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農業結構調整好,首先要把我們的思路調整好。農業結構不合理,是制約農業發展的核心問題。怎么調整?我體會,要從本村的實際出發,而不是從迎合領導的意圖出發;要從實際效果出發,而不是從顯示政績出發;要從村民的愿望出發,而不是從個人的主觀愿望出發。這三個前提條件是并列的,哪一條錯了位,調整的結果都會事與愿違,甚至勞民傷財。
農業結構調整既涉及生產力的調整,又涉及生產關系的調整,還涉及產業內部各種比例的調整。要以總攬全局、統籌兼顧的思路去指導調整,而不能用單打一的思路去指導調整。比如,有些人認為多種經濟作物就是搞好農業結構調整了,其實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種植業內部結構的調整還要受其他農村產業調整的制約,只顧這一點而不顧其他,就很難搞好農業結構的全面調整,效果也不會很明顯。
從我們東留善固村當時的情況看,農業產業結構最大的不合理是單一農業,這是制約全村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所以,我們村的調整首先是從這里下手的。“發展集體企業,放手私營企業”,經過這些年的持續努力,我們村有了自己的棉紡產業、農產品加工產業、釀酒產業、建筑產業、建筑材料產業、運輸產業、商貿服務產業等等。產業的增多,帶來了村民就業結構的變化,我們村70%的勞動力已經轉移到非農產業中來,從根本上改變了“土里刨食”的局面。就業結構的變化又帶來了經濟結構的變化:種植業產值逐年遞增而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到目前只占全村總產值的百分之十幾,這就非常客觀真實地反映了村里的富裕程度。所以我建議,搞農業結構調整要首先把氣力下到這上面。
對種植業內部結構的調整,我們非常重視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加快機械化、電氣化、科技化的步伐,提高農業生產勞動效率,減少勞動強度,減少務農人員,增加勞動效益;二是搞好農田基本建設,提高抗災能力,如今,風、旱、澇、病蟲四大災害在我們村完全可以做到遇災不見災;三是優化種植模式,改變耕作方式,推廣優良品種,提高單位面積的產出效益。以上三條都是農業基礎建設也是多數村的薄弱環節。抓不好這三條,就改變不了種植業生產效率低、抗災能力低、科技含量低的狀況。這“三低”不改變,其他的都是“空中樓閣”,“鏡子里的燒餅”。第四條才是調整種植結構,建設市場農業。市場變化太快、太大,預測準確率遠遠低于天氣預報,所以這個調整難度很大,只能引導,不能強迫,更不能聽風就是雨。這方面,我們嘗過甜頭,也吃過苦頭,好在還有集體經濟作支撐,農民自身損失不大。我這樣說,絕對沒有不搞的意思,只是說要謹慎,尤其是要尊重村民自身的選擇,千萬別好心辦錯事、辦傻事。要把工夫下在先進經驗的宣傳上、各種信息的提供上、農民自身調整過程中的各種扶助上、干部率先示范上、用事實引導上。
其實,農業結構調整的根本出路是提高農民素質。農民的文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市場素質低,這是制約農業調整進程的最根本因素。農業結構調整也要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村民的整體素質提高到什么程度,我們的結構調整才會達到什么高度。我聽說北京多年以前就搞立體種植、無土栽培、工業化生產,一畝地的產值達到幾十萬元。什么人搞的?都是大學畢業生,還有專家教授做后盾。所以,我們要把當代農民培訓好,把新一代的農民教育好,一旦有了高素質的村民,北京能辦的,我們也一樣能辦得到。
農業結構調整的具體內容太多了。可以這么說,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工作,都關聯著結構調整。每個村的產業結構或快或慢、或多或少地都在發生著深刻變化。我們村干部的責任就是分清輕重緩急,做好促進、引導工作,使調整的步伐更大一些,效果更好一些,農民更滿意一些。
相關鏈接在呂廷祥的帶領下,東留善固人在農業結構調整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收到了顯著效果。首先是農業生產實現了機械化、電氣化、方田林網化、灌溉管道化,為建設現代農業奠定了基礎。其次是二三產業迅速發展,集體、個體比翼齊飛,絕大多數的勞動力轉移到了非農產業。第三,培養了一大批廠長、經理等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為實現農村工業化提供了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