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的人才質量工程建設中,國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顯,教育實踐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引起了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高等院校的普遍重視,使國防教育走上了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然而,受教學時間、條件、場地、師資力量、思想認識等各種因素的制約,國防教育的發展還不平衡,許多高校的國防教育有一時的轟轟烈烈,沒有長遠的社會效益,教育成果得不到鞏固,距離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針對這種情況,筆者試圖從國防教育的本質、“國防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高校“國防文化”的傳播與滲透的途徑和渠道三個方面,來探討國防教育中加強“國防文化”的傳播與滲透的重要性,以期達到提高國防教育效果、鞏固教育成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
一、“國防文化”的傳播與滲透是國防教育的本質和精髓
“國防文化”是在國防建設與國防斗爭的實踐中所產生的國防物質產品、國防精神和國防思想的總和,它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文化要素,是國防的“軟實力”。“國防文化”的本質是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獻身使命的犧牲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全民國防觀念和國家利益、國家主權安全第一的價值觀。無論在何種社會形態下,任何國家的“國防文化”,不論其表現形態如何,不管是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理論文化、藝術文化還是制度文化,都是民族文化的縮影、民族意識的聚焦和民族精神的彰顯,都是為本國、本民族的安全需要而產生、存在、發展并為之服務的重要的文化內容。在人類歷史上,共同的文化信仰,歷來是強大國防的重要基石,“國防文化”是最柔韌而堅固的國防力,是“精神長城”。
在普通高等學校進行國防教育,目的就是要使學生掌握基本軍事理論與軍事技能,增強國防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強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觀念,加強組織紀律性,促進綜合素質的提高,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儲備合格后備兵員和培養預備役軍官打下堅實基礎。由此可見,國防教育的實質就是 “國防文化”的教育,是將國防的一種文化形態在學生中進行傳承。如果在國防教育過程中,只注重單純的理論灌輸或者說教,或者強制進行命令,會適得其反,達不到教育效果。只有加強“國防文化”的傳播與滲透,才是國防教育最佳選擇手段,才是國防教育的本質和精粹。一般情況下,青年學生對“國防文化”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在國防教育的過程中,不斷地宣傳“國防文化”,加強“國防文化”在校園的傳播與滲透,營造濃厚的“國防文化”氛圍,強化“國防文化”的熏陶,使“國防文化”與學生個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結合起來,用科學的國防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國防思想引導人、以高尚的國防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國防文藝作品鼓舞人,用嚴肅的紀律、嚴格的訓練鑄造人,用“國防文化”的力量激勵起學生的昂揚斗志,激發起學習的熱情,激發起愛國主義情緒和尚武精神,從而使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因此,只有將“國防文化”植入到學生身上,國防教育才能發揮積極的作用和效果,對學生的影響才會深刻,才能產生長遠的社會效益。
二、“國防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普通高等學校的國防教育,在《教育法》《兵役法》《國防教育法》等法律法規中都有明確的表述,以法律形式進行規定,其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幾十年的教育實踐證明,國防教育是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一種重要形式,是國家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手段,為高校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它的教育效果是其他教育形式無法替代的。
國防教育中進行“國防文化”的傳播與滲透,是普通高等學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特色內容,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對一個國家來說,它的文化在本質上代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信仰,始終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撐。“國防文化”的孕育和鼓舞,可以使人最大限度地運用和發揮國防的物質力量,能夠使一個國家、民族迸發出無窮的精神力量,形成堅不可摧的鋼鐵意志,甚至于在戰爭時代創造以弱勝強的戰爭奇跡。因此,在高校進行“國防文化”的傳播與滲透,直接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和信仰。作為未來國家中流砥柱的大學生,承載著重要的歷史使命,接受“國防文化”的潤育和鼓舞,使“國防文化”的強大力量,直接作用于每個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以文化人,以武鑄品”,將潛移默化地塑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支軍隊的精神世界,將使一個國家、民族、軍隊形成統一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繼而成為每個公民自覺為祖國、為民族事業獻身的實際行為,在強大文化信仰的凝聚力中,國家和民族緊緊團結在一起,匯聚成堅不可摧的精神長城。
古今中外民族發展的歷史,深刻地揭示了一條規律:國家存亡,民族興衰,人民的禍福安危,始終與“國防文化”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科學認識“國防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價值,在國防教育中大力加強“國防文化”的傳播與滲透,努力增強國防教育的效果,是普通高等學校國防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
當代青年學生,處在長期和平環境中,由于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個人的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出現多元化,思想更加務實,對自己的現實利益更加關注,個人價值至上,追求安逸舒適的生活,貪圖享樂,對國家前途命運比較淡漠,社會責任感不強,很難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境界。然而,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如果年青人,特別是作為國家優秀人才群體的大學生,淡化憂患意識,消解國防精神,愛國主義情感走向低落,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愛國主義這面旗幟一旦倒下去,就會導致國民精神的崩潰,國家一盤散沙,內憂外患就會接踵而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是歷史經驗的深刻啟示。所以,越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和平時期,越是中國在世界發揮重要影響力的強盛時期,越要避免國民的和平愿望陷入盲目性,憂患意識被不斷弱化。要大力加強國防教育,發展先進的“國防文化”,增強全民國防觀念,弘揚國防精神,把發展經濟和培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憂患意識緊密結合起來,有機地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各項具體實踐中去。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容懈怠的一項重要的文化建設工程。高等學校是文化的高地,具有極大的宣傳、引領和傳播功能。特別是剛邁入大學校門的學生,他們思想活躍,可塑性強,接受能力快,充滿對未來的渴望,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改造和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文化制勝”的時代,高校通過“國防文化”的傳播和滲透,對學生施加一種文化的影響力,使國防精神轉化為學生的內在素質,培養大批具有強烈國防意識、掌握基本軍事技能,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優秀大學生,是提高全民國防觀念和國防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
三、高校“國防文化”的傳播與滲透途徑和渠道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越來越先進,對國防教育的發展也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國防文化”的傳播和滲透途徑、渠道也越來越多,方式方法變得更加靈活。
1.在軍事訓練中進行傳播與滲透
軍事訓練是進行“國防文化”傳播與滲透的最直接方式,在軍事訓練中,軍訓教官的軍人氣質、軍人作風、軍人的生活方式與思想感情及訓練所采取的措施,是大學生受教育的直接材料。通過艱苦的軍事訓練,學生真正體驗到軍隊嚴格的組織紀律性以及軍隊優良的傳統和作風;使學生初步了解軍隊,理解軍人榮譽重于生命的情懷,褒揚軍人為祖國和人民利益勇于犧牲生命的英雄壯舉。軍事訓練把“國防文化”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并且讓學生直接參與到“國防文化”之中,這種親身“文化”體驗,對學生的人生影響是深刻的,也是深遠的,它有利于“國防文化”在學生中傳播,在社會上傳承,由此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
2.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廣泛的滲透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傳播“國防文化”的又一重要途徑。在教學中宣傳國防精神,講解軍事思想、軍事謀略,宣傳英雄模范人物,解析國家的安全環境和面臨的威脅及挑戰,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激情,鼓舞士氣,同時能使受教育者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因此,課堂教學是“國防文化”傳播滲透的重要途徑。
3.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進行“國防文化”的傳播和滲透
高校的國防教育,切忌從書本到書本,更要防止讓學生死記硬背,要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兩種方式,穿插進行。請進來,就是邀請部隊人員進行教育和訓練,現身說法,這樣教育效果往往都非常明顯;走出去,就是讓學生深入部隊,進行當兵鍛煉,或者參觀軍事設施、軍事古跡,觀看軍事展覽、軍事表演等,這些都能增強教育的直觀性,學生能夠親身感受“國防文化”的魅力。
4.營造“國防文化”氛圍
在校園內張貼國防教育標語,進行國防圖片展覽,進行軍事題材電影展播、軍事文藝作品欣賞與評論、軍營歌曲演唱會等活動。在學生軍訓期間,軍訓教員的日常生活、學生的日常管理都軍事化,更能夠營造出良好的“國防文化”氛圍。通過這些方式,學生不但能夠對“國防文化”感同身受,而且還能親自參與到“國防文化”的傳播、滲透與建設中來,“國防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力就會更加恒久,國防教育的效果也就更加突出。例如,在國慶60周年,高校組織學生觀看盛大的閱兵議式,這就是一次“國防文化”的盛宴,震撼了學生的心靈,給高校學子帶來了極大地激勵。學生在觀看過程中,表現出極大的激動和興奮,所以在2009年冬季的征兵工作中,廣大青年學子積極踴躍報名,希望到軍隊去建功立業,報效祖國,實現人生理想,這就是軍事文化直接影響的結果。
因此,高校在國防教育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不斷向學生注入“國防文化”元素,注重文化育人,只有這樣,才能完成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實現大綱規定的教學目標,最終達到高校的國防教育目的。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