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手釣魚島 日本小動作后的大戰略
這是美日韓同盟總體策略的一部分,也是民主黨黨首選舉的衍生品,更是民主黨對美政策的拐點
金秋時節,本來是收獲歡樂的時候。孰料在中國的周邊海域,美韓軍演引發的危機尚未落幕,釣魚島列島又風云突起,日本扣押中國漁船不算,還援用國內法對船長詹其雄拘押起訴,在國際上制造日本有效擁有釣魚島主權的先例。不僅如此,日本防衛白皮書直指中國軍力發展不透明,因此將部署自衛隊在西南島嶼,形成與中國軍事對壘的態勢。
這絕對不是巧合,而是美日韓同盟總體策略的一部分,分兵合擊,劍指中國,形成圍攻夾擊中國的包圍圈,防止中國的海上崛起。實際上,這也是民主黨黨首選舉的衍生品,更是民主黨對美政策的拐點。
民主黨在去年眾議院選舉中,能夠大敗自民黨實現政權交替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外交上提出了疏遠美國、回歸亞洲的政策。日本民眾在20年低迷的情況下,當然期待新的領袖、新的政黨、新的國家發展方向。但是,在鳩山執政的過程中,美日圍繞著沖繩美軍的駐軍問題,進行了反復地較量,結果奧巴馬大獲全勝。鳩山違背選舉承諾,讓美軍繼續駐扎在沖繩,從而引發日本民意的大反彈,鳩山被迫辭職。
菅直人繼任首相,但仍然沒有止住民主黨支持率下跌的趨勢,導致民主黨在參議院選舉中敗北。一直到天安艦事件爆發,朝鮮半島局勢緊張,民主黨被迫修正疏離美國的政策,開始強調日美同盟的重要性,菅直人更是明確表態,對美關系超過對華關系,東亞地區的穩定依賴美日韓三國。
問題是,美國并沒有完全相信日本民主黨政府的政策拐彎,而日本民眾也不滿菅直人政權在沖繩駐軍問題上“蕭規曹隨”,延續鳩山的錯誤。為了迫使民主黨改變對美立場,美國適時通過非正式渠道,聲稱不再表態說明釣魚島列島處于美日安保條約“周邊有事”的范圍。
換言之,一旦在釣魚島日中發生軍事沖突,美國或許就不會視其為對美國的攻擊而出手相援。美國希望通過這種模糊的定位策略,要挾日本,同時也為日益緊張的美中關系投放一點“緩和的煙幕”。誰知,共同社得到內線消息后將其曝光,美國國務院在記者的追問下,勉強表態華盛頓對釣魚臺列島的政策立場沒有變化。
雖然是虛驚,日本已經嚇出一身冷汗。不管是菅直人還是小澤一郎,都形成了共識,目前的日本,既無力主導鳩山提出的東亞共同體構想,也無法擺脫美日同盟的制約,那就必須改變民主黨“近華遠美”的國際觀感,重新贏得美國的信任,而釣魚島則成了棋盤上的一個棋子,而且可以一箭雙雕。
在黨首競選辯論會上,菅直人和小澤在不留情面的攻訐、互揭瘡疤之外,不約而同強調釣魚島是日本固有領土。5日辯論會結束,8日就發生了扣押中國漁船、逮捕船長的鬧劇,并與中國形成小泉純一郎之后罕見的政治對峙局面。民主黨以此告訴美國,日本在釣魚島主權屬誰的問題上是無法退讓的,并施行國內法,美國以后不能單方面將釣魚臺排除到安保條約適用的范圍之外。
為了讓美國更堅定站在日本一方,日本防衛廳發表白皮書則追隨美國的口徑,指責中國軍事發展不透明,因此要在海洋島嶼上設立更多的軍事設施,推動有領土主權爭議的島嶼國有化。日本這一招,反被動為主動,讓美國為其背書。
不僅如此,精明的小澤已經意識到中方在這個問題上不能示軟。中日緊張局勢一定升高,軍事對壘的場面也會出現,如此一來,日本民意就會轉向,不但遏制反對美國駐軍的聲音,更會激發支持美國在沖繩駐軍威懾中國的輿論導向。這樣,民主黨違背大選承諾反而變成了具有先見之明。除此以外,還可以消除美國對菅直人和小澤一郎“親華”的顧慮,從而讓他們可以穩定執政。對小澤而言,另外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獲就是釣魚島風波鬧大,媒體窮追猛打的“小澤-青木愛”緋聞,也被擠到媒體版面的角落去了。
由此可見,雖然菅直人和小澤為了誰做老大翻了臉,但是在釣魚臺問題上兩個人配合得天衣無縫。小澤定了調,提出了策略,菅直人就立刻在行動層面上加以執行。這就是日本政治的吊詭之處,也是民主黨為何由鳩山、小澤、菅直人三巨頭組成并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