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說語言 含蓄蘊藉 漢語翻譯 簡·奧斯汀
摘 要: 英國著名女性小說家簡·奧斯汀的作品語言以清新流暢、機智幽默而著稱,作者尤擅用含蓄而理性的筆調記錄現實生活,可以說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典范。本文以其名作《傲慢與偏見》為例,對簡·奧斯汀作品中的語言特點及其內涵進行探討,并從文學鑒賞角度,對漢語譯文如何做到與原作相呼應進行簡要評析。
簡·奧斯汀(1775-1817),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現實主義女作家,生于一個鄉村牧師家庭,和同時代的許多中產階級女孩一樣,她沒有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其學識和眼界主要來自于其父親和兄弟的指導。1811年至1818年,奧斯汀先后發表了《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莊園》、《愛瑪》、《諾桑覺寺》、《勸導》六部小說作品。這些小說無一例外地用理性筆觸反映現實生活。因此,簡·奧斯汀被認為是英國第一個描繪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說家,其文學作品以一種理性而含蓄的語言在英國小說史上獨樹一幟并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一、簡·奧斯汀小說的語言特征
1.唯含蓄得以表意
簡·奧斯汀生活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經濟逐步走向發達的時期。此時,經濟因素幾乎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沒有資產做后盾的女性的處境是十分可悲的,奧斯汀感受到了女性的這種處境,并在作品《傲慢與偏見》的開篇暗指,沒有資產的女性必須嫁給有錢的丈夫才能得以擺脫悲苦命運的社會現實。但是從語言上,作者卻從另一角度進行含蓄的描述。比如,在作品開篇作者說:一個富有的單身漢必定需要一位太太是眾所周知的真理。以此來代替沒落的中產階級女子需要找到一個富有丈夫的含義。
簡·奧斯汀擅長在言語的幽默詼諧中表達諷刺意義,這也是她的作品可以在輕松的氛圍中給讀者以啟迪的原因。班納特先生與班納特太太由于見識的不同,婚后從來沒有相互了解過,但是作者并沒有大肆渲染他們婚姻的苦難而是從彼此的唇槍舌劍中,借人物之口含蓄地表達自己的婚姻觀。即:沒有愛情的婚姻是絕對不會幸福的,一味地追求美貌,滿足情欲,不講求道德情操,感情就不可能持久。理想的婚姻應以感情為基礎,對親友負責,對社會負責。作品文筆細膩,生動而深刻地闡明了婚姻的倫理道德觀,展現了作者對人性最透徹的理解,并用含蓄的語言表明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思索,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特征。
2.唯含蓄得以言情
《傲慢與偏見》一書主要描寫中產階級紳士和淑女的愛情與婚姻,由三部分構成:初涉愛河、好事多磨和有情人終成眷屬。在作品中,作者最喜歡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成功地與達西先生締結了一份美滿姻緣。
但是熟悉作品的讀者都知道,作者并沒有大篇幅地描述雙方的柔情蜜意。而是從性格角度出發,把伊麗莎白刻畫成為一位聰明伶俐、活潑可愛、有敏銳觀察力和主見的貴族淑女;而達西先生則是一位身材魁偉,相貌英俊,有錢有勢的貴族紳士。但是,天生優越感使他變得傲慢而冷漠,他總是以挑剔的眼光看待每一個人。他一開始認為伊麗莎白姿色不過勉強可以,不配和他跳舞;但當伊麗莎白不顧繁文縟節徒步穿越泥濘田野去賓利家探望生病的姐姐時,他開始鐘情于她;作者似乎故意用這樣那樣的矛盾來裝點這份愛情,在含蓄的語言中逐步揭示這對有情人愛情的明朗,而不是一語點破。甚至在達西鼓起勇氣向伊麗莎白吐露愛慕之情時,也意外地引來了女主人公的拒絕。就在讀者認為雙方不可能結緣的時候,作者卻從側面含蓄地描寫了達西先生的醒悟,以及他如何努力地改變性格,從而使女主人公對他產生了真正的愛情。由此可見,作者本身作為女性的柔情和俏皮在其作品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她摒棄了僅僅建立在感官或者實際需求之上的婚姻,認為只有完善的人格魅力才能帶給婚姻真正的幸福。
3.唯含蓄得以塑人
一部成功的小說作品,必然要有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作者借人物的語言和心靈得以表述自己的好惡。《傲慢與偏見》一書中,作者創造性地運用對比手法,將小說人物分為兩類:見識高明的與見識低下的。她在刻畫人物時,伊麗莎白、達西、夏綠蒂等屬于前者:班納特太太、柯林斯牧師和曼麗等屬于后者。
但是,作者對于聰明人不是正面去歌頌,對于愚笨者也沒有肆意去貶低,而是通過他們自身在言語和行為中的不同表現,體現他們不同的人物特征。女主人公伊麗莎白是觀察力和判斷力的代表,她的膽識和才智來源于她的學識。作者通過對比的手法將俗不可耐的貝納特太太、廢話連篇的柯林斯和知識貧乏的德包爾小姐等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從而突出了女主人公的睿智。并以此含蓄闡釋了作者認為知識對于女性的重要性。
二、奧斯汀小說的語言蘊藉及翻譯
1.“對話體表達方式”的翻譯
簡·奧斯汀小說最顯著特征就是在對話的形式下,凸顯人物性格的多變。語言上作者筆調細膩,用詞精簡,表意準確,所以翻譯遇到頭韻和尾韻的雙短句時要注意挖掘其“言外之意”。同時,注意翻譯時為達到更好的效果要明確誰是說話主導,誰是配角。
請看下面這段對話:
“Engaged to Mr. Collins! My dear Charlotte,-impossible!”
“Why should you be surprised, my dear Eliza? Doyouthinkitincrediblethat Mr. Collins shouldbeableto procureanywomen’s goodopinion ,becausehe wasnotso happytosucceedwithyou ?”
此段對話是伊麗莎白得知夏綠蒂答應柯林斯求婚后,質問夏綠蒂愚蠢選擇時的對話。翻譯的時候要體現兩人不同的性格和人生觀,以及伊麗莎白深深為朋友的惋惜之情,更要突出兩人意識形態的不同。第一句句尾一個簡單的嘆號體現了女主人公急切的心情和感情上的激動;而第二句中的兩個問號,則體現了夏綠蒂的決心和對朋友質問的不屑。
翻譯此類對話時,譯者需從細微處表現小說中人物的不同情感和立場,這樣才能使人物沖突更加明顯,使讀者更快地融入故事情節中去。
2.“書信體表達方式”的翻譯
小說中多次出現不同人物的書信往來,從信件中的措辭亦可以體現不同人物的鮮明性格。翻譯者需結合人物性格加以翻譯,力求做到信如其人:
“I will add only ,God blessyou !-FitzwilliamDarcy”這是達西求婚遭到伊麗莎白拒絕后,給其寫信的末尾一句,譯文為:我只想再加上一句,愿上帝保佑你!盡管前文他已經有保留地將自己“屈尊”向伊麗莎白求婚遭拒后的心情詳細解釋,但最后這句禮貌的結語,仍然體現著其帶有分寸的傲慢,表明其并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同時,這樣的語言也為后來兩人感情彌合后,伊麗莎白取笑他而埋下伏筆。翻譯這樣的書信語言時,譯者一定要結合上下語境翻譯,注意挖掘簡單話語中的引申含義。
3.對于細節描寫的翻譯
書中女主人公是位具有敏銳觀察力的年輕小姐,她的敏銳就體現在其對細節的觀察上,所以我們翻譯女主人公心理等細節描寫時要特別注意體現原作者固有的幽默筆調。
She retreated from the window, fearful of being seen; and as she walked up and down the room, endeavoring to compose herself, saw such looks of enquiring surprise in her uncle and aunt as made everything worse. 此段為伊麗莎白看到達西攜妹妹和其他朋友來拜訪自己時,內心的矛盾沖突,從伊麗莎白的坐立不安充分展現了墜入愛河時的年輕女子的羞怯。此處的心理描寫更加突出了主人公的直率與可愛。
簡·奧斯汀自身的生活時代賦予了她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語言特征,其獨特的女性視角為我們展現了含蓄之美與小說情節的完美融合。作為翻譯工作者,在翻譯奧斯汀作品時要特別注意對其語言含蓄蘊藉的挖掘。盡可能地忠實于原著,同時又要致力于繼承性地去創新和推敲語言文字,所以,在文學意義上對原著進行再創造是值得欣賞與借鑒的。
作者簡介:陳婉琳,肇慶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和外國文學。
參考文獻:
[1] 簡·奧斯汀.傲慢與偏見[M]孫致禮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2] 張德林.現代小說美學[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
[3] 朱虹.奧斯汀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3.
(責任編輯:范晶晶)
E-mail:wing0700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