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文人好烹飪,大家最熟知的就是蘇東坡了,東坡肉、東坡餅、東坡肘子、東坡魚等等,都是大家吃過或聽說過的。文人烹飪大都是無師自通,最顯著的特點是不拘常理。蘇東坡要不是被貶到黃州,生活窮困,是不會想到買價廉的豬肉來研究它的做法的。
同樣,唐代大詩人杜甫,也不是廚師,若不是為情狀所迫,也不會親自下廚,制作出當時還沒有辣椒,但卻有辣味的五柳魚出來,開了食魚有辣味的先河。
唐安史之亂后,杜甫隨著逃難人流入川。寓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生活雖說安定了,日子卻過得清貧淡泊。一天,有朋自遠方來看他,都是久不見面的詩人,這給他帶來了極大的欣慰與快樂。兩人促膝敘談,品苦茶論詩韻,不知不覺已時近中午。杜甫才想起還未燒飯,急忙下廚,左尋右找,卻怎么也找不到十分像樣的菜肴待客。正情急之時。忽見鄰居一小伙子手提剛捉到的鯽魚過來,急忙向前商討。小伙子平常頗敬重大詩人杜甫,便高興地將魚相送杜甫用以待客。杜甫顧不得多謝,趕緊入廚房烹制鯽魚。詩人不是廚師。不懂烹飪之法,也就沒有了什么禁忌,只是怕怠慢了客人,將自己認為好的東西,都搜了出來。他將魚整治清洗后,跑到屋后的竹林里采來一些鮮嫩的冬筍、冬菇,洗凈切成片,同魚一起下鍋燒煮。然后將生姜、大蔥、大蒜切成絲,蔥切成長節,花椒拍破待用。等魚煮熟后,便起鍋入盆,另放入油鹽炒制備好的姜蒜蔥和花椒。就在這時,他看見灶臺另一邊放著一包茱萸子,是鄰居送來的,也抓起一把放進油鍋里,作料烹制好了,他就將其淋在煮好的魚上,然后端盆上桌。一時間。鮮香盈室,鮮香中分明飄蕩著一股辛辣之氣,令人神爽氣清,精神為之一振。客人在品嘗杜甫燒的魚時,贊不絕口,說從未吃過如此美味的魚,問此菜何名?杜甫瞅瞅盆里的魚。五種調料覆蓋在魚身上,如柳絲、柳絮,舉杯即興說道:“此乃五柳鯽魚。”見客人不解,就與客人談起晉代詩人陶淵明。昔時陶淵明隱居南山,躬耕為樂,采菊東籬,自號“五柳居士”。說到此,杜甫舉杯相邀:“今日你我相聚,故此菜命名‘五柳’,亦算是表達我們共同對名士五柳先生的敬仰之情吧。”客人聽罷,深以為然。那天,賓主開懷暢飲。盡興而散。五柳魚的名聲,由此而播散開來。在以后的日子里,每當客人造訪草堂,總要吃點大詩人杜甫親手烹制的這道五柳魚肴。
杜甫的這道菜就是典型的文人無師自通,不守常理烹制出來的菜肴。
唐代是沒有辣椒的,辣椒原產于中南美洲熱帶地區,航海家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后,把辣椒帶回歐洲,并由此傳播到世界其他地方。于明代傳入中國。但當時國人烹飪,需要辛辣調味,是靠什么呢?靠茱萸。
說到茱萸。大家就會想起王維的詩: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說的是山茱萸,在唐代盛行重陽日插山茱萸避邪。山茱萸可入藥,其功能有補腎益肝,澀精止遺。有滋補肝腎、固腎澀精的作用。其果肉也叫棗皮,味酸、澀、性微溫,歸肝、腎經。六味地黃丸里就有它,現在你請任何一位中醫開補腎的藥方,里面有一味名“棗皮”的藥。那就是山茱萸果實。
但杜甫加入魚里的是一種茴香科植物,叫吳茱萸,因產于吳地(今江浙一帶)而得名,其實在南方各地包括四川重慶都有。吳茱萸也叫伏辣子、茶辣,中醫說它辛熱燥烈,在五味中屬辛,在沒有辣椒的年代。廚師都是以它做辛辣味調料的。
但在唐代,人們吃魚,主要的方式是魚膾,即生魚片。而吃生魚片又以鯽魚為上品,廚師要將鯽魚身上的肉剔下來,切成細絲狀,蘸姜、芥汁及一種類似肉醬的調料吃。杜甫就常吃這種魚膾,并在《觀打魚歌》詩中描述:饔子左右揮雙刀。膾飛金盤白雪高。饔子就是廚工,你看這廚工手藝多高,能左右揮刀切魚片,片刻盤里的魚片就堆得高高的如白雪一般。
當然,也有燒或煮著吃的。但在唐代,人們吃魚大都講究吃本味,廚師燒煮魚,是決不會下筍和菇這樣的輔料的,就是調味,最多放些蔥、姜或酒之類,再就是加點切成絲的橘皮,連芥汁都不會放,是決計不會放吳茱萸這種辛味十足的調料的。所幸杜甫不是廚師,也沒有受過專門的廚藝培訓,只是憑著對朋友到來的喜悅,恨不能掏出一顆心的誠意,將自己認為是好東西的食物一古腦兒地傾入鍋中。但在魚里加入辛辣的吳茱萸,卻是與杜甫在成都生活有關。
杜甫出生于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是典型的北方人,是不食辛辣的。但蜀人卻嗜辣。早在晉代,常琚所撰的《華陽國志》中對蜀人飲食特點就做過經典的概括:“尚滋味,好辛香。”這辛在辣椒沒有傳入前,當然就是帶有濃烈辛辣味的吳茱萸了。杜甫在成都生活多年,飲食習俗也受了蜀人的熏染,接受了辛辣味,所以才有將吳茱萸放入魚里的舉動。
杜甫創立的這道五柳魚,雖說在當時及以后,都不為正統的廚師所重視,但卻在文人墨客中傳揚開來,明代中葉辣椒傳入我國后,菜里的吳茱萸由辣椒代替,但仍少登大雅之堂。直到清末民初,一些川菜廚師才對這道菜進行了革新和完善,使之登上大雅之堂。時至今日,五柳魚仍是川菜中的傳統美味。
我們再將眼光放大一些,看看今天時興的水煮魚、酸菜魚等名目繁多的魚類菜肴。其實都有杜甫老先生創立的這道五柳魚的影子:一是魚中放入配料,二是魚煮好后淋油澆調料。
杜甫若九泉之下有知,不知會作何感想。但想必他還是會發出感慨:想不到我杜工部詩傳后世,無意間做的魚肴也傳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