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知名家電企業的九零后李姓工人請病假未被允許,在「帶病工作」兩天之后,于當晚死於工廠宿舍。經死者家屬的努力,他被認定為工傷,企業需賠償8萬元(人民幣,下同),另外愿意支付4萬余元作為人道主義關懷。而該企業的副總裁表示后悔申請了工傷鑒定,「本來是自然死亡,只需要賠償一萬八千多元即可」。
帶病工作不可取
本案中,姑且不論李姓工人的工傷鑒定是否準確,首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是:「帶病工作」絕不可取。市場經濟的用工體制,用工單位與勞動者的糾葛直接體現在「成本」上。從單位來說,讓你帶病工作,就可能承擔工傷責任,不劃算;從勞動者角度來說,即便帶病工作被定為工傷,對身體造成了傷害甚至更嚴重的無法彌補的后果,同樣不劃算。
從賠償額度上講也矛盾重重。一方面,12萬元的賠償額無法與一條20歲的珍貴生命相比;另一方面,上述企業的副總裁對工傷鑒定還是耿耿於懷,希望能夠降低賠償額度。
按2003年國務院公佈的《工傷保險條例》規定,大陸的工傷死亡賠償由叁部分組成:喪葬補助金(6個月當地的平均工資)、一次性工亡補助金(48至60個月當地的平均工資)、供養親屬撫恤金(只適用于親屬無勞動能力的)。算下來,大約一個人的工傷死亡賠償,相當於4、5年的工資總和。企業正是據此對李給出賠償的。
因應大陸各地生活水平的不斷的提升,2009年,國務院已經開始著手修訂《工傷保險條例》,將大幅提高工傷死亡的賠償標準:擬將一次性工傷死亡補助金標準由48到60個月的當地平均工資,提高到60至80個月。
然而,從上述案例中,更值得企業深入思考的是:應該如何進行更為合理的投保規劃,把風險更多的轉嫁給保險公司,以便在發生員工意外傷害時,員工能夠得到合理的賠償,企業也能夠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團體人身保險彌補工傷保險不足
當下,企業出於規避風險的考量,大多都有購買工傷保險。富蘭德林事業群法律二部執業律師初巧明指出,大陸工傷保險只進行部分賠付(如工傷醫療待遇、一次性傷殘補助金),而占賠償額較大比例的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和工傷醫療補助金等償付責任,仍須由企業承擔。此外,退休返聘人員或未畢業實習生等不能參加工傷保險,但只要與企業構成雇傭關係,一旦在工作中發生人身傷亡事故,雇主都須承擔賠償責任。另外,員工在工作中導致協力廠商人身傷害,企業也須承擔賠償責任,正由於有這麼多情況無法涵蓋在工傷保險范圍內,很多企業便選擇為員工投保人身保險。
人身保險包括個人保險和團體保險兩類,兩者最主要的區別在於前者的被投保人為一人,后者至少要在5人或8人以上。2009年10月1日修訂施行的「保險法」規定,投保人對與之有勞動關係的勞動者存在保險利益,但不得指定被保險人及其近親屬以外的人為受益人。由此可見,企業因具備保險利益可為員工投保人身保險,但不能成為受益人。
另外,根據大陸保監會於2010年3月20日公佈的111號文「關於單位能否為員工投保個人保險產品的覆函」中,個人人身保險只能由個人投保,保險公司不得接受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作為投保人,并用個人人身保險條款為個人投保,也就是說,企業只能為員工投保團體性質的人身保險。又依據保監會「關於規范人身保險經營行為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團體性質的人身保險前提是投保成員必須占團體成員總數的75%以上,否則保險公司有權提前30日書面通知投保人后解除合同。
雇主責任險 降低企業賠付金額
人身意外傷害險作為人身保險的一種,企業可以為員工投保團體性質的人身意外傷害險,但并不能據此免除員工工作中發生人身傷害或是致人傷害時的企業賠付責任。
初巧明指出,因為團體人身意外傷害險的保險賠償金,必須直接賠付給員工或其受益人、繼承人,不能支付給企業,所以即使員工書面簽署同意書指定企業為受益人,保險賠償金支付給企業后,仍須將此部分賠償金支付給員工,因此企業為員工投保團體人身意外傷害險,并不能降低員工工作中發生人身傷害或致人傷害,導致企業應承擔的賠付責任和金額。「但如果企業選擇雇主責任險,則可以達到降低前述賠付金額的目的。」
初巧明介紹,雇主責任險屬於財產險的一種,企業作為雇主責任險的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當員工在受雇過程中,遭受意外或患職業病導致受傷、殘廢或死亡,則企業根據勞動法規和勞動合同規定,應承擔的醫藥費用及死亡賠償金、傷殘賠償金、誤工費用等,還包括應支出的訴訟費用等,由保險公司在規定的賠償限額內負責賠付。
雇主責任險的費率受到幾項因素影響,包含被保險人的經營性質、管理情況及以往損失紀錄;雇員的工種、技能、雇員人數;賠償限額、免賠額的高低等。有些保險公司的雇主責任險,還可附加第叁者責任險,在員工從事工作時,由於意外或疏忽造成第叁者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以及所引起的對第叁者的撫恤、醫療費和賠償費用,對依法應由企業因雇主責任賠付的金額,擴大承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