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農村絕大多數地區實行的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該體制曾經在極大程度上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積極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但從農村發展的實踐來看,尚需完善。該體制使得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低、農業發展方式粗放、農業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落后,特別是不利于農村集體經濟的積累,導致農村自身投資能力缺乏,幾乎無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提供公共服務,改變農村落后面貌更是難上加難。要解決好以上問題,未來農村應以“人口與土地適度規模”為前提,以發展集鎮型行政村、城鎮型行政村、城郊型行政村為目標,建立以土地入股為特征的農村生產合作社、農民資金入股為特征的農村供銷合作社和農村金融合作社,形成農村“新三社”鼎立的合作制度,為農村自身發展提供資金積累,為農民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
農村生產合作社是農民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則組織起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為核心的合作經濟組織,是按現代企業管理規范經工商局注冊的產權清晰的農村法人組織,是農村的集體經濟組織,主要從事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它把合作社成員分工細化,組織成員進行共同勞動;統一使用農民的土地、農具等主要生產資料,逐步把這些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使用權規范化,并按股份和勞動貢獻統一分配共同的勞動成果。農村生產合作社可逐步地用大規模的、機械化的生產代替小生產,使農業高度地發展起來,逐步克服小農經濟的落后性,發展現代農業。農民出租土地,在不改變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既可獲得穩定的土地租金,又能通過提供勞務得到勞務收入、超產分成,成為一定意義上的股東。同時對農民進行細化分工,使其專門在提高種養技術和生產管理水平上下工夫,逐步提高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
農村供銷社起初是由農民入股組建的合作經濟組織。但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供銷社的性質慢慢地由農民自己的合作經濟組織變得越來越國有化。要建立農村新的經營體制,就要深度改革農村基層供銷合作社,重新由農民入股組建,建成全新的農村物流中心,按照農民細化分工的結果,實現本地農民在流通領域的就業,使其真正成為農民自我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成為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鑒于目前農村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市場混亂的現狀(據統計,一個村一種農作物品種就有幾十種,多時達上百種;化肥種類也是多達幾百種,使農民幾乎無從下手,只能看鄰居而從事農業生產,遭受損失的事經常發生。生活資料的質量現狀更不容樂觀),建議供銷合作社利用其全國的網絡體系,與有實力、講信譽的農業生產資料與人民生活資料生產企業建立戰略聯盟,使供銷合作社成為服務于農村的最大的物流企業。同時與農村生產合作社緊密合作,建立連片農產品商品基地,為城市服務。
農村金融合作社應堅持入股自愿、風險自擔、服務優惠、利益共享的原則,吸收所在地的自然人、企業法人和其他經濟組織向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入股,成為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社員(股東)。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社員(股東)應以貨幣資金入股,以其所持股金數額為限承擔風險和民事責任,并享有按規定獲取優惠服務和參與收益分配的權利。農村金融合作社也是農村集體經濟的組成部分,為生產合作社和供銷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務。農村中小企業一般要求貸款手續簡便快捷,能滿足靈活經營的需要;單筆貸款金額往往比較小,所需貸款筆數較多,但貸款需求總額可觀;所需貸款頻率高,貸款期限不長,但往往要求反復使用。農村金融合作社要結合以上特點,搞好農村金融服務。
與新的經營體制相匹配,村民委員會要強化以下職責:管理本村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財產;維護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組織實施本村建設規劃,興修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指導村民建設住宅。
村黨支部要強化以下職責:討論決定本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問題;領導和推進村級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支持和保障村民委員會依法開展自治活動,支持和保證村民委員會、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共青團、婦代會、民兵等群眾組織依照國家法律法規及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職權;負責村、組干部和村辦企業管理人員的教育、管理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