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院校教師隊伍存在的問題
1.規模發展迅速,生師比不合理
職業教育迅速發展,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在全國職業教育領域比較明顯,在西部和少數民族地區尤為突出。截止2007年,我國高職在校生為861萬,約占普通高校的50%,比2002年時約 400萬人,但是教師的數量還基本上維持在上世紀末的水平。 生師比并未達到教育部制定的18∶1至15∶1。這種情況在少數民族地區更為嚴重。招生規模急劇擴張與教師隊伍結構不盡合理、教師隊伍缺口嚴重,形成制約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良性發展的第一個瓶頸。
2.職教師資隊伍來源單一,數量缺乏
民族地區職業院校的教師大多是當地普通高校的本科生,還有部分留校生。他們對職業教育的理解與從事實踐培訓的機會往往不夠,導致有實踐能力的專業課教師大量缺乏。加之擴招設置了大量新專業,年輕教師大量涌現,使職業院校的專業教師年齡結構不合理,專業技術職務出現斷檔。
3.培訓基地缺乏
培訓教師以高校教師為主,培訓內容與課程仍以理論授課為主體,與市場需求無法接軌。少數民族地區企業實力不均,也是教師深入企業實踐的根本困難之一。
4.“雙師型”教師及隊伍建設中面臨的尷尬
國家從培養高級職業能力的實用型人才的要求出發,從適應市場經濟和與國際接軌的高度予以重視,在職教院校推行“雙師型”教師制度。由于專門培訓基地的缺乏,雙師技能培訓中培訓內容與實際效果評估體系尚不完善,資格培訓的力度與范圍不足。尤其少數民族地區,“雙師型”教師嚴重不足,使職業院校教育尚未走上以能力為本位的特色發展之路。
5.實踐技能與職稱評定中的矛盾
在職稱的評定方面,高等職業學院實踐型一線教師與高等教育教師的職稱評定界限不夠清晰。現行的職稱評審對高職院校的教師與普通高校教師沒有區別,這與高職教育的本質不相適應。在少數民族地區,普通高等教育與發達地區的高等教育存在著很大的差距,職稱評定卻沒有差別,這也是影響少數民族地區職教教師職稱水平提高的一個要素。加之少數民族地區教師的待遇與發達地區差別很大,造成高學歷、高水平教師的流失。
二、加強職業教育師資建設是少數民族地區職業發展的關鍵
1.因地制宜制定適合民族地區發展的職業教育計劃
因地制宜,以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方向為工作重點,加大這些地區職教教師培訓的力度,以縮小其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國家對西部地區的經濟建設與教育振興等方面給予極大的扶持力度,這些地方的職業教育因此受益。“十一五”期間,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相繼發展各自的優勢產業,進一步發揮區位、資源、人才、政策等多方面的優勢,紛紛提出“資源產業可持續發展、文化大區建設”的目標。
2.少數民族地區職教師資隊伍建設是個長期艱巨的任務
(1)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認清少數民族地區職教教師培訓的特殊性,承認地區差別,加快少數民族地區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步伐,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根據實際需要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職業技術師范學院或示范性職教師資培訓基地。
(2)適時、及時調整政策,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將職業教育由外延擴張為主轉向內涵發展為主,以適應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例如,培養青年教師,建立職教教師職業生涯管理制度,加大職稱評定的政策傾斜,提高職教教師的生活待遇,制定民族地區職教教師的培訓方式,設置符合民族地區特色的職稱評定辦法等。
3.積極開展對外合作,加強發達地區與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對口支援
通過向發達地區的職業院校學習,接受前沿的市場理念;通過在職業院校推進國外合作辦學等模式,派教師直接到國外進修學習,吸取國外職業教育的成果,積極引進國外優質職業教育資源等方式,參與民族地區職業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鼓勵國外組織和個人遵守我國法律和辦學資格要求,到少數民族地區合作開辦高水平的職業學校或職業培訓機構等等方式,都可以實現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
總之,從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全局看,加強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技能水平,是培養合格人才的根本保障;提高職教教師的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的保障。這是一項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繁榮的重要任務。
(作者單位: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