨它們“千紅一杯,萬艷同窯”的熱鬧之后的落寞,感慨它們欲說還休的沉默,還有那一絲欲笑還顰的憂傷。而它們靜默著,無聲息地向我們傳遞著難以言明的心事。心輕顫,目色微潤,這邊是緣起之時,領悟了,感動了,共鳴了。
陶器之美,源于它的靈魂,它的自然至真,它與生俱來的哲學內涵。這里的陶器,清奇沖淡,生動自然。委婉含蓄,耐人尋味,有著極為廣闊的意境空間。蘊含著蓄勢待發的勃勃生機,遇有緣人顛簸便能開悟。閃耀出象外之象的靈光。
身駐于這陶的海洋,心已隔絕塵世之外。以陶觀人生,有極為寬廣的眼界,皆因陶中之道,是一種高、大、深、遠、真的哲學與美學境界。取水運薪,焚香點茶,再取握一只靈犀相通的陶杯,唇齒留芳間,糾纏于一份感悟茶中日月、天地清新的意境和一份見樸抱素、陶我兩忘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