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誠信
冬日,靜夜,窗外無限的黑成為這個世界唯一的底色。塵世的喧囂慢慢沉靜了下來,生涯的狡詐和虛偽在玻璃上消散了。內心寧靜了,呼吸和緩了。柔軟的光芒打在疲憊的身影上,正是適合品讀誠信的時刻。
什么是誠信呢?院落里,一脈暖暖的陽光照下來,孩童在溫馨的閃爍中歡快地戲耍,老人在緩和的仰望中感受著大自然的溫度,年輕人在寒冷的季節里朝氣蓬勃地工作、學習。這就是誠信,誠信能讓人的內心放松,讓世俗的繁瑣遠離,讓我們在冰冷的氛圍里感受到愛和溫暖。
誠信是一本貫穿人一生的書,需要你時時翻閱,不停地總結、反思,這樣才能讓你在奮進的道路上一路順風。這是淡淡的優雅,在微笑和點頭之際可以傳遞的問候和信息;這是嚴肅的眼神,使得我們每日的行為中都凝聚著對品德的考量,無形中提升著自我的涵養;這是陪伴著成長的閱讀,是一本無字之書,需要心靈的釋放和絕對的平靜才能領悟其中的之乎者也。
誠信是上天賦予我們每個人的責任,生于斯,長于斯,與這塊土地上的春夏秋冬花好月圓為伴,就不能仰愧對于天,俯愧對于地,行為要坦坦蕩蕩,一身浩然正氣。做事之前,深思定做個誠信之人,行事之余,思忖是否做到了誠信。這是用語言和規則無法規范的品質,是流淌在血脈和習性中的呼吸,是沉默中潛在的力量,是茫茫人世中個人的內在品格。
誠信是迷途中慢慢亮起的燈盞,指引著人生的前行之路,讓浮躁的心思克制沖動和莽撞,在無邊的虛無和迷惘中尋到符合自己的圭臬。歲月的路途中,坦途自然欣喜,而曲折的行走既是對命運的探究,也是對誠信的詮釋,要堅信人性中友善和美好的微風,不因現實的因素,而讓自身的品質褪色,讓誠信在喧嘩中失去原先的規格,堅守住靈魂的陣地,讓誠信的旗幟高高飄揚在境界的高地,用無畏和自信演繹堅韌的品質和風景。
誠信是蔓延的時光中點點滴滴的愛,慢慢匯聚,消沉或者升華,成為人生旅途中重要的里程碑。愛是一種感覺,是心有靈犀的關切和延續,誠信是一種默契,是一言九鼎的豪邁和氣魄。漫長的持續中,忍耐和期待像生活的兩個翅膀,成為記憶里的整個天空。所能得到的,在諾言的背面一遍遍地抄寫,不能實現的,在愿望的風雨中獨自走過。誠信告知著未來的可能,讓追隨的目光并不孤單,讓執著的理念永不放棄。
誠信是高高在上的宣告,也是與肉身平行的箴言。在人類綿延的生存和發展中,諸多方面都離不開誠信。我們的老祖先很早就認識到了誠信的重要性,無論是儒家的孔子,還是法家的韓非子,在相關的論述中都濃墨重彩的提到了誠信。這固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禮儀道德有很大的關聯,但誠信本身的作用卻也不能忽略。教科書上講,社會性是人的根本屬性。而人與人的社會交往,組織與組織的社會交往都不能脫離誠信。如果不講誠信,失信與人,那你就失去了在社會上生存的根基。從這個維度看,說人無信而不立一點也不為過。
誠信是緊貼地面飛行的器物,關聯著凡人的吃喝拉撒,關系著日常生活中的交際和情誼。
試問,一個不講信用的人,誰人愿意與之交往?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不僅穿越著華夏文明的時空,也遍布每個人的生活角落。一個人從出生起就與誠信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在家里,父母告訴我們要誠信,首先要對父母誠信,對父母的各種問詢不能撒謊。上學后,老師教導我們要誠信,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認真生活,認真學習,凡事不能不講信用。步入社會,誠信某種程度就成了一個人的精神名片,更不可怠慢。對愛人須誠信,這是對感情的承諾。兩個人如果隱瞞欺騙,這樣的情感談何愛情?與朋友交往須誠信,這是對友誼的尊重。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朋友往往會成為一個人人生事業中重要的助推器,而你對朋友虛情假意,不能坦誠以待,朋友勢必會離你而去。因為失信而讓自己在生活中孤立無助,是多么的可悲。
誠信不是“烽火戲諸侯”的荒謬,而是“尾生抱柱”式的感天動地。上至國家,下至個人,都不可不講誠信。誠信可以幫助一個國家、一個人樹立良好的形象,而這是用金錢無法換來的,誠信也可以讓一個國家、一個人在困難之時得到其他國家或他人的幫助,誠信更能促使一個國家、一個人獲得長久的自信,在龐大的舞臺上展示自我的風采。反之,一個國家和個人若不講誠信,將會給國家和個人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一杯紅茶,夜品誠信,在苦澀的思索中感受著淡淡的清香,讓困倦的身心得到休憩,讓干涸的心田得到豐沛的滋潤,然后,沉沉地入睡,在誠信的動力下迎接明日磅礴的紅日。
絢爛月季
母親生病,父親在陪護。
清凈的病房里,母親安詳地躺在病床上,父親勤快地打掃收拾,我想干些什么卻找不到事來干,便和母親靜靜地說會話。
鄰床的病號有人來探視,是個看上去打扮時尚的女人,問及了母親的病情,便聊了起來,說著說著,說到了她的父母。
他是干革命的,當兵出身。她是工人,出身良好。
不需要太多的磨合,在那個年代這就是最般配的組合。他高大魁梧,前途光明。她文靜柔美,肯定會成為賢妻良母。
她喜歡月季,喜歡秋天那深紅的月季,絢爛,像一種愛,彌久,沉醉,卻又仿佛是淡淡的沁香,讓人無法釋懷。她覺得她在他面前就是這姹紫嫣紅的月季,盛開得毫無拘束、淋漓盡致。
在雙方父母的注視下,約會,吃飯,看電影,偶爾在小樹林里聆聽彼此的呼吸,一年光景,結婚生子。
他知道她喜歡月季,每年她的生日總會采摘或者買一捧月季給她。甚至他最困難的時候,那時,他已是一個縣的副縣長,但是一件賄賂的案件卻讓他無法擺脫干系。最后調查出來了,他并沒有接受賄賂,但是違紀處分難免。他被調到了另外一個縣。
在結論還沒出來的時候,秋天,九月初五,她的生日,他平靜地安慰著她,一切如往年的準備進行,只是參與的人數范圍縮小了。孩子都先送到爺爺奶奶那兒。
他出去了,她知道他去買月季了。
他回來了,手中卻什么也沒帶。
她微微有些失望,但還是很開心地吃飯。
不久,他就去那個縣工作。他從柜子里拿出了一把花,月季花。她有些嗔責。
那是塑料花。他不會像往常一樣時常陪伴在她身邊,也不能時常買月季給她,只能買塑料的月季花,這永不凋零的花。
也是那一年,他們的小女兒出生,也就是講故事的這個俏麗女子。
或許是他的變故讓她內心也承受了壓力,小女兒出生后,她的身體就有些壞,連母乳都不能提供。
小女兒被他帶到了身邊,小女兒最像她,他也便最疼愛小女兒,這讓其他子女有些淡淡的嫉妒,講到這些事,這個時髦的女人嘴角滿是驕傲。
再后來,他們一直兩地分居,直到他退休。他的身體還算硬朗,可是她的身子越來越差。
生活中也沒了以前的瑣屑,唯有平淡。
家也搬了好幾次,最后,他們和小女兒住到了一起。家里的東西遺失了很多,唯有那把很破舊很暗淡的塑料花。
她先于他去了。
他忽然變得沉默寡言,只有在她生日或忌日的時候變得活躍。
上墳時,定帶上她愛吃的水果,用手將果汁小心翼翼地收集到瓶子里,到時,潑灑到墓碑前。還要親自去花店買一捧新鮮的月季花。喃喃自語,人家喜歡呀。
“自從我媽走后,我爸精神就有問題了。”
故事說完了,這個開朗的女子憂傷著。
母親也停止了追問,笑著。
很快,我的假期結束了,母親的病還未痊愈,還好,有父親悉心的照看,我也無須太多擔心。
走出病房時,看到了護士淡淡的笑,穿過厚厚的透明的玻璃窗,看到寧靜的花園里那嬌艷的月季正盛開著。
回憶是杯溫暖的茶
閱讀是文明社會中人最本質的回憶,通過閱讀,人類的歷史得以呈現,而個人的內心在或激蕩或平緩的情景中悠揚。尤其讀及感傷的篇章,那悲愴的情緒在字里行間流動,像急促的洪水從身后襲來,心境就忽然像被陰云遮住了一般。而這些虛無的文字最終會消散,消散在人性的深處,而現實中的悲歡離合依然在繼續。
印象中有部電影,美國人拍的,一個身患絕癥的人,為了更真切地體察生命的意義,他決定去外邊看看。一周時間,走遍了美國的大好河山。柔和的風光讓這部影片中的憂傷減弱了。旅途開始了,以每天的行蹤為一個章節,展示著主人公細致的觸角和深沉的思索。他身在美好的景色中,目睹著路程中或悲或喜的人。回到家時,他的家人,妻子和兒女,面帶笑容,早早地在那田園般的家門口等待。影片結束了,什么也沒道出。那親人之間會心的笑其實就在默默地宣告,他明白了如何有意義地度過剩余的生命時光。影片結束了,虛構結束了。那種淡然和豁達讓人覺得舒暢之后,又追問,這忽然緊促的空氣中隱含的尷尬。
對我而言,回憶更多是和書籍與影視對話的過程。淡淡的抒情和曲折的故事在悠閑的光芒中擴散。
小學時,手邊的書籍有限。一部描述知青題材的長篇小說入得眼來,西南的風光,兩個看似陌路的人若即若離的眼神,還有厚厚的書頁中長篇的議論,讓人愛憐。這部作品并不能算作者葉辛的代表作,后來,我也意識到這部作品的局限性和殘缺性。但是我無法忘懷,在冬天,陰冷的天空,接近中午的時光,坐在家里的炕上,老式的窗戶上安上了單薄的玻璃,模糊的光讓人在屋子的忽明忽暗中感到恍惚,我讀著里面那簡單的問詢,男女之間質樸的話語,那個年代里特殊的服裝。甚至,每當我想起那個充滿歧義的年代,腦海里首先浮現的是那書中的插圖,在空曠的村郊,一男一女,男的瘦弱,手里拿著本書,勞動過后的疲憊還未散去,女的,圍著圍巾,微微低著頭。類似中國傳統愛情故事的設置,鬧矛盾,和解,男子由于自身的條件,出身不好,躲避女子,女子則覺得男子高尚,不離不棄。最后,沒有明顯的結局,結尾處是那白描的風光再次重現。很多年了,我一直在想,現實中若真有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的話,他們會不會走到一起,要是結合的話,他們的兒女早都過了他們當年的年齡了吧。
回憶是療傷最好的方法之一,時髦的電影里,女人失戀后一邊吃零食,一邊大哭,二者的效果是一樣的。回想童年時,父親偶爾不理我,我獨自傷神,回想和妹妹一起拍照時,我故作鎮定,而坐在一旁的妹妹卻一點不專心,反而側目看我,等到照片到手,則都笑了。
回憶第一次看到讓人心動的女子,她穿著紅色的衣服,在陽光下踢毽子。她和那時香港電視劇中的一個女子極像,我依然記得電視劇中那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第一次的對話,而我和她卻連這樣的對話都沒有。那時,在鄉村中學,在過往的蘆葦中。
回憶是一杯溫暖的茶,一杯淡淡的紅茶,夜色中,無論窗外多么寒冷,室內就算再簡陋,而手中有了這樣一種溫暖的情懷,心也便暖了,家的影像開始浮現眼前,如新民樂中那急促而偏執的訴說慢慢混合到香甜的睡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