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求職難一直都是一個社會熱點問題,隨著2010年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新一輪的求職高峰又出現了。求職難一直困擾著大學畢業生,正因如此,我們應更加關注大學生這個群體。本文將剖析大學生求職難的原因,提出對策,幫助大學生走出求職難的困境。
一、調查方法及調查對象
1.調查方法
對于大學生求職問題的調查,本文采用調查問卷法。從問卷的設計上來看,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據當前較為流行和權威的求職調查問卷為基準進行編制的。第二部分包括MBTI測試的試題,以便于將被調者的主觀回答與MBTI測試結果進行對照。
2.調查對象的選取及其基本情況
調查選取的對象是北京市某高校大學三四年級的學生,共發放問卷86份,有效問卷83份。其中男性占47.0%,女性占51.8%,缺失占1.2%;大學三年級學生占92.8%,大學四年級學生占7.2%;在出生地規模的調查中,來自大城市學生占14.5%,來自中小城市的占47.0%,來自農村的占1.2%;專業屬于經濟類的占36.1%,屬于管理類的占18.1%,屬于法學類的占31.3%,屬于計算機類的占2.4%,屬于其他專業的占10.8%,缺失1.2%。
二、對被調查大學生的分析
1.大學生對薪酬的心理預期
在調查對試用期后工作的薪酬預期時,經過基本統計,被調大學生有1.2%認為薪酬在800到1500元;有2.4%認為薪酬在1500到2000元;有26.5%認為薪酬在2000~3000;有56.6%認為薪酬在3000~4000元;有13.3%認為薪酬在8000元左右。
據智聯招聘“2009年上半年職場人與大學生薪酬盤點”調查顯示:不同城市大學畢業生的起薪較08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上海的畢業生起薪的平均值為2691元,下降了9.73%;北京畢業生起薪為2655元,下降了7.56%;深圳畢業生起薪為2575元,下降了5.2%;大連、天津等二級城市畢業生起薪降幅較一級城市低。結果表明:超過半數的大學生對薪酬的心理預期偏高,這將成為求職中的一大阻礙。目前市場上的企業給薪的水平主要是由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的,受經濟水平的影響,大學生對薪酬的心理預期高于企業對大學畢業生的起薪水平,導致了更多的自愿性失業。
2.大學生對工作需求的心理預期
問卷中調查了大學生在求職時首先考慮的因素和進入企業中最想得到的是什么。根據各因素和選項的內涵及概念將求職時首先考慮的因素與進入企業最希望得到的要素進行匹配,經數據分析,兩選題的匹配比例最高為57.9%,最低為0。這說明目前的大學生對工作的心理預期并不準確,在求職時盲目尋找,而不是有的放矢。
3.大學生對性格的心理預期
本文基于MBTI職業性格測試及其理論,對大學生性格的心理預期進行分析。
經數據統計,大學生對自身心理預期為外向的有42人,同時這些學生經過MBTI測試后同樣呈現出E,即外向的有16人,即二者相符的學生占心理預期為外向的比例為38.1%;同樣,心理預期為內向的有41人,同時經過MBTI測試后呈現出I,即內向的有32人,二者相匹配的學生人數占心理預期為內向的學生人數的比例為78.0%。這說明當大學生預期自身為外向時,與MBTI呈現出的職業性格不匹配的幾率更大,相反預期自身為內向時,與MBTI呈現出的職業性格不匹配的幾率更小。
總的來說,大學生對自身性格的心理預期并不能充分的反映其真實的職業性格,因此在求職中,不相符的性格預期會給大學生帶來更多地阻礙。
4.大學生對職業傾向的心理預期
依據MBTI性格測試,將職業性格分為SJ、SP、NF、NT四類。
按照以上四種職業性格的分類,將上文已述的職業分類進行歸類。經數據篩選統計,被調者中有48人對職業傾向的心理預期與MBTI測試性格結果相符,預期與測試相符的學生人數占調查總人數的57.8%。因此得出結論,有將近半數的大學生的職業傾向心理預期與其自身的職業性格是不相符的,這將導致他們在求職中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三、結論及措施
1.正確看待工資
針對大學生對薪酬的心理預期偏高,應從改變大學生思想入手,對其進行必要的求職咨詢輔導,使其充分了解當前各城市的平均工資水平。同時對進入典型性行業或企業起初的工作內容進行介紹,使其了解薪酬水平與其工作后的勞動是相匹配的。同時可以聘請企業剛入職的員工進行經驗傳授,降低大學畢業生對薪酬過高的心理預期。
2.正確認識自我
各高校更應該重視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通過專業的心理測試、咨詢與輔導使大學生正確地、充分地了解自身潛在的興趣及性格特點,了解各類職業的特點,在求職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找出適合自己的職業,有的放矢地尋找工作,才能夠在求職中取勝。
(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