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古已有之,考古學家曾在原始人的骨骼上發現腫瘤,在甲骨文中也有“瘤”的記載。人類與癌癥的抗爭也歷史悠久,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即有關于腫瘤的描述和治療的內容。
據2008年3月13日的《北京晚報》報道,在北京市,從2006年到2007年的一年之內,惡性腫瘤就由第三位殺手上升為第一位殺手了。占居民總死亡人數的24.55%,這么快的上升速度,實在驚人!還有報道說,2006年我國新增腫瘤患者220萬,當年死亡160萬,存活不到30%。到第二年、三年、四年、五年,真不知道還能剩下百分之幾呢!
癌癥的發病率在增加,死亡率在增長。這就是當今人類面臨的現實。
癌癥,也叫惡性腫瘤。腫瘤是指機體長期在各種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組織的細胞發生突變,異常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腫塊。惡性腫瘤可以破壞組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引起壞死出血合并感染,患者最終可能由于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癌癥病變的基本單位是癌細胞。人體絕大部分細胞都可以增生,但這種增生是有限度的。而癌細胞的增生則是無止境的,這使患者體內的營養物質被大量消耗。同時,癌細胞還能釋放出多種毒素,使人體產生一系列癥狀。如果發現和治療不及時,它還可轉移到全身各處生長繁殖,最后導致人體消瘦、無力、貧血、食欲不振、發熱及臟器功能受損等。
[癌癥的危險因素]
1 吸煙。吸煙與80%以上的肺癌和30%的總癌死亡有關(包括口腔癌、喉癌、食管癌及胃癌等)。在過去的30年間,肺癌的死亡率由7.17/10萬增至約30/10萬。
2 不健康飲食和體力活動少。人類癌癥中有三分之一與此有關。如超重和肥胖與結直腸癌、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及腎癌等有關。近20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我國居民的膳食結構及生活方式發生了明顯的西方化趨勢,城市和富裕農村中,超重和肥胖已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同時也是結直腸癌和乳腺癌上升的重要原因。在貧困地區,低體重和營養素缺乏仍然是死亡的危險因素之一。同時,營養素缺乏也與某些癌癥的高發密切相關,如硒的缺乏與食管癌的高發有關。
3 生物感染因素。腫瘤的發生與某些生物因素有關。研究報道,我國約三分之一的癌癥發生與感染因素有關,如EB病毒感染與鼻咽癌有關;乙肝病毒(HBV)感染與肝癌有關;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與胃癌有關;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與子宮內膜癌有關;日本血吸蟲感染與直腸癌有關。我國乙肝病毒的攜帶率很高,這是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原因。
4 遺傳因素。腫瘤與遺傳有密切關系,遺傳性腫瘤占全部人類癌癥的1%~3%。通常,患癌癥的危險性隨年齡而增長。但在兒童患者中卻并非如此,后者通常是接受了前輩的突變基因而致病。對歐美婦女乳腺癌的研究表明,約有10%~30%的病例表現出遺傳傾向。
5 環境污染。目前已證實的對人有致癌作用的化學物質有30余種。
6 精神因素。特殊的生活史引起的感情和精神狀態與癌癥的發生可能有關。如離婚、喪偶、分居等負性生活事件;過度緊張、人際關系不協調、心靈創傷等引起的長期持續緊張、絕望等都是導致癌癥的重要精神心理因素。個體的性格特征如憂郁、內向、易怒、孤僻等也與癌癥的發生有一定的關聯。
7 其他。年齡、性別、免疫和內分泌功能在癌癥的發生中都有一定的意義。隨著年齡增長,免疫功能降低,致癌因素作用時間的積累,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也隨之增高。內分泌異常與女性乳腺癌關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