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國先后出現西南大旱、北方低溫、南方暴雨等極端異常天氣,直接影響了農業生產。目前,夏糧已小幅減產,秋糧穩產增產形勢亦不樂觀;與此同時,農產品價格呈結構性上漲。
國際上,罕見干旱重創俄羅斯,俄總理普京宣布暫禁谷物出口。國際大宗商品市場隨之恐慌,小麥價格漲至2008年糧食危機以來最高水平,玉米、大豆價格應聲而起。
糧食安全警鐘再次鳴響
8月11日,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支持晚稻秋糧生產措施。會議指出,奪取秋糧豐收,對于保障市場供應、管理通脹預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不得不承認,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不利氣候條件正成為我國乃至世界農業生產的最大干擾,在制度安排上,農業、氣象兩大系統的關系更趨復雜,協調與互動深度已顯不足。
為此,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健全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的目標,要求用3至5年建成從國家到縣的四級現代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全面提高農村氣象災害防御整體水平。
然而從目前極端天氣發生頻率及致災情況看,真正建立“氣象服務具有地方特色、災害預防保障糧食安全”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時間緊迫,工程龐大。
有關專家向記者表示,目前我國農村還難以做到農業氣象信息及時全面地“進村入戶”,部分農戶對氣象信息也還缺乏足夠關注;同時,農業系統對來自氣象系統的預報預測信息缺少有效傳導機制,致使氣象系統的農業服務功能無法得到深度發揮;在頂層決策指揮上,則常常表現為應急式的搶種搶收,這對國家糧食生產的長治久安幾乎不可想象。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總體未見增多增強
世界氣象組織8月下旬發表聲明指出,全球諸多地區出現的極端天氣氣候狀況,包括俄羅斯的熱浪和森林大火、巴基斯坦的罕見洪災、中國的泥石流和山體滑坡等,均由全球變暖所致。
此論雖飽受爭議,但這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所造成的恐懼和損失,開始讓人們致力于為災害發生進行歸因——無論是人為因素還是氣候變化的影響。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指一個地區發生概率較小的天氣氣候現象,一般簡稱為極端天氣或極端氣候事件,例如高溫(熱浪)、低溫(寒潮)、暴雨洪澇、少雨干旱、臺風和沙塵暴等,常能造成嚴重的自然災害。
據了解,過去半個世紀,在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主要極端氣候事件中,異常偏冷事件明顯減少、減弱,異常偏暖事件有所增多、增強;強降水事件強度似有增加趨勢;氣象干旱事件的影響范圍有一定程度增加;熱帶氣旋(臺風)頻數沒有明顯變化,登陸熱帶氣旋數和熱帶氣旋所造成的降水量甚至呈減少趨勢;北方地區的沙塵暴事件和東部季風區的雷暴事件趨于減少、減弱。
盡管從全國范圍來看,我國降水量和極端強降水事件頻率未見明顯趨勢性變化,但北方的華北和東北地區趨于變干、長江中下游和東南地區以及西北地區極端強降水事件頻率趨于增多,已經對各地自然環境、水資源和社會經濟造成了明顯影響。
任國玉認為,東部季風區域呈現“南澇北旱”的演變態勢,使得容易出現干旱的地區干旱現象更頻繁,而容易出現洪澇的地區洪澇現象更頻繁,是一種很不利的氣候演變趨勢。西部特別是西北地區總降水量和極端強降水事件頻率都有所增加,總體來看是利好消息,因為這能為干燥的西北山麓地帶和其他綠洲地區的人們帶來一定的水源。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任國玉強調,過去半個多世紀,我國極端氣候事件頻率從總體上看未見明顯趨勢性變化,但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多數主要類型極端氣候事件確有較明顯增多,在最近十余年造成較大負面影響。
極端氣候事件頻率從總體上看未見明顯變化,不意味著由其引發的氣象災害頻次和經濟損失沒有增多。由于人口增加和經濟社會發展,在極端氣候事件頻率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氣象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會不斷增加。
據分析,東部地區南北方降水量和極端強降水事件的不同趨勢性變化,可能主要與海洋洋流和海表水溫、青藏高原積雪等自然氣候系統分量的年代以上尺度變異性有關,目前還無法檢測出人為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西北地區降水量增多,有研究認為很可能與人為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有聯系,但其原因和機理仍需研究。
鑒于對過去半個世紀降水趨勢變化的原因還不十分清楚,目前仍無法對未來十幾到幾十年我國降水量和極端強降水事件頻率變化趨勢作出準確預測。任國玉建議,氣象部門應加強氣候系統觀測和氣候變化的監測工作,特別需要探索東亞地區年代以上尺度氣候變化規律,作好氣候變化監測和歸因研究,完善氣候系統模式,為科學預估未來氣候趨勢奠定基礎。
區域氣象預測影響糧食穩產增產
去年以來,我國在極端氣候頻發之下,農業生產也受到嚴峻考驗,小麥生產受冬春低溫影響,西南干旱造成局部減產,南方洪澇災情對農作物種植生長造成不利影響。
國家統計局通過對夏糧主產區抽樣調查和非主產區統計,今年夏糧總產2462億斤,比上年減產8億斤,減幅0.3%。夏糧連續6年增產的態勢遭到逆轉。
進入7月,南方洪澇災害加劇,占全年糧食產量70%以上的秋糧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據農業部公布的截至8月19日的數據顯示,全國因洪澇、臺風農作物受災面積已達1.64億畝,該數字大于常年水平。秋糧穩產增產仍有不小變數。
面對我國糧食生產屢遭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的影響,農業部緊急部署,要求各糧食主產區克服氣象災害、大量農田被洪水沖毀等眾多不利因素影響,力保秋糧穩產增產。
國務院于8月召開的常務會議也指出,當前最突出的困難和問題是氣候條件極端異常,農業災害多發重發,因此各地須加強與氣象、水利等部門的溝通協作,及時發布農業防災減災預警信息,加強災情調度和災后生產恢復。
事實上,近些年,我國氣象災害的發生頻率不斷加大,對農業的負面影響日益顯著。2003年、2005年、2007年,我國淮河流域發生流域性洪水;2008年、2009年、2010年春季,我國又發生大范圍的干旱災害,洪災和旱災幾乎每年都發生,受災地區農業往往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正斌認為,目前減災防災的關鍵還是氣象、地震、水利等有關部門的提前、準確預報,并能及時將有關信息傳達給政府各個部門、村鎮和廣大群眾,這樣才能有效減災防災。
當前,重點應抓好后期災害防御工作,其中北方地區著重應對早霜和伏秋旱,南方地區側重內澇等災害,降低災害影響,爭取災區少減產、不減產。
張正斌對記者強調,氣象變化的區域性很強,“十里不同天”的現象很普遍,因此氣象部門需要加強對區域氣象變化的預測,特別是多點區域氣象觀測,努力消除氣象變化觀測盲區,為農業生產提供更為迅捷、精準的氣象信息服務,從而有效預防災害發生。
健全氣象服務與氣象災害防御體系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健全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的要求,希望充分發揮氣象為“三農”服務的重要作用。其中重視農業減災防災、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意圖與指向非常明確。
在中國氣象局隨后進行的部署中,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側重于區域性農業氣象觀測網絡系統的搭建,并開展特色氣象服務;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則定位為形成精細化的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報能力,并構建有效聯動的應急減災組織體系。
所謂精細化,可從已發布的描述性指標中獲得大致了解。例如,要求實現“鄉鄉有監測站”,以及實現至少有一種手段能將氣象預警信息送達每個農民,即氣象信息“進村入戶”。
專家認為,農業氣象服務體系的建設須突出公益性和服務性。前者要求農業氣象服務體系要堅持政府主辦,動員國家資源為全國乃至各地的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流通提供權威的、即期的和中長期的公益性服務;后者要求政府堅持為農業生產流通服務的基本原則,建立并完善各地的網絡式服務站點,使這種服務得以延伸和具體化。
在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的建設上,加快農村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尤為重要。以黑龍江為例,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積達1.68億畝,經過初步治理的面積僅占總流失面積的38%,黑土層遞減的狀況尚未得到有效遏止。同時,中低產田改造問題依然突出。
張正斌也表示,加強農村、農田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的基礎設施建設非常重要,特別是要根據不同的災害類型,配備必要的減災防災設備;針對不同區域氣象災害特征,進行重點投資和建設,建成完善的農村、農田氣象災害防災減災體系。
張正斌同時強調,建立農業氣象災害防御體系,一方面需要國家、地方加大投入力度,大力發展防雹/人工降(消)雨等空間天氣影響技術;另一方面加大規劃布局和投資規模,建立包括防洪防澇、抗旱灌溉等水利工程體系和田間防護林網體系在內的地面減災防災體系。
更為關鍵的是,要健全農田減災防災體系,可以通過發動群眾,集成各種減災防災技術,落實到每個田塊。例如通過排洪渠道預防洪澇災害,通過灌溉渠道、機井減少干旱危害,通過梯田、水窖高效利用降水,發展免耕少耕技術,減少水土流失及土壤水分蒸發等。
“農業、氣象、水利、民政等部門以及縣鄉村基層政府應積極協調、合力攻關,進行有效的減災防災。”張正斌說,“甚至可以像建設農村醫療體系一樣,建立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
農業、氣象兩大系統須深度對接
目前,由于農業氣象基礎設施建設不足,以及氣象服務內容單一等問題的存在,導致不少農戶對氣象信息并不關注,氣象信息甚至成了可有可無的“雞肋”。
同時,雖然氣象部門一直希望氣象信息服務搭載農村現有公共服務平臺,從而使包括災害預警信息在內的氣象服務信息及時進村入戶,然而由于技術條件、組織機制、政策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氣象信息仍難借助現代通訊方式(如手機短信)達到應有的普及程度。
上述在農業氣象服務中出現的種種矛盾,某種程度上折射出農業與氣象兩大系統在協調機制的健全和推進上已有所滯后,對農業部門而言,深化合作機制顯得更為迫切。
據了解,我國氣象服務體系建設以氣象部門為主導,但卻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因此需要全社會共同推進。在農業領域,農業氣象信息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傳遞,既取決于氣象部門的工作效率,更取決于農業部門依托自身組織體系和信息平臺對這些信息的強化傳遞。也就是說,氣象信息服務只有搭載在農村現有公共服務平臺之上,才能在農業生產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同時,在氣象災害預警方面,包括農業部門在內的其他部門主要通過建立應急響應機制的形式與氣象部門進行對接。如當發生氣象災害引發地質災害時,國土部進行響應;引發水旱災害時,防汛抗旱部門進行響應;引發城市洪澇時,水利部和住建部進行響應;當氣象災害涉及農業生產事件時,由農業部進行響應。
而農業系統與氣象系統之間的有效協調,一方面受基礎設施(包括氣象和農業)建設的影響,另一方面則取決于現有應急響應機制的不斷健全與完善。
“政府能不能推出針對氣象服務進行補貼的鼓勵政策,讓農戶很容易地接收到氣象服務信息,而不是等繳費后才能用?”張正斌在質疑的同時強調,目前氣象信息進村入戶在技術層面已不存在障礙,關鍵還在于政策的支持引導。
張正斌認為,氣象預報應該成為一個減災防災的預報平臺,氣象部門既要和水利部門緊密結合,及時通報各地河流洪澇災害情況,還要和農業部門結合,測報各地土壤墑情、作物生長發育狀況、天氣變化乃至病蟲害發生情況等,才能為防災減災提供有效應對的技術措施和建議。
同時,要延長氣象預報的時間,并將減災防災知識的普及常態化,多向農戶介紹通俗易懂的氣象知識及防災減災知識,積極主動地應對極端天氣帶來的不利影響,減少經濟損失。
田寶強則提出,要解決氣象預警的有效接收和反應問題,還需要對現有農村的組織制度進行創新。比如大力發展農村的各類經濟合作組織,發揮村委會的應有作用,變一家一戶應對氣象預警為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組織應對氣象預警的方式;同時繼續擴大土地經營規模,鼓勵土地向新型集體經濟或專業化的農戶家庭流轉,也有利于提升土地經營主體對氣象預警的重視和反應程度。
可以判斷,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不斷加劇,傳統農業模式已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如何利用現代科技讓糧食生產徹底擺脫“靠天吃飯”的宿命,正從更深層次考驗著農業系統對日漸多變的天氣條件的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