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容的文化差異
在菲律賓革職警察挾持香港旅客慘劇當日,菲總統阿基諾三世于事發現場對著電視鏡頭面帶微笑,讓人側目。后來在記者會上面對媒體時他再次展露微笑,進一步惹來廣泛的批評,被指態度輕佻。網民反應尤其激烈,甚至直斥其冷血、行徑讓人發指等。
正如之前我在本專欄寫過的,在那些重大事故和災禍發生之后的敏感時刻,傷痛的民眾難免積蓄著滿腔怨憤,情況就像堰塞湖一樣,正找尋一道缺口,將情緒如山洪暴發般宣泄。所以哪怕是一句無心快語都可能“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一觸即發,起到炸堤泄洪的效果。所以在這種關鍵時刻,領導人對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格外小心,因為傳媒及輿論是會拿著顯微鏡來審視你的一舉一動的。
所以,縱使你不能像溫家寶總理、美國已故總統里根等政治領袖那樣懂得在國殤時刻為民眾療傷,幫助民眾走過生命中的幽谷,也不要行差踏錯。阿基諾三世,因為自己的微笑碰了一鼻子灰,就是這個道理。
這位總統在8月25日的記者會上道歉,解釋說自己除了在開懷時會笑外,遇到令人憤怒的事件也習慣以笑去面對,就像這次事件一樣。不過,他說若當日記者會上,自己的面部表情令港人產生誤會及感到遭受冒犯,他表示抱歉,那是無心之失。
但這番解釋似乎仍未能讓很多人釋懷。
在香港,就連老教授也按捺不住在《明報》撰文批評:“他看到全世界傳媒都批評他蔑視人命,故作輕松,面露微笑,居然解釋說,他憤怒的時候會面露笑容!中國古人悲憤,說長歌當哭。菲律賓總統不但不哭,居然說憤怒會笑。還有人性嗎!”
不過,之后《明報》又刊登了對幾位菲傭所做的訪問,其中一位菲傭Mary便代“阿基諾的微笑”尋求諒解:“你知道,他們家族都是這樣的,他母親當年也是這樣,希望通過微笑顯示自己的鎮定,這是菲律賓政治世家的訓練。我相信他那時真的感到十分憤怒。當然,他現在已是總統了,應學習更得體的面部表情。”
學者沈旭暉在文章中引述了一位研究東亞國際關系,并且認識總統本人的菲律賓大學女教授Aileen Baviera的話——微笑是這位總統的一貫風格,“我親眼見過他談及自己最關心的嚴肅事情時也是那樣的,笑是用來顯示冷靜,真的不是有意表示不敬。”
這些解釋,究竟是坦率的肺腑之言,還是事后的托辭呢?究竟微笑的含義,是否存在文化差異呢?
手頭有一本書,21世紀研究會所編的《常識的世界地圖》,詳述世上不同民族、地區從肢體語言、禮節到飲食、禁忌等等方面存在的文化和詮釋上的差異。
《微笑的表象與內涵》一節里,提到不同民族對微笑抱著不同的態度:或吝惜,或慷慨,常常因文化差異引發誤解。其中更有以下這段:
“在西方人的眼中,菲律賓、泰國以及柬埔寨人跟日本人一樣,喜歡在不該笑的場合笑。”(見44頁)
書中更提出,笑除了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產物,說不定也與臉部的構造以及肌肉的功能有關。也有一說是容貌會隨著語言發音的不同而改變,因此有些人在他鄉待久了,因為說慣了當地語言,表情自然而然就越來越像該國的人。
如果大家在網絡上搜尋,更會輕易發現,在這次事件之前,早已有著“Philippines Smile for No Reason”(菲律賓人會無緣無故地笑)這類外國人所下的按語。
談到因為文化差異在政治上產生的誤會,書中還舉了很多其他層面的例子。這里且以手勢作為例子。
歐美極為流行的V字勝利手勢,大家都知道是二次大戰時英國首相丘吉爾所創,旋即風靡一時。“V”是英文“Victory”(勝利)的前綴,法文的勝利“Victoire”一詞,前綴一樣是“V”,因而十分貼切。
但同一個手勢在希臘意思便大大不同,那是叫對方“去死吧!”的意思。希臘原本就有一種叫做“手印”的手勢:也就是張開五指,將整只手掌伸出去,V字手勢就是這個手勢的簡略版。這個“手印”源于拜占庭帝國時期的希臘,當時民眾對游街的犯人丟擲骯臟東西的手勢就是這樣。
再舉一例。在歐美,豎起大姆指,大致是“做得好”、“OK”的意思。這源于古羅馬年代,在斗獸場中,勇士與猛獸進行搏斗,當他表現神勇,力克猛獸時,觀眾會豎起大拇指來表示贊賞;當他表現不濟時,觀眾就會將大拇指朝下,表示要將他賜死。
但是我們得小心,豎起大拇指這個大家以為代表“做得好”、“OK”的“全球化手勢”,其實在中東各國是一種有著性含義的侮辱。
所以,如果事先不做考察,政治人物來到別的國家,便輕率地以自己習以為常的方式、身體語言表達意思,而不考慮因文化差異可能造成的誤會,隨時可能碰上一鼻子灰。
文中提到那本書為21世紀研究會編、林郁芯譯的《常識的世界地圖》,由時報出版公司在2003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