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線人》
一線之隔,沒有明天
“好人,壞人,都是罪人”。《線人》的海報上,張家輝與謝霆鋒肅殺的臉隱匿在黑暗里。和前作《證人》恰好相反,這一次,謝霆鋒是“壞人”,身份是小混混、亡命之徒;而張家輝則是“好人”,身為高級警司,操縱著線人,為政府和市民蕩平罪惡。只不過,好與壞,是羅生門的陰陽兩極,細細一條線,繾綣糾結,黑與白區分得遠不夠明晰,交界處,盡是一片灰色。
豆瓣有網友戲稱,《線人》應該改名叫《大家來比慘》或者《誰比我更慘》,片中所有有臺詞的角色,幾乎無一例外,都落得凄慘的下場——小混混死于亂刀,警察身陷囹圄。如果說匪徒被繩之于法還算罪有應得,那警察失憶的妻子在驚慌中被車撞死,則只能說明導演林超賢刻意抹去電影里的最后一絲暖色,不留一點希望。
導演甚至把整部影片最絕望的一個鏡頭安排在了片頭,刻意讓整部片子蒙上一層陰冷滲人的寒意——廖啟智扮演的線人倉皇逃竄,一轉,路的盡頭似有光亮,奔上前去,卻是一道被鐵鏈鎖死的門。身前是明晃晃的燈光,卻怎么也觸不到;身后,是刺進身體時發出鈍響的砍刀。扭曲的臉龐和顫栗的聲音,讓電影自此一路向絕望絕塵而去。
《線人》是一部在道德上曖昧不明的電影,“好人”收買“壞人”,或者“壞人”出賣“壞人”,其中牽涉的立場與動機,并不能讓這些行為在道德上堂皇起來。建立在看似公平公正,實則岌岌可危的等式“警察=白的,罪犯=黑的”之上的種種行為,展現的是人性的沖突。波詭云譎的現實世界里,良心和法律,往往存有齟齬。
所以,廖啟智會在暗夜里大呼,“差佬靠得住,豬都會上樹”;張家輝會在危及線人安全與放走罪犯之間選擇抓人;而他的上司更會公然視承諾為無物,拒絕付給線人報酬;謝霆鋒如果不是被逼無奈,又怎會甘心再次步入歧途?每個人都有缺點,區別只是某些缺點為社會情理與公法所不容。
按照等式,線人理應也受到警察保護,但就像廖啟智怎么也撞不開的那扇門,線人替警察而死,警察卻無能為力,光明始終都在線的那頭。無論怎樣,都跨不過,也就得不到救贖。整部電影像一個巨大的漩渦,每個人都不由自主,慢慢向黑暗中心墮落,直至粉身碎骨。到了劇末那場慘烈的打斗,不見槍戰,只有冷兵器的刀刀到肉和盲目的搏擊,輔以導演凌厲的剪輯,直讓人觸目驚心。對于掙扎在這條線兩端的所有人來說,都以為跨過去,就是明天。但明天是什么?明天是比永遠多一天,也是永遠達不到的那一天。
張家輝與廖啟智貢獻了影帝級的表演水準,痛苦、糾結、恐懼與麻木令觀者刻骨銘心。至于謝霆鋒,草根香港的“古惑仔”,或許正是他最能拿捏得當的銀幕形象,只是仍有匠氣,也許該有人告訴謝霆鋒,會挨打并不代表會演戲。整部電影最大的敗筆,在于陸毅,這個在今年夏天先后讓張靜初(《唐山大地震》)和桂綸鎂在銀幕上遭遇不幸的“打胎帝”,在《線人》中表現得木訥又奶油味兒十足,甚至讓桂綸鎂的“臺味兒”在這樣一部“正港片”里都不再突兀。
喜歡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佳句,無佳章”香港電影的人,自然也會喜歡《線人》。在老一派的香港警匪片格局中,《線人》有 “兒子要結婚了,干完這一票”后的猝不及防,也有小巷里的槍戰與追逐,和香港人特有的狠勁兒與癲狂。看完以后,我們不禁自問,自己是否也活在一條看不見的線的這頭或那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