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產指導、結構調整上“越位”,在公益服務、社會保障上“缺位”,在政事、政企關系上“錯位”——這是實施改革前黑龍江省鄉鎮政府面臨的矛盾。
通過“一轉三減三提高”,即轉變政府職能,減機構、減編制、減輕財政壓力,提高為農民服務水平、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基層政權組織的行政能力,黑龍江省讓鄉鎮政府在“越位”的地方“歸位”、在“錯位”的地方“讓位”、在“缺位”的地方“補位”,重塑鄉鎮功能,推進鄉鎮向服務型政府轉身。
變“管”為“幫”,小政府提供大服務
改革前,黑龍江省一些鄉鎮機構存在政事企不分、管理服務與經營開發混雜、借公共權力搞有償服務等問題。
“多部門管的事實現了一部門管,沒人管的事做到了有人管,該市場管的事交給了市場管”,以政府職能轉變和改進為農服務方式為突破口,黑龍江省著力提高鄉鎮社會公共事務管理和為農服務水平,構筑起“小政府大社會、小政府大服務”的新格局。
鄉鎮政府的工作方式悄然從“管”變為“幫”。黑龍江省圍繞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城鎮化步伐、多渠道轉移農村勞動力等中心工作,著力加強社會服務體系建設,重點是把鄉鎮機關機構改革中剝離出去的管理、服務職能和輔助性、技術性工作,交由事業中心或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承擔,變直接管理為間接管理,全力當好發展、穩定的“服務員”和“監督員”。
針對各產業的不同特點,巴彥縣的鄉鎮干部組成專業隊,深入田間地頭、大棚禽舍,重點培育、扶持特色村屯建設,形成了生豬禽畜養殖、勞務輸出、廢品回收等多個特色產業,特色村屯的年人均收入超過5000元。
明確事權,服務“三農”
黑龍江省圍繞轉變職能、機構設置、競爭上崗、人員分流4個關節點,先行理順“市——鄉鎮”兩級政府的關系,同時理順“鄉鎮政府——事業單位”的關系,解決了長期以來政事不分、事業行政化的弊端。
為理順鄉鎮政府與事業單位的事權關系,海林市實行分區域設置鄉鎮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管理上實行由市農委和鄉鎮雙重管理的模式,有效地發揮了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職能,并逐步實行“有償服務”,減少對財政的依附,推進服務中心社會化。
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探索為農服務新途徑,是黑龍江推進鄉鎮機構職能改革又一重要內容。著力推行為農服務全程代理制度,就是其中一例。
克東縣把為農服務代理事項確定為兩大類90項,以鄉鎮為農服務中心為平臺,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全程代理,給農民帶來真正的實惠。
黑龍江很多地市先后推廣了縣、鄉、村“三級聯動”的運行機制,設立鄉鎮為農服務全程代理服務中心和村級代理服務點。農民需要代理的事項,只要在村受理點提出申請,屬于鄉鎮政府承辦的由村代理點(代理人)代為承辦,需縣相關部門審批或服務的事項,由鄉鎮代理服務中心(代理人)送縣相關部門辦理。農民辦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