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產品走向國際市場的通行證,創立品牌,一半要靠科技即質量,另一半要靠文化。當今企業實施的名牌戰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文化戰略。商標品牌的確立,既要考慮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又要兼顧消費群體的文化背景、語言環境、民情習俗、宗教禁忌、審美情趣等。中西文化的差異,使企業在引進商品和推銷出口品牌時,不僅要注重翻譯文字的美感,更要注重文化內涵,避免引起可能的誤解。
一、注重文化差異的經典譯名
當看到Benzs(奔馳)、BMW(寶馬)、Cocacola(可口可樂)、Jeanjean(晶晶)這些文字時,我們分別會聯想到風馳電掣的汽車、淋漓酣暢的飲料、回味無窮的名酒。這些品牌的漢譯名稱堪稱經典,美國的可口可樂飲料譽滿全球,在打入華人市場前,曾廣泛征集Cocacola漢語名稱,幾經篩選和斟酌,最終選中了中國人翻譯的“可口可樂”。該譯名不僅色、香、味俱全,而且音、形、意完美,深受國人的喜愛。可謂品牌翻譯的經典之作,自然使產品錦上添花,迅速占領廣大的消費市場。
二、不注重文化差異對產品銷售的負面影響
“Goldlion”金獅,金色的獅子,是高貴威猛的象征,是男人氣概的表述。當年曾憲梓先生將其作為自己領帶的品牌,打算在香港打開市場時,卻遭到了意想不到的失敗,產品質量一流、做工完美的領帶竟然無人購買。原因何在?原來在香港,講粵語的人占大多數,在粵語中“獅”與“輸”諧音,當地人尤其是生意人對“輸”字非常忌諱。曾先生曾選了兩條金獅領帶送給他的一個朋友,對方滿臉不高興地說“我才不要你的領帶,金獅金獅,什么都輸!”得知此原因后,曾先生與員工們絞盡腦汁,最后將Goldlion改為音譯與意譯結合的譯名“金利來”,Gold意譯為“金”,Lion音譯為“利來”,“金利來”寓意吉祥、盈利之意,譯名一改,產品暢銷。同是“Goldlion”,譯名不一樣,竟帶來截然不同的兩種效果。由此可見,商標品牌的翻譯大有講究。
由于缺乏對詞語在目的語中文化背景的了解,造成譯名失誤的比比皆是。
中國上海生產的鳳凰自行車,在國內家喻戶曉,在銷往海外時,直接以“Phoenix”命名,卻遭到了冷遇。殊不知,“Phoenix”一詞在英漢兩種文化中的內涵是截然相反的。鳳凰在漢語中是美好、高貴、溫柔的象征,如“望女成鳳”“龍鳳呈祥”;而在英語中的意思是罪惡、丑惡、邪惡。漢語中表吉祥的鳳凰在西方文化中竟成了丑惡的代名詞,以此命名的自行車,自然不會被西方人接受。
又如中國某廠生產的鬧鐘(alarm clock)商標是金雞,直譯成“Golden Cock”銷往國外,這種譯名在中國文化中有積極的意義,“雄雞”歷來令人產生積極的聯想,“雄雞報曉,聞雞起舞”等都有光明、奮發向上的正面含義。然而在英語中“公雞”(Cock)一詞卻會讓人們產生對男性生殖器官的庸俗聯想,以此命名的產品不僅損害了“金雞報曉”的積極含義,還會落得下流之嫌,誰還會去問津此產品呢?
由此可見,在對外銷產品譯名時,必須考慮民族習俗及其語言文化的特點,避免使用“五羊”Five rams (ram英語意思是猛撞、撞擊之物)、芳芳(Fang的英文之意是毒蛇、毒牙等)、帆船(Junk英文實為廢品、假冒貨)等有文化沖突的詞匯作為商標品牌的名稱。只有兼顧物質因素和文化因素,才能策劃出符合目標國國情與文化期望的商標名稱,才能使產品走出國門,占領國際市場。
(作者單位:廣西玉林農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