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要求:“探索高等學校與行業、企業密切共建的模式,形成協調合作的有效機制,提高服務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能力。”近年來,浙江商職院圍繞服務浙江省經濟轉型升級,加快發展服務業這一主線,以浙商職教集團為平臺,構建“教學合作、管理參與、文化融入、就業訂單”為主要內涵的“融入式”校企深度合作的專業建設模式,經過多年實踐與完善,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以服務業轉型升級需求為導向規劃專業布局
“十一五”期間,浙江省按照“提升擴展三產”的要求,服務業已成為該省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的先導產業和保持經濟較快增長的“穩定器”。服務業結構逐步優化,商貿流通業較快增長,信息服務業發展加速。服務業加快發展必將產生對服務業人才的廣泛需求。多年來,學校遵照“服務業經濟增長點在哪里,我們把專業辦到哪里”的專業設置思路,堅持“改造傳統優勢專業,強化商科特色專業,創建特色優勢專業”的內涵發展模式,著重圍繞現代商貿業、信息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等主導產業,整體拓寬學校專業布局,使學校的專業數由“十五”末的24個增加到目前的34個。一是圍繞浙江省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新型業態,打造電子商務大省的需要,與全球最大的B2B交易平臺阿里巴巴公司、第一家國內上市的電子商務公司網盛科技合作開辦電子商務專業,近三年,共選派201名大二學生進駐阿里巴巴公司總部開展為期一年的頂崗實習,并挑選了91名通過認證的學生為該公司開展網絡貿易,編寫了第一本阿里巴巴電子商務論證教材。校企合作與頂崗實習,推動了專業教學改革和發展,增強了學生的就業能力。二是圍繞浙江省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的新型業態,打造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與杭州聯華華商集團等省內外10多家連鎖企業合作開辦連鎖經營管理專業,組建了20個“訂單式”培養班,職業資格證書通過率98%,就業率98.08%。跟蹤調查表明,用人單位普遍反映“素質高、能力強、上手快”。三是圍繞浙江省塊狀經濟中的中小企業商務服務業人才需求,以培養較強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會計專業人才為目標,改造傳統優勢專業。創辦于1952年的會計專業,依托浙商職教集團和合作企業,構建“崗位課程+認證課程+訂單課程+創業課程”的“一核心三支撐”課程體系,提高就業競爭力,實現“零距離”上崗,近三年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98%以上,專業對口率達80%以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率達85%以上。五年來,會計專業學生在全國、全省大學生沙盤模擬經營大賽和財會信息化大賽中成績優異,均居全省高職高專組前列。
二、以服務業結構調整為依托優化專業結構
當前,浙江省服務業貫徹“調結構、促發展”的總體思路,重點發展現代商貿業、信息服務業、商務服務業、旅游業等10大服務行業,形成“高增值、強帶動、寬輻射、廣就業”的服務經濟體系,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社會轉型的新支撐。作為培養現代服務業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商科院校,更應該主動適應服務業產業結構升級需要,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專業結構。
1.專業定位與服務業人才需求相吻合
為加快推進服務業的發展,省政府印發的《浙江省服務業發展規劃》指出:“引導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加強與服務業發展相適應的學科專業建設,加快培養服務業緊缺人才。”學校在多年的專業建設中,一直秉承“與時俱進”的理念,立足為浙江省服務業發展培養生產、經營、管理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專業培養目標,按照“分類指導、突出能力、辦出特色”的原則,加強各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與培養目標的研究和實踐,通過各專業指導委員會企業專家的指導與咨詢,明確各專業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面向企業一線的生產、經營、管理人員的培養定位,使行業企業直接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構成“崗位—能力—課程”相結合的培養體系,以能更好地適應企業對服務業人才的需求。如國際貿易實務專業以培養外貿企業單證員、業務員或國際貨運代理人員、報關員為崗位職業定位,構建起“雙育工程”這一外貿人才培養新模式,校企共同創辦“出口促進工作室”,初步建成“浙商貿易網”和B2B商務平臺,幫助企業搭建通向國際市場的橋梁,擴大企業的出口規模,提升企業管理水平,使“學生在實踐中成才,企業在合作中發展”。
2.專業結構與服務業結構相對接
高等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有著天然的關聯性,高職院校要主動圍繞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升級,及時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學校以服務業重點產業發展為依托,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采取“停、并、拓、擴”等原則,改造老專業,增設新專業,拓寬專業方向,使專業建設逐漸由外延擴展轉向內涵拓展,提高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適應性。一是針對現代商貿業發展特許經營、連鎖經營、總代理、電子商務等新型營銷方式,設置連鎖經營、電子商務、市場營銷、工商企業管理等專業;二是圍繞優先發展數據庫產業,加快發展網絡出版、動漫游戲、數字影視等信息服務業,開設計算機網絡技術、數字媒體技術、動漫設計與制作、游戲軟件等專業;三是適應規范提升會計、審計、稅務、資產評估、檢測等商務服務業,設置會計、會計與稅務、投資與理財等相關專業。強化專業結構優化對服務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3.專業建設與服務業發展相適應
為適應我省現代服務業發展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學校堅持專業建設的特色化、集群化,確立了“按專業群調整專業結構,提高專業輻射力”的思路,以省級重點或示范建設專業會計、連鎖經營管理、電子商務、空調工程技術、酒店管理、環境藝術設計為六大龍頭專業,形成以經濟貿易、財會金融、旅游烹飪、信息技術、應用工程和藝術設計為核心的六大專業群,輻射到34個專業及專業方向。其優勢和特色:一是專業群內共享公共技術平臺(包括課程、師資、實訓設施等);二是專業群內設置的專業方向,依據特定就業崗位變化和市場需求而靈活設置,增強了專業方向的崗位針對性,緊貼了企業對人才的即時需求
三、以“融入式”校企合作辦學為平臺培育專業特色
專業建設是高職院校聯系社會、服務社會的契合點,也是高職教育辦出特色的關鍵。學校經過百年的辦學歷史和沉淀,發揮以商科為主干的特色專業優勢,在省內首批率先搭建了“浙江商業職業教育集團” 校企合作平臺,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機制,走出了一條符合學校實際,切合行業發展需求,符合內涵建設需要的特色專業強校之路。
1.校企聯姻,共建合作學院
在職教集團框架下,學校實施“一個重點專業背靠企業群,牽手一家知名企業,建立一所合作學院”的校企聯姻工程,先后與雷迪森酒店管理集團、上海韻達集團、秋谷盛昌投資控股集團、華為網絡通訊技術公司等知名企業共建了“雷迪森酒店管理學院”、“韻達學院”、中冠裝飾學院、“華為網絡學院等6個二級學院、開設了“阿里巴巴電子商務”等20多個訂單班,形成了學校與企業高度認可的“七共合作”模式:即共定培養方案、共構課程體系、共選訂單學生、共建教學團隊、共管教學過程、共享教學資源、共監教學質量等合作內容。
2.校企聯手,共育特色專業
在“融入式”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學校圍繞浙江省現代服務業,特別是面向中小服務業企業,重點建設6個具有鮮明特色和優勢的品牌專業。一是會計專業與浙江用友、浙江東方、浙江傳化等建立起的戰略合作關系,構建以“漸進式全程實訓”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養模式,打造成為中小企業高素質技能型財會專業人才培養基地。二是連鎖經營管理專業依托浙江省連鎖經營協會,與國美電器、物美集團等知名企業合作,以培養連鎖門店店長級管理人員為目標,構建企業全程參與的“工學結合、崗位輪換、能力遞升”的人才培養模式,建成為省內高職院校同類專業中起示范帶頭作用的品牌專業。三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依托浙江省和杭州市知名裝飾企業,確立“創意與技能并重——培養高素質技能型藝術人才,構建以“工作室制”的人才培養模式,建設成為省內環境藝術設計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基地。四是酒店管理專業以雷迪森酒店管理學院為依托,構建訂單式的“逐階培養、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訂需求、訂課程、訂師資、訂實習、訂就業,為高星級飯店培養服務與管理第一線的高技能人才。五是空調工程專業實施“專業+基地”的培育路徑,依托校辦企業——浙江商業機械廠的中央財政支持的實訓基地,將課堂設到車間,學生直接參與現場操作,實行“課堂與車間合一,學生與工人合一,教學與生產合一”。六是電子商務專業與阿里巴巴、網盛科技等電子商務平臺深度合作,開展以“頂崗實習”為主線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與完善全真工作環境的專業實訓基地與電子商務創新創業基地,形成以電子商務專業為龍頭的信息技術類特色專業群。
3.校企聯動,共搭合作平臺
專業特色的培育離不開校企合作機制的保障。我們在浙商職教集團框架下,成立了由學校任理事長、行業企業共同參與的“校企合作教育理事會”。學校通過理事會、例會制度,統籌規劃、決策校企合作的重大問題;通過校企合作懇談會、校企合作工作例會、校企高層互訪、編印《職教集團簡報》、校企網站友情鏈接等形式,構建校企合作交流平臺。同時,學校成立了校企合作職能部門——產學研辦公室,配備專職人員,落實工作職責,負責校企合作內通外聯等事務的具體實施。為構建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我們把握校企合作雙方的共贏點,建立健全雙贏的利益保障機制和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運行與管理機制,加強校企合作制度建設,從制度層面保障了校企合作的長效運行,也使校企合作的思想和理念轉化為行為規范和具體操作。
(作者單位: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