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多媒體憑借其直觀性、形象性等優勢運用于各科的教學中。尤其在語文教學中,多媒體強大的視聽效果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創設了動人的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該如何利用這一課程資源來為語文教學服務呢?本文結合《我與地壇》這個教學案例來探討。
一、多媒體資源運用于語文教學時應遵循的原則
1.適量性原則
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上要講究“度”,一是要敢于運用,善于運用;二是堅持“可用可不用就不用”的原則,要相信“不用多媒體也可以上好課”。同時,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也要控制課堂上使用多媒體的比例,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多媒體在一節課中的使用比率應不超過20%。
2.簡約、實用原則
課件始終是輔助教學的手段,不能把課件制作的過分花哨。在制作《我與地壇》這個課件時主要從以下三點去做:
(1)惜“畫”如金。不能過分用畫面代替文字的品味和領悟。《我與地壇》這一課件只精選了五幅圖畫,即一幅地壇圖,兩幅史鐵生開朗大笑圖,一幅地壇遠景圖,一幅年老母親依著門框翹首遠望圖。
(2)“沉默”是金。多媒體課件常常“圖文聲”并茂,許多課件不僅使用了大量的背景音樂,還將教師的朗讀乃至重點部分的講解錄入其中,這既造成了學生聽覺的疲勞,也不利于師生情感的交流。因而,筆者去除課件中不必要的音效,用精選的五幅畫面,加上恰當的文字與自己在課堂中現場動情的解說來代替,以此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達到師生情感的碰撞。
(3)點“石”成金。語文教學是師生及文本對話的過程,多媒體課件的作用,盡在“輔助”二字中。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應重點講解學生經驗的盲區、知識的盲點、思維的堵塞處、情感的模糊處。在課件的制作上,要堅持為學生的“學”服務,起到啟發、誘導、點撥、開竅的功效,追求點“石”成金的境界。
3.切入適時性原則
(1)當學生的思維進入“知難欲退”時,要適時切入多媒體技術。在閱讀探究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因為碰到難題而退宿,這時教師就應根據閱讀內容的需要切入多媒體技術,給學生一個點撥。如筆者在問學生“為什么史鐵生要成天成夜地往地壇里跑”時,很多學生一下子也回答不上來。筆者的做法是先放一幅荒蕪冷落的地壇圖片給學生看,讓學生思考這幅圖與作者到底有什么關系?學生經過認真思考就會聯想到原來荒蕪冷落的地壇與作者是同病相憐的,因為他們都是被人遺棄的。
(2)當學生的眼力限于“一葉障目”的困惑時,適時切入多媒體技術。閱讀課上,學生對課文中某些問題的理解常常不夠透切,原因是一些“障礙物”擋住了他們的視線。如很多學生認為史鐵生失去雙腿后是一個消極的人,因為在第一部分中看不到作者那種積極的人生態度。這時應適時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掃除視線障礙,使學生對課文理解更透切。筆者的做法是放兩幅作者開朗大笑的近照給學生看,形成強烈的反差,讓學生繼續通過對課文的閱讀去探究作者為什么還能夠如此開朗?
(3)當學生的語境陷入“無話可說”的無奈狀態時,適時引入多媒體技術。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由于對文本中所描述的情景或歷史背景認識不清,語言思維處于一片模糊的狀態而陷入無話可說的尷尬時,教師應引入多媒體技術,把文本中所描述的情景展示出來,通過視覺解除學生語言思維中的難題。如文中第二部分寫“我”去地壇,母親準備;“我”去地壇,母親目送;“我”在地壇,母親心憂,“我”在地壇,母親來找。由于學生對生活的體驗不夠深刻, 因而對文中所描述的母親形象認識不清。此時,可通過多媒體課件放一幅地壇的遠景圖和一幅年老母親依在門框邊翹首遠望圖來幫助學生理解。
(4)當學生的手腳處于“無形繩索”捆綁時,適時切入多媒體技術。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分析不宜太細、太多,而應適可而止,適時切入多媒體技術。筆者在講到第二部分時,適時插入播放電視劇《母親》中的一些感人片段給學生看,營造一種濃厚的感情氛圍,讓學生找出文中最令人感動的描寫母愛細節的句子或段落。然后,再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對母愛的真切體驗。
4.創造性原則
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運用多媒體資源教學,要引導學生走入素質和能力培養的大天地,選用教學媒體,必須最大限度地以現代教學手段開啟學生的創造力。語文教師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不能機械地照搬別人的方法,而要努力創新教學,爭取最佳的教學效果。
二、多媒體資源運用于語文教學時應注意的問題
1.要根據教學內容、目標,選擇適當的多媒體資源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媒體傳遞教學信息。各種電教媒體都有局限性,但可由其它媒體來彌補。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把教學目標分成若干個具體的目標,恰當選擇媒體。如上《我與地壇》這課時,筆者的課件設計主要圍繞“怎樣的我”“怎樣的地壇”“怎樣的母親”這三個問題來對課文進行解讀,并設計相關思考題來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2.利用多媒體資源,必須立足語文學科的本質特性
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學的任務不僅要學習存在于文字敘述中的內容,而且要學習它的形式——文字本身。因此,語文多媒體教學應突出的特點首先是它的工具性。但筆者發現,有的教師傾向于簡單地播放一些錄音、錄像來代替課文的分析和知識的傳授。為避免這一現象,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點去做:第一,使用多媒體資源,服從并服務于語文能力的培養目標;第二,做到因文悟道,以文字教材為基礎,實現文字與畫面的有機結合;第三,做到“從文著眼,按文作圖,圖文結合,從圖到文”=。因此,筆者上《我與地壇》這課時的做法是在放相關圖片的同時,有意識地讓學生去品味抒情的語言特色,從中去感受母愛、體驗母愛。
3.開發與利用多媒體資源,要充分讓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得到發展
多媒體教學強調的是視覺對圖像的直觀感受、聽覺對音響的直接震撼,它往往提供具象性的畫面。但語文學科是語言學科,同時也是思維學科,語言的描述并不都是固定而清晰的,大多數的文學語言是隱喻、含蓄的,所構成的意象也多數是朦朧的。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只用多媒體來呈現文學作品中的情景,表面十分顯眼逼真,就會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萊辛說的好,凡是在藝術作品里發現美的東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過眼睛去發現的。要避免這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多媒體畫面設計必須虛實結合,留給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的空間;其次,要科學合理地開展對學生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訓練,加強他們對畫面意境的理性分析與評價,引導學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4.教師要熟練掌握多媒體演示的各種技能技巧
語文教師不僅要掌握常規的教學方法,而且要會操作使用各種電教設備,熟悉電教媒體的功能及教學方法,能與傳統的教學媒體、教學方法有機結合,在教學中綜合運用。因而語文教師要牢記多媒體教學手段進入語文課堂教學以后,對教師的基本素質及各種教學基本功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作者單位:廣西桂林電子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