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面對成衣市場的個性化、時尚化、高級化的發展趨勢,服裝行業對服裝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名服裝教師,在多年的教學中,筆者深深體會到,在靠粉筆、直尺、剪刀,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下,我們所教的學生已越來越難以應對服裝結構變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究其原因在于學生對結構制圖的繪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知道結構圖上的公式、數字的來龍去脈,不能將所學的知識活學會用。如何使我們的服裝教材適應日新月異的服裝款式變化,跟上時代的節拍,經得住時代的考驗,使學生通過學習能終身受用,是我們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大問題。
目前,筆者所在學校服裝專業實施了新的課程改革。新課程實施以來,服裝課堂中出現了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在諸多方面有了新的創新和突破,閃現出許多新亮點。以下通過對斜裙項目教學的展示和分析來表明教學觀念對于新課程改革的價值和意義。
一、抓住契機,創新教學內容,體現課堂教學個性化
斜裙又稱波浪裙、圓裙或喇叭裙。斜裙波浪形成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服裝材料的懸垂性,使有內外徑差的裁片的外徑一端邊緣在懸垂狀態下聚攏,形成立體的峰谷形態,裁片的內外徑差越大,峰谷形態越強烈。如圖1所示,斜裙從平面展開形狀可知,扇形的內環為斜裙的W(即腰圍),外形為裙擺大,內外半經差即為裙長L。
在以前的教學中,我們的教師過分強調接受性學習,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死記硬背,機械訓練。但是隨著我們中職學生的文化基礎的降低,學生對于這些枯燥的公式和運算過程,感到恐懼和厭煩,從而也抑制了學生創新精神和道德行為的養成。新的理念要求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課堂教學,這就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抓住契機,根據已學知識,適時調整,創新教學內容。如教師拿出直裙紙樣問:我們能不能通過它來演變斜裙呢?啟發學生,讓學生動手做做,從中一起體驗、探討,研究。最后大家得出結論(見下頁圖2):通過直裙的可以演變成斜裙的過程,讓學生不用死記公式就能制圖。學生會從中感到樂趣,自動探索一些其他裙型的變化。
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逐漸明白各種裙型都可以有直裙演變的過程,同時大大提高學生款式結構設計的應變能力。
二、突出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調動思維的積極性
新課程改革中提出:服裝課程教學應致力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學習方式,指出“有效的教學不應只限于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而應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自主學習、探究活動、體驗服裝款式的“再創造”過程,發現他們的創新意識,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斜裙因其兩條側縫與人體呈一定夾角為放射狀,在裁制裙片排料時,同一裙片上會同時存在橫紗、直紗或斜紗向,面料不同其紗向在重力作用下,產生的變形量不同。因此,我們在裁制斜裙時應注意修正,修正量視面料的變形能力而變,視面料紗向而變。在斜裙裁剪中,這些問題學生往往難以理解和掌控。在此,我們要求學生通過立體裁剪的方法,充分發揮立體裁剪的直觀性,讓學生在人體或人體模型上觀察效果,體會波浪大小不同,引起腰口線的變化原理,并作好各波浪的均勻狀態,調整尺寸,并作好標記。如在斜裙裁剪排料過程會遇到直絲、橫絲和斜絲的問題,由于斜絲部位伸縮性強,布料本身和制作過程中均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斜拉伸,造成裙下擺參差不齊,影響外觀質量和穿著效果。因此,根據人體模型上的著裝狀態需進行修正,然后將立體檢驗的樣板再展開平面,按新的標記進一步修改裁片,最后確定更準確的樣板。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大家共同觀察不同的效果,相互合作和交流,領會和掌握不同紗向對下擺、對波浪形成產生不同的外觀效果,可以使我們的斜裙設計更加豐富多彩,充分發揮自己的設計能力。因此,在斜裙的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這兩種裁剪方法,用立裁的手段解決平面結構中的難點問題,把兩種方法有機結合,突出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調動思維的積極性,是新世紀服裝專業人才必備的素質,也是符合中職服裝專業新課程改革教學的要求。
三、學科整合,激發興趣,加強課堂教學的綜合性
教學實踐充分證明:學生對某學科學習的積極性的高低,學習效果的優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該學科的興趣的濃厚與否。中職學校的學生文化知識基礎較差,學習缺乏空間想象力,普遍感到困難。盡管加強了直觀教學,但對服裝的空間形體、各部件之間的組合關系、形成原理難以形成完整的認識。學“結構制圖”時,死記硬背、似懂非懂。學“設計”時,缺乏思路、摸不著頭腦、枯燥乏味。學生普遍感到“專業技術理論”難學易忘,厭學心理普遍,靠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進入服裝工藝的實踐教學階段,雖較感興趣,但專業技術理論知識已遺忘甚多,往往限于模仿性的操作訓練,而無法觸類旁通,形成系統技能。
如今,實施新課改,采用了項目的一體化教學后,大幅度提高了教學效率,教師從裙子的設計引入課題,明確了“裙子設計”的原理后,經多媒體示圖和實物的演示,使學生建立一個感性認識,再進一步運用結構設計原理,引出各裙片的名稱及作用,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此時,教師將演示實物逐步解體,將主要部件重復介紹,從款式特點、測量要領和結構設計等,一氣呵成,再由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操作組合、檢驗和調整,使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加深認識,不明之處,及時提問解決,使學生對各裙子的認識達到深入透徹的程度,記憶也就較為牢固了,相對所需課時也縮短,可將課時歸還給學生的操作練習,加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這樣各學科之間的整合,能讓學生看著自己的設計作品得以完整地實現,讓學生心中充滿了成就感,從中體會到了小小的成功,大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加強課堂教學的綜合性。
當然,在項目一體化教學實踐中,對教師的教學水平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從理論到實操,均須具備足夠的能力,這是實行一體化教學的成敗關鍵。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專業系統的理論知識外,還必須具備高級技工的操作水平,這樣才能在授課過程中進行規范、準確的操作演示,才能把理論和實踐兩者融為一體,有效地促進教改的步伐。
由此可見,在新課改的服裝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思想,更新教學觀念,優化教學過程,探索教學模式,創設多層次多角度、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教師的主導作用應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以啟發學生的求知欲和積極性為出發點,把傳授知識與培養智能結合起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開發學生智能,使教法與學法達到最佳結合。學生有了優化的智能結構,掌握了終身管用的“學習術”,就能很好地適應復雜多變的新情況,獨立地去學習新知識,勇敢地面對未來,接受挑戰。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縣職業教育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