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基礎是機械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內容涉及到“機械傳動”、“機械零件”、“液氣壓傳動”等多方面內容。以往本課程的課堂教學難免枯燥乏味,學生的學習也缺乏興趣,無法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如何提高機械基礎課堂教學質量,是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
由于專業理論課不同于技能實訓課,沒有技能訓練,無法以技能訓練為核心,因此它的一體化教學,有它自身的教學特點,下面筆者結合實踐探索就此進行分析論述。
一、突出實踐認識的主導地位
在職業技術教育中,多年來都明確文化課為專業基礎課服務、專業基礎課為專業課服務、專業課為技能訓練服務的道理,可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采用的是“分科教學、單科獨進、理實分家”的模式,不可避免地造成學科和學科之間、理論和實習教學之間的脫節,難以保證專業基礎課教學的教學效果。而在一體化教學中,學習目標是圍繞實踐認識的需求,打破原有學科的界限來確定理論教學的內容和要求,設置教學環節和進度,專業基礎課理論教學服務于生產實踐,掌握理論知識就是為了實際應用。
例如,自行車是一種機構,摩托車、電瓶車都是一種機器。摩托車、電瓶車能實現能量轉換,摩托車能將化學能轉變成機械能,電瓶車能將電能轉變成機械能。古代的作坊式煅打,風箱拉起,鐵錘上下,一串叮當聲響,一陣汗雨飄下的場景已成為歷史的畫面,取而代之的是高頻感應加熱,機器設備上的鍛造生產和大型軋鋼生產線,機械產品由過去簡單的農具到現在形狀各異的精密零件等。通過視頻、教具、生動的生產實例和參觀實習等活動,突出機械基礎課程實踐認識的主導地位。
二、理論教學與動手訓練相結合
社會學者為技能型人才做出的定義是:在新興產業和創意產業中,既能動腦、又能動手的復合型人才。它是繼“白領”、“藍領”后最受當今社會和企業歡迎的緊缺型人才。培養“灰領”人才,離不開職業技術教育,而采用一體化教學模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培養途徑。因為在一體化教學中,理論和實踐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理論教學與動手訓練同步進行,強調理論指導實踐,通過實踐驗證理論知識,手腦并用,注重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
例如平面連桿機構中最常用的是四桿機構中的鉸鏈四桿機構,在機械基礎課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又是其他四桿機構的基礎,如何以最佳的方式來介紹鉸鏈四桿機構的類型?筆者利用一個鉸鏈四桿機構教具,講課時,生動形象地演示出了取不同的構件作機架便可得到三種基本類型:曲柄搖桿機構、雙曲柄機構、雙搖桿機構。并能動態地表現出是否滿足長度和條件。其中的基礎是曲柄搖桿機構。這樣就為如何判別鉸鏈四桿機構的基本類型作了很好的動態補充,使學生在直觀印象中掌握了重點。然后通過動手裝拆縫紉機踏板機構或自行車,使學生進一步明確鉸鏈四桿機構的類型:自行車車身為機架,腳踏板為曲柄,小腿相當于連桿,大腿相當于搖桿,是以曲柄為主動件的曲柄搖桿機構,而縫紉機踏板(搖桿)為主動件。再輔以多媒體等手段,形象直觀、生動地顯示了汽車前的雨刮、搖頭扇中的機構。吸引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效果。教學中既可以先講授理論內容,用以指導實踐動手;也可以從實踐動手開始,先接受感性認識,再從理論上加以分析、歸納、總結,提高學生的認知程度。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學習知識不是一個被動吸收、機械記憶、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一個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應該是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解決新問題,消化新知識,并構建學生自己的認知結構的過程。
三、注重教材的實踐性和適用性
機械基礎的一體化教學,教材是教學關鍵、教學基礎。在教材教學內容的編排上主要由基礎模塊、綜合實踐模塊和選學模塊三部分組成。基礎模塊是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基礎性內容和應該達到的基本要求,教學時數占總學時的百分之七十。綜合實踐模塊是以典型機械拆裝、調試和分析為主的綜合性實踐教學內容,結合專業對典型機械進行拆裝、調試和分析,了解分析機械組成的方法,了解機械各部分的作用,培養分析機械的能力,寫出實訓報告;選學模塊是由學校根據專業培養的實際需要自主確定的選擇性內容。每個教學功能模塊相對獨立,可以進行積木式的多重組合,靈活多變。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專業和不同的教學層次需要編排,對行業中出現的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可以隨時建立新的模塊添加進去。
四、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輔助教學,合理利用網絡與多媒體技術,努力推進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積極創建適應個性化學習需求、強化實踐能力培養的教學環境,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堅持“做中學、做中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作風、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和良好的職業素養,結合教學進程,組織學生開展常用工程材料、標準機械零部件的市場銷售情況調查,組織開展以小論文、小制作、小發明、小改革等為載體的創新思維訓練。階段性實踐訓練和綜合實踐模塊是本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機械基礎綜合能力訓練的重要環節,教師在教學中可結合專業背景,選擇合適的課題,制作綜合實踐任務書,要求學生完成綜合實踐報告,強化綜合能力培養。
五、造就具有一體化能力的教師隊伍
實施一體化教學必須擁有一支過硬的教師隊伍。“雙師型”教師就是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較高的操作技能水平和豐富的實際教學經驗的一專多能型人才,他們既能講授理論課,又能傳授操作技能,還能解決現場技術問題。建設這樣的教師隊伍,必須通過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培養,逐漸形成。對專業基礎課理論教師要求多深入生產第一線,加強實踐,提高操作技能水平,最終都成為合格的一體化教師。
六、制定合理的教學評價制度
如何客觀、公正、合理地評價一體化教學的效果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在職業技術教育中,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情況應該是衡量其教學效果的主要標準。傳統應試型的考核方式中,純理論內容偏多,嚴重脫離生產實際,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依靠死記硬背,機械地掌握知識和技能,往往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已不能適應現代企業對中、高級技術工人的要求,應該予以摒棄。注重評價內容的整體性,注重綜合素質與能力評價,注重學生愛護工具、節省原材料、節約能源、規范與安全操作和保護環境等意識與觀念的評價。堅持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相結合,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定性描述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倡導采用表現性的評價方式。根據不同專業和不同學生的特點,對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可做進一步的細化,考核與評價的標準要與教學目標相對應,對階段實習訓練和綜合實踐內容可以獨立進行考核。
一體化教學的形式生動活潑,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有效教學方法,理論知識圍繞實踐認識展開教學,針對性強,既利于教師的“教”,又利于學生的“學”, 切實提高了課堂的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