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能夠拿到“地理標志”已屬不易,企業和農戶要齊心抱團,才能打開共同的市場
國家工商總局于2010年7月27日公布《中國已注冊地理標志名錄》(以下簡稱《名錄》)。該《名錄》顯示,已有732個國內申請人和33個國外申請人在華注冊765個地理標志,另外還有112個申請人獲得地理標志的初步審定。
1985年,中國政府加入《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根據“條約必須信守”原則,我國政府承擔起保護“原產地名稱”的義務。國家工商部門于1987年和1989年分別對“丹麥牛油曲奇”和“法國香檳”的“原產地名稱”相關權利人給予知識產權保護。
以“法國香檳”為例,重視“原產地”血統純正的法國人,不惜在世界范圍用幾百場官司來捍衛那些用產自法國香檳區的葡萄作原料,并經過特殊工藝釀制成的起泡葡萄酒。香檳酒是葡萄酒里最好的一種,而當時中國市場上的起泡液體飲品,在冠以“香檳”字樣后,都不能光明正大的生產、銷售和消費,盛極一時的民族品牌“紅橘香檳”也成了歷史。正是法國農民的維權意識強,他們的農產品賣到哪里,當地的法律就必須在那里保護,也正是“原產地標志”這樣的知識產權,幫助他們的農產品創造了每年近180億歐元的產值。該案例幫助我們看到“地理標志”在保護權利人相關利益時發揮的巨大威力和給權利人帶來的驚人經濟價值。
1994年12月30日,國家工商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細則》,制定出《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和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該《辦法》明確規定,以“證明商標形式”注冊和保護證明原產地的“原產地名稱”和“地理標志”,并從1995年3月1日起正式受理國內外“原產地名稱”和“地理標志”注冊申請。當時,國內最先注冊“地理標志”的是原產于新疆天山南麓,被維族鄉親們稱作“奶西姆提”的庫爾勒香梨。
目前,歐盟國家對“原產地名稱”和“地理標志”加以區別對待。因為“原產地名稱”要求產品從原料到生產再到加工都必須在特定地域內完成。“地理標志”則可以允許部分原料來自其他地區,但加工過程則必須在該特定地域內完成。我國在綜合各方面因素后,為了充分的保護知識產權,在對“地理標志”進行制度設計時將“原產地名稱”制度涵蓋在“地理標志”中。2001年12月11日,隨著正式加入《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并尊重該國際條約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最低要求,中國政府于2001年底援用該協議相關內容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并在該法第十六條中對“地理標志”加以定義,但不對“地理標志”和“原產地名稱”做出明顯區分。
雖然“地理標志”的申請并不局限于農產品,但從中國國內的申請情況來看,主要是以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的當地土特產為代表:甘肅蘭州的百合,新疆的和田玉棗,湖南的湘蓮,陜西的臨潼石榴,北京的懷柔板栗,江西的贛南臍橙,寧夏的中寧枸杞、浙江的龍井茶,等等。除了兩個特別行政區暫時沒有之外,浙江的最多,有102個(另有13個已經初步審定),臺灣的最少,只有1個(臺灣池上米,臺東特產)。
這些國內土特產拿到“地理標志”,標志著他們已經與市場上其他農產品明顯區別開來,以一種新的身份吸引國內外買家的注意,并會得到知識產權法額外的、有時甚至是跨越國界的保護。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關于知識產權的協定,各成員國有義務保護在來源國已經獲得“地理標志”認證的產品的知識產權。據此,在中國的申請人一旦獲得該項認證,就意味著拿到了“國際護照”。這種“護照”能讓相關權利人在國門內外代表某一特定地域的特定產品公開亮相,使他們有可能在WTO成員國市場上正常經營過程中獲得相關知識產權保護。
2006年,我國政府通過與歐盟談判,啟動“地理標志”產品“10+10”互認試點項目。項目約定,雙方各自選擇10個“地理標志”產品,在各自審核認證后,給予相應的“地理標志”保護。今年早些時候,中方已經完成對歐盟方面10個“地理標志”產品的審核。目前正在接受對方審核的中方方案包括:陜西蘋果、龍井茶、龍口粉絲、鎮江香醋、鹽城龍蝦、琯溪蜜柚、金鄉大蒜、東山白蘆筍、平谷大桃和蠡縣麻山藥。如果順利的話,今年它們就將在27個歐盟成員國國內獲得特殊保護,進而有機會贏得那里5億消費者的“芳心”。
申請人在獲得“地理標志”后,需要“內斂氣質,外修形象”,沉下心來做實事,才能為土特產在海內外的市場上開出致富路。“內斂氣質”怎么做?要把好產品的質量關。土特產如果沒有好的品質監控,就有可能被對方以“農藥殘留超標”和“含不安全食品添加劑”等理由拒絕入境。外修形象怎么做?要把好“地理標志”的聲譽關。這個聲譽靠的是“地理標志”下每個地理商標使用人小心翼翼的呵護。提高土特產的附加值,由原來的粗加工向深加工轉變。現在普遍的經營模式就是“公司+農戶+地理標志”型,如果轉變為“公司+農戶+地理標志+研發”的經營模式,從科學技術中擴大生產力,用科技做后盾,在帶有“地理標志”的土特產上開動腦筋,嘗試開拓自己的“藍海”出來,慢慢擺脫在“紅海”中與人家競爭的被動,挖掘專屬于自己的市場。
當然,“地理標志”能給你帶來多少財富,也同樣有能力從你那里拿走。站在“地理標志”下,就如同站在聚光燈下參加團體舞比賽,每個參與者表演的好壞,都會影響團體的成績。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前期拿到“地理標志”已屬不易,企業和農戶必須齊心抱團,才能打開共同的市場。“地理標志”的威力就像抱在一起的一把筷子,很難被人一起折斷。相信勤勞、智慧和團結的中國農民一定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合力,并肩攜手的拿著“地理標志”這本“國際護照”和中國的土特產去跨洋趕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