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破繭》 破繭成蝶 孩子的成長 父母的成長
摘 要:《破繭》在兩個家庭的教育背景下凸顯了對中西文化的對比敘述和反思性超越,它借幼蝶破繭成蝶的寓言說明:孩子只有自己經受了破繭之痛,才能真正成長,振翅而飛。
美華作家黃宗之和朱雪梅伉儷在小說創作這條道路上一直進行苦苦追尋,最終覓得了一條適合自己的方向。他們原非專業作家,而是美國大學的研究人員,本與文學無涉;但多年海外漂泊的經歷卻讓他們涌現出一股難以遏制的沖動:把在美國的經歷和感受寫成小說,書寫華人海外生存的艱難旅程。他們的第一部小說《陽光西海岸》便是以自身追尋“美國夢”的經歷為參照創作而成的,面世后不同凡響,獲得了許多評論家的肯定。在此基礎上,他們信心百倍地創作出了第二本小說《未遂的瘋狂》。這部與克隆人有關的科幻小說是他們轉變創作方向、迎合市場的試驗之作,但是卻沒有獲得預期的效果,這讓他們意識到:“華文文學創作必須根植于祖國大地?!庇谑牵良哦嗄旰螅瞥鲆徊扛腥酥辽畹慕逃砷L小說《破繭》(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3月版),以其飽含真情實感的筆墨和縱橫開闊的文化視野,成為近期成長小說創作中的一個亮點,可以說是黃宗之伉儷十幾年來對生活、對中美教育模式、對東西方文化的思考在藝術上的體現。
“破繭”其名源自作品中講述的一則寓言故事:一位教授在后院看到一只幼蝶,力圖破繭卻幾番失敗。他好心將繭口剪大,然而幼蝶爬出后卻身軀臃腫,雙翅干癟,怎么也飛不起來……教授經研究后發現,原來幼蝶咬破繭子、使臃腫的身體經過狹小的洞口、拼命掙扎爬出來的時候,蓄積在體內的血液會被擠壓,流進幼蝶細小干癟的翅膀里,從此才能成為一只真正的蝴蝶。作品正是借由這個寓言,告訴天下父母:孩子只有自己經受了破繭之痛,才能真正成長,振翅而飛。這也是全書的主題所在。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教育理念,當中國孩子在異國成長時,特殊的矛盾與沖突勢必會存在。在這部小說里,作者沿承了新移民在他鄉求生存求發展的主題,但對象卻從奮斗者自身轉移到了他們的第二代身上。它以個人體驗與美國教育背景相結合,鋪展了新移民教育在美國經歷的各個階段。小說以一種平淡白描的手法講述了這樣一個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故事:兩個不同階層、不同教育程度的華人家庭,從中國來到美國追尋夢想,把深切的愛和巨大的期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男孩張巍立,父母是搬家工人和家庭保姆,一開始他并不服從家長讓他一心讀書的命令,而是熱心于童子軍、橄欖球隊、學生會等課外活動,父母無奈放手,任其自由成長,經歷了一系列波折,在家庭、學校、社會的多番影響下,他日益成熟,最后走進了哈佛大學;女孩安妮塔,父母都是科學家,從小聰明而孝順,是個不折不扣的好學生,然而父親為了讓她考上名校,給了過多的要求和過大的期望,在各方面都束縛著她,讓她不堪重負,引發了父女沖突,成績也一落千丈,最終父親從一本書中受到啟發松開了雙手,安妮塔也逐漸真正成長。《破繭》里的“成長”,包含著新移民第二代在美國的成長經歷,同時也包含著兩代人在中美教育與文化碰撞中心理成長過程。
一、孩子的成長
小說中的幾個華人孩子,其成長軌跡雖然跟國內孩子一樣經歷青春的迷惘、成長的陣痛和生活的苦悶,但身處海外,注定對其自身的成長有著更為豐富的感受和體驗,面臨陌生環境和異質文化的巨大沖擊。小說著力描寫他們在中國出生,年幼時便跟隨父母遠渡重洋,逐漸融入異國的生活。同在美國出生、美國成長的華裔小孩相比,他們是“外來的”,需要一個過渡期,要完成對陌生環境和社會規則的接受與熟悉過程。這個過程對成年人來說都是莫大的煎熬,更遑論年幼的孩子。小說中,張巍立剛來美國時,由于語言不通而無法融入學校生活,遭到墨西哥學生欺負,卻被家長和老師誤會。在這種情況下,巍立只能躲在房間里,沉默地對抗著。另一個叫婷婷的女孩子,父母生意失敗離開了美國,卻被留在一個陌生的家庭里,雖然對方對她十分客氣,但畢竟是客居,沒有朋友也沒有親人,內心的孤獨與苦悶只能借著無數撥回家中的電話得以宣泄。作為孩子,他們無法控制這種在異國他鄉失語后的緊張與焦慮,在經歷挫折后,父母也沒辦法真正撫慰其內心,他們只能獨自去應對這陌生的一切。而當他們逐漸長大,深受西方強勢文化的熏陶與培育,又必然會與固守中國傳統文化的父母發生沖突。同時,處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自我意識漸漸活躍,而美國社會強調個性、獨立自主的觀念也極大地鼓舞并塑造了他們,于是在人生道路的選擇上,他們希望有更多的發言權,而不愿總是聽從父母的安排。安妮塔與父親欣宇的沖突即是一例,無論是在學校社團、學服裝設計還是參加畢業舞會、交男朋友等爆發父女爭執的一系列事件背后,都是一個正在成熟、逐漸擁有自我意識的孩子與一個固執地將孩子束縛在自己的羽翼下不肯放手的家長之間的矛盾,同時也是西方價值觀與中國價值觀之間的矛盾再現。只有經過這些多重考驗,一個孩子才能真正成長。正如某哲人所說:苦難是一種財富,有的人在苦難中就像破船一樣沉淪到底,有的人在苦難中就像蠶一樣破繭而出。張巍立和安妮塔都是在歷受種種波折后,最終成為人格健全、思想成熟、自立自強的高材生。雖然新移民第二代要經歷更多的考驗,但有磨難才有成長,是挑戰也是機遇。美國《世界日報》有一個報道:紐約某大學對移民第二代做了一個調查,結果顯示他們不僅比自己的父母——第一代移民更加成功,在教育、就業、公民義務參與方面也比同代人更出色,因為他們可以更好地將自身少數族裔文化和美國主流文化結合起來,最終形成他們在社會競爭中的獨特優勢?!镀评O》正是這一現象的真實寫照。
二、父母的成長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聲。尤其在中國,為了達到這個“成龍”、“成鳳”的目標,無數父母耗盡心血、絞盡腦汁,其中不乏用高壓手段來管教子女,結果造成親子關系緊張的案例。《破繭》通過科學家欣宇教育理念的轉變對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進行了思考。欣宇和白梅夫婦,為了女兒的教育問題,不惜變動工作、三番兩次地搬家,為女兒創造最好的升學環境,又花費大筆金錢培養女兒學鋼琴,對女兒在功課上的方方面面都十分重視??墒?,光有好成績在美國是遠遠不夠的,過于嚴苛的管教也讓女兒產生了逆反心理,爆發了父女沖突。在經歷了一段難忘的波折和疼痛之后,欣宇對教育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在一個孩子從童年到成年的成長過程中,教育的最終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一份份寫滿了高分的成績單?是一張名牌大學的文憑?是一個只知道讀書的乖孩子?還是一個真正有著健全人格和精神追求的社會人?如果教育僅僅只是為了培養讀書機器而存在,那么這樣的教育又怎么能夠滿足社會的需要,怎么能夠培養一個真正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能力的人呢?作者借艾貝爾校長之口說出自己的感悟:“給孩子一個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人生,讓他們有正確的人生態度和明確的生活目標才是我們教育的真正目的?!庇谑?,父母的教育觀念也在反思中破繭成蝶。
作者在后記中說:“以自己的親身生活體驗和周圍的海外學子的經歷為故事基本構架,把出國后對人生價值的重新認識和對生命意義的探尋為主題,以中華情結對美國夢的強烈干預為沖突,以個人命運、家庭沉浮與這個特定歷史時代以及國家命運為紐帶來展開故事?!边@部小說以一種嚴肅的創作態度、樸實的寫作方式,給人以一種特殊的感動,并喚起讀者對中西教育和文化的反思。其不足之處在于,有些情節設置過于刻板,如張巍立幫一位醫生搬家,他的誠信與無私不僅讓醫生大受感動,也讓那個小時候欺負他的墨西哥人說出了:“你是我最好的中國朋友?!比欢鵀榱吮憩F中國文化中的優秀一面,反而失去了真實感,情節成了主題的傳話筒。另外,除了一兩個主角外,對其他人內心的挖掘亦不夠深入,缺乏立體感。但作為非專業作家,這樣的創作已屬不易,相信他們會有更多佳作問世。
作者簡介:燕世超,汕頭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華文文學》期刊社主編;羅潔,汕頭大學文學院碩士生。
(責任編輯:呂曉東)
E-mail:lvxiaodong81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