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制TP報告的重點,是企業引用資料與內容要和臺灣母公司一致,在先做完「關聯交易風險控制審計」、規劃好未來關聯交易結構后,再編制TP報告。
為嚴查外資企業的關聯交易,根據大陸國稅函(2009)363號文規定,扮演生產或銷售單一功能卻出現虧損狀況的外資企業,不論關聯交易金額大小,都需要提供同期資料準備即TP報告(移轉定價報告)。
面對查稅風暴,對母公司在大陸境外的臺商企業來說,必須儘快厘清關聯交易,編制TP報告交於稅務機構。
關聯交易查稅與交易金額無關
有不少臺商認為,業務往來的企業只有是企業的股東身份,才有可能構成關聯方遭稅務機構查稅。事實并非如此,如果對方是派高管或經理進入,并不見得就是股東;而實務中,只要是企業實際控制人,就會被稅務部門認定為是關聯方。
同樣的認識誤區還有「關聯交易只包含採購和銷售?」答案也是否定的。比如在資金流動方面,一方企業跟另一方企業借貸,如果貸到的金額數目大到可以影響被貸方的正常運營,則理所當然的會被認為雙方是在關聯交易。不僅如此,企業在支付權利金、技術費用等是如果比例過大,亦會被貼上關聯交易的標籤,需要提交TP報告。
那什麼樣的外資企業才能降低查稅風險、不用準備TP報告?
根據363號文規定:承擔有限功能和風險的企業出現虧損的情況,均應準備同期資料。但企業只要符合有「關聯交易屬於預約定價安排范圍」、「外資股份小於50%,同時無境外關聯交易」、「關聯交易金額小於2億人民幣,同時其他關聯交易小於4000萬人民幣」叁個條件中的任何一個,即可免於準備同期資料。
其中,儘管如規定所示,滿足「關聯交易金額小於2億人民幣,同時其他關聯交易小於4000萬元人民幣」條件即可免於提交TP報告。但臺商卻不能認為2億就是標準,以為採購、銷售之關聯交易小於這個數額就不用準備同期資料,更不可能以為這樣就不會被查稅。
這樣的想法非常離譜,事實是,「關聯交易查稅跟交易金額沒有關係」。企業應該明白,稅務局在認定關聯交易金額時,是認定公允條件下的交易金額,而不是企業報上的帳面金額。
TP報告引用資料來源是關鍵
臺商在編制TP報告時不僅要厘清以往的認識誤區,還應明白:報告上的內容與資料要與臺灣母公司(上市公司)保持一致,比如必須注意組織架構要一致、生產經營的價格政策要一致、關聯交易情況一致等,還要注意轉讓定價方法的選擇和使用(一般為交易凈利潤法),而且在做可比性分析時,應儘量挑選對自己有利的可比公司。
其中,「臺灣母公司的報表,才是自己最主要的可比對象。」
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提醒說,「選對企業,比較符合邏輯,又能說服稅務局相信,當然會減低稅務局對企業透過移轉定價進行避稅的懷疑。」但相反的,一旦TP報告選取的資料庫或企業可比對象失真甚至錯誤,難免會進一步提高因關聯交易被查稅的風險。「採用哪些企業的財務資訊作為可比對象,就顯得至關重要。」
除了臺灣母公司資料可作為可比對象外,他建議企業亦可儘量以大陸「國家統計局」和BVD公司的資料庫為主(BVD為全球知名的財經專業資料庫的提供商,包含大陸在內,國際上多採用BVD資料作為TP資料庫資料來源)。
劉芳榮還建議,臺商TP報告的資料來源也可引用由律師至比較對象所在地工商局進行企業檔案調閱時,獲得的該企業上年度審計報告資料。另外也可依靠公開的網路查詢,特別是大陸上市公司之資料,在TP報告中亦具有更高的可比較價值。
而選擇好TP報告資料來源后,企業最好要先做完「關聯交易風險控制審計」,規劃好未來關聯交易結構后,再來編制TP報告。
準備同期資料只能降低查稅風險
大陸這一年來不斷加強對外資企業關聯交易移轉定價的交易監控力度。根據363號文,這波查稅風暴,波及的不是只有生產類型的外資企業,為境外母公司在大陸進行銷售,或是境外企業在大陸的總代理,都將列入大陸的反避稅監控范圍內。
企業編制好TP報告,并不意味著就不會被查關聯交易,就可以高枕無憂,如果陷入「TP報告可以解決關聯交易問題」之迷思,企業自己往往就會很「受傷」。
準備TP報告不等於降低了關聯交易的查稅風險,做好未來交易規劃,降低查稅風險(即關聯交易風險控制專項審計),慎用資料來源等才是目前需要馬上著手處理的。
而企業要想降低關聯交易查稅風險,最根本、最簡單的做法,其實只要做兩件事:一降低關聯交易比例,二是提高整體毛利率。一句話,只有從根本的交易結構上去解決關聯交易之問題,才是最治本的辦法。
劉芳榮還認為,未來臺商最大的稅務風險,除了TP報告外,就是股權轉讓。臺商要明白,節稅不等於少繳稅。在未來,大陸節稅的空間已經是越來越小,沉迷在之前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臺商要逐漸改變想法,將稅核算在成本之中,「沒有公司因為少繳稅而成功的,在未來,稅不再是重點,怎樣賺錢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