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英語教學;語法教學;整
體性;時態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6(A)—0049—01
語法是一個完整而又統一的有機體,它的任一項目都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其項目與項目之間是按一定的規律相互聯系著的。因而,教師在課堂上要確保語法項目間的聯系,讓學生對語法有一個整體的認知。
例如,可以把初中要學習的八種時態聯系起來,通過對比,讓學生歸納出時態是謂語動詞通過自身的變化來表示動作發生的時間和所處的狀態,可簡化為“時間+動作狀態=時態”,時間不同,所用的時態形式就不同。為了簡明和方便,我們不妨把時間分為過去和現在,動作狀態分為一般、進行、完成和未然(將來)四種,即可得到八種時態(2×4=8)。這八種時態是成對出現的,且它們的謂語動詞或助動詞用現在式或者過去式。在學生獲得對這八種時態的整體認知之后,教師就可以告訴學生:①我們還可以把這八種時態中的兩個或三個時態進行組合,這樣就可以得出另外八種時態。②根據被動語態的定義和謂語的被動形式,我們還可以推出另八種時態,以及與它們相對應的謂語的被動形式(其推導方式及過程見下文)。
一、尋求聯系,縱橫推斷
教師要利用語法之間的聯系,指導學生用已知的知識去推出未知的知識,使他們在推斷中感知語法。這相對灌輸知識來說,無疑高效而易行。例如,我們可以拿前八種時態(初中要學習的)來推出后八種時態(高中要學習的),其基本思路是通過重新組合前八種時態中的兩個或三個時態,產生一個新的時態形式、時態名稱。其方法是分別把兩個或三個時態后一項中的助動詞換成與它前面所對應的那個動詞要求的形式,如無對應形式,則把它直接移下來。如:
(1)一般將來時(will+動詞原形)+現在進行時(be+動詞-ing)=將來進行時(will be+動詞-ing);
(2)過去將來時(would+動詞)+過去完成時(had + 動詞的過去分詞)+過去進行時(was/were+動詞-ing)=過去將來完成進行時(would have been+動詞-ing) 。
在學生掌握了上面這些推導方法之后,教師可以順勢推導其所對應的被動語態的謂語形式。因為被動語態的謂語要用“be+動詞的過去分詞”表達,讓be(除在一般現在時和一般過去時中外,在其他時態中把be當作動詞用)承擔時態形式。如:一般將來時(will+動詞原形)+ 現在進行時(be+動詞-ing)+被動式(be+動詞的過去分詞)=將來進行被動式(will being+動詞的過去分詞)。
二、替換轉換,化難為易
我們還可以采用替換的方式,在不改變動作狀態的情況下,把現在的時態改為過去的時態,這也不失為一種認知時態的好方法。如,現在進行時“am/is /are+動詞-ing”,把其助動詞am/is/are改為其相應的過去式就變成了過去進行時,其形式為“was/were+ 動詞-ing”;把將來完成進行時“will have been+動詞-ing”的will改為過去時would,就變成了過去將來完成進行時“would have been + 動詞-ing”。
另外,我們還可以對課本中時態的定義進行明晰化的解釋,加強學生對他們的認知。如,課本對過去完成時的解釋是“過去的過去”,雖然這個解釋很精煉,但學生對它的理解很難到位。如果將它重新闡釋為“在復合句中,兩個過去的動作相比較,發生早的動作用過去完成時態,發生遲的動作用一般過去時態”或“一個動作發生在另一個過去動作之前時,這個動作就用過去完成時態”,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時態的認識與對比,而且也有利于他們充分認識時態的本質。
總之,我們在課堂上應把相關的語法知識聯系起來,在聯系中讓學生認識彼此間的關系和差異,引導學生由已知推出未知。這樣不僅為學生節約了時間,減輕了學習的壓力,而且學生在整體掌握語法知識的過程中,也不會混淆所學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