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在人才培養上強調應用型、技術型,以掌握應用技能為主要目標,這就要求教師要在培養學生的技術運用能力上下功夫。而傳統的“課型”已很難完成“以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為重點”這一目標,探索應用新的“課型”進行教學勢在必行。筆者根據計算機課程的特點,探索用“體驗型”課型來完成教學任務和實現教學目標,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體驗型”課型
“體驗型”課型是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去認識事物、理解和領會知識點和技能點,從而牢固地記憶知識、掌握技能、理解原理、感悟道理、提高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突出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注重了實踐的環節,能夠通過增加直接經驗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機,在體驗的過程中總結經驗、發現規律,探索知識和技能更深層的理解和應用。
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感受駕馭現代科學技術產物的輕松自如,體驗到完成某項操作產生的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求知的欲望,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體現自我價值、證實自己能力的心理需求,使學生有學好計算機知識、掌握計算機操作技巧的信心,觸動了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創新意識,從而使計算機課程的學習不再枯燥無味。
二、應用實踐
1.感觀演示體驗階段
計算機課程的特點是知識性和技能性相結合,教師在進行知識和技能的講授時,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和手段,在聲、像、形等方面設置一種情境,從中獲得經驗、發現規律,進一步進行總結歸納,形成知識點和技能點。此階段主要是利用多媒體教室或者網絡教室的演示來完成的,分為知識內容的演示和操作過程的演示;知識內容方面演示教師制作的多媒體課件、教學軟件,或者某些軟件開發公司開發的教學軟件;操作過程方面教師直接操作計算機演示相關的操作過程和結果,或者演示相關的教學軟件。通過演示將知識點、操作過程、操作結果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直觀演示營造的情境調動了學生的情緒,激發學生進一步體驗的欲望。
2.小項目分項操作體驗階段
此階段是在學生通過教師的演示講解初步形成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后,喚起的一種進一步體驗學習的欲望。教師利用學生這種體驗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條件讓學生親自實踐親自操作,通過在計算機上操作親身體驗操作的過程和計算機的運行結果,將通過情境感知的知識和技能與實際運用結合起來,進一步理解知識點,掌握操作技能。學生經歷了實際操作的成功與失敗過程,去總結經驗,探究更深層次的知識,成就感和自信心得到了滿足。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體驗的知識點和技能點設計一些操作題目,使他們在解決問題中體驗,在體驗過程中又可以發現新問題,不斷地去發現和解決,引導學生進入一種探究的境界。此階段應與前一個階段交替進行,最終完成課程的教學。
3.大項目綜合操作體驗階段
課程進行到一定階段或全部結束后,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仿佛置身于現實的工作環境中,按照實際工作任務的要求完成有關操作,體驗各單項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使知識和技能系統化,解決的問題接近于實際工作。在此過程中,將工作崗位所需要的相關專業知識、技術技能和職業技能系統化、綜合化,使學生的感性認識進一步升華,將知識、技能體系進一步內化,延伸了體驗的層次,滿足了學生掌握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需求。在此階段,教師應設計一些綜合性的接近于實際工作的操作題目。學生運用前面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完成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作品,感受到了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的實際應用。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讓部分學生將自己的作品演示給大家,使學生充分體會到自己學習價值的實現,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學習動力。
三、應注意的問題
1.演示體驗要精練
知識內容的演示著重知識點,操作過程的演示注重關鍵的技能操作點即可,給學生留有操作體驗時的發現空間和自我探究的余地。避免泛泛的演示,造成重點不突出和時間不夠用。
2.加強操作體驗過程的輔導
在操作體驗過程中,教師對學習困難的同學要特別關注,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避免某些同學因操作困難而失去繼續學習的信心。可以發揮接受比較快的同學的作用,協助老師輔導,既解決了老師的困難,又利用了學生與學生間容易交流的優勢。
3.適當加大操作體驗的比例
演示體驗與操作體驗的比例至少應為1:1,條件允許的還可以適當加大操作體驗的比例。也可以將演示體驗與操作體驗結合在一起,邊演示邊操作,但一定要注意時間安排上的緊湊性,避免完成不了計劃的教學內容。
(作者單位:吉林省通化市就業訓練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