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技工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近年來,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技能型人才結構性短缺的問題進一步凸顯,這對技工院校的辦學方向和辦學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筆者認為,技工院校在專業建設上必須主動適應行業發展的要求,明確辦學方向,不斷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較強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技能型人才。筆者從技工院校專業建設為什么要適應行業發展和如何適應行業發展兩方面進行分析研究。
一、行業發展是專業建設與改革的外在動力
技工院校在專業設置上應適應生產力前進的方向,緊緊貼近社會和職業崗位的需要,體現適應性和前瞻性。
1.行業發展的豐富性決定了技工教育專業設置的多樣性
專業設置與行業發展及需求密不可分。新興行業的出現,必然要求具備某種嶄新的特定技能的勞動者。在現代社會中,這些勞動者的培養是通過現代教育體系完成的,新專業設置的基本動力來源之一正是新興行業的需求。新專業的開辦是在現有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新興行業的崗位需求,結合知識發展的現狀,將理論和實踐技能重新組合形成了新的專業方案。
2.行業發展的成熟度拓展了技工教育專業建設的空間
技工院校專業建設必須“與時俱進”,而所謂的“時”既是指時代和社會發展,更是指行業發展的最新狀況。一個行業從誕生到成熟,代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成熟度體現在多個方面。例如,更先進的生產工藝,更優化的管理模式,更高速的生產效率,更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更強大的就業容納能力。其中,與技工教育關系最為緊密的就是更高素質的從業者。具有扎實知識基礎、熟練操作技能、良好合作精神等素養的行業從業者,標志著該行業的成熟水平,也是推動其持續健康發展的基本保證。
3.行業發展的方向引導著技工教育專業改革的趨勢
專業建設是一個不斷的革新探索的過程。這種革新與探索不斷被行業的發展重新定位。一是,行業發展將更新專業的教學內容,淘汰落后的工藝、機械設備、操作技法等,更先進并得到了大面積推廣的新工藝、設備和技法等被吸收進新的教學體系中。二是,隨著社會分工程度的不斷細化,行業各個崗位也越來越專業化、精細化,這就可能打破原來形成的專業劃分格局,形成一批新興專業或交叉專業,使新舊知識在這些專業中以另一種方式組合在一起。技工院校專業建設必須不斷滿足行業發展的這種趨勢,調整專業布局,剔除、新設或拆并有關專業。三是,行業發展將帶動技工教育思想的更新,進而指導促進專業建設的發展。
4.行業發展是教學方法和培養模式轉變的動因
教學方法和培養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活動效果的優劣,決定了教育的成敗。一般來說,教學方法和培養模式應當尊重受教育者普遍的認知規律,保護并促進其身心健康,同時還應當遵循特定行業的內在規范。對于技工教育而言,后者尤其重要。行業規范不僅可以轉化為教育內容,還可作用于對教學內容和受教育者實施組織功能的教學方法和培養模式上。
5.行業發展對師資隊伍建設提出新的要求
當行業發展進入升級轉型期時,原有的各種生產因素被打破,新的規范不斷出現時,要求從業者在原有的經驗基礎上,迅速切換到新的工作模式中,迅速適應更新后的一系列生成環境。這時對技工院校師資隊伍提出嚴峻的挑戰,從組織上看,教師和行業的聯系比較松散,教師對行業發展趨勢缺乏敏銳和確切的把握,難以在教學中體現前瞻性。因此,技工院校的教師必須時刻關注行業動態。
二、技工院校適應行業發展的建設目標和措施
1.建立適應行業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
形成符合區域經濟發展或行業發展需要,體現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注重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的,具有創新性、科學性、可操作性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方案。
(1)專業設置與開發以就業為導向。專業設置要主動適應社會需求,以服務地方經濟為目標,必須與地方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相結合,要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
(2)專業面向與目標定位以職業為對象。專業與職業的密切相關性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特色。專業知識與技能要能夠應用于職業崗位,有助于畢業生職業生涯發展,這是職業教育作為民生教育的特殊本質。
(3)培養方案要突出以技能為核心。依據職業崗位要求,精心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在制訂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要把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融入到教學方案中。
2.建立適應行業發展的課程體系
開發貼近崗位技能要求并能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優質專業核心課程、精品課程和優秀教材。在優質課程建設的基礎上構建精品課程體系,是提升特色專業建設水平的有效途徑。要始終以“精品意識”打“特色專業牌”,形成國家級、省級、校級精品課程體系,創建一流的專業教育課程體系。
3.建立適應行業發展的師資隊伍
培養一批專業領域的帶頭人,培養一批能自主開發課程、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業務能力強的骨干教師,建成一支專業結構優化、具有良好的科研或專業技術背景、教學科研水平高、充滿活力的專業教學團隊。高素質專業教學團隊建設應以專業帶頭人培養為重點,以中青年專業骨干教師培養為支撐,以結構優化為主線,著力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的改革意識、實踐能力與專業研究能力,提高教師的質量意識、服務意識和創新精神,把培養人才貫穿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
4.建立適應行業發展的校企合作機制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專業建設的突破點。形成校企合作的辦學機制,建成一批“共建、共管、共享”型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和校外頂崗實習基地,建成一批融教學、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和技術研發于一體的實習實訓基地。創建學校與企業相結合、教育規律與市場規律相結合、課堂教學與現場教學相結合、校內實訓與頂崗實習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推進教學與生產的零距離接軌、專業核心能力與職業崗位的零距離接軌、畢業與就業的零距離接軌。
5.建立適應行業發展需求的動態優化機制
形成專業適應市場需求的動態優化機制。以社會需求和學生就業為導向,在不斷凸顯專業優勢的同時,重點分析社會和行業對人才需求的動向,調整專業結構,拓展專業面,使專業特色更為鮮明,保持畢業生的高就業率。
(1)成立專家咨詢委員會。成立由企業工程技術管理專家、相應崗位的技術專家及專業教師組成的專家咨詢委員會,定期召開咨詢會議,及時了解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
(2)形成企業走訪和畢業生回訪制度。通過走訪和對畢業生進行回訪和跟蹤調查的工作機制,及時掌握市場對專業技術人才需求的變化和技術發展狀況,作為專業培養目標調整的主要依據。
6.建立適應行業發展的人才評價機制
(1)明確評價的意義。通過評價,有利于了解畢業生符合社會需求的狀況以及學生展示個人價值發展的狀況;有利于從狀況的分析中了解學校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并予以糾正。
(2)完善評價機制。改變以往單純依靠學期考試和教師一人打分評價的方式。注重過程評價,引進和完善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評價方式,與教師評價有機結合。同時,引進社會評價機制,凸顯社會評價的重要性,讓社會的專家、行家參與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評定,促進和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使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得到全面培養。
(作者單位:浙江交通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