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玉挨打”是《紅樓夢》前半部的一大高潮,曹雪芹把它安排在小說第三十三回和第三十四回,構設成一個“疾風暴雨的大場面”(王蒙語),給予了集中表現。此前一系列矛盾沖突,全都交匯到一起,來了一次總爆發。正統而又嚴厲的賈政按捺不住心頭的怒火,要用“棍棒”對逆子進行教育。這又引來了賈府上下從王夫人、賈母到鳳姐、寶釵、黛玉等人的勸阻和探望,各種態度、各種觀點、各種關系、各種方式也有了集中“亮相”的機會,各種人物也就表現出了不同的思想性格特征,觀察生活、透視世態人情也就有了一個“窗口”、一個“舞臺”,從中更集中地反映了封建家庭教育。
賈政怒打寶玉的直接原因有三個方面:冷落了賈雨村;與藝人琪官交往,得罪了忠順王府;被賈環誣告為“淫辱母婢”。但是,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寶玉不愿學《四書》《五經》,不愿與“為官為宦”之人交往,討厭“仕途經濟”一類的混賬話,整個言行與封建思想、封建意識格格不入,才是最終受賈政制裁的根本原因。
一、封建家庭的教育目標和教育方法
賈政和王夫人是封建社會貴族家庭中嚴父、慈母的典型。在《紅樓夢》中,有關賈政和王夫人的描寫主要是圍繞著對于賈寶玉的教育來展開的,而賈政如何做官應酬,王夫人如何管理家務,在書中都只是一筆帶過。
賈政和王夫人的教育目標是完全一致的,他們都想把兒子往“正路”上引,都希望寶玉熱心科舉,建功立業,以保持賈府這個百年望族的“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可是,一個嚴父,一個慈母,他們對寶玉的認識以及所采取的教育方針卻有很大的不同。從表面上去看,一個是嚴厲到幾乎無情的地步,使兒子見了他像老鼠見了貓;一個是寬縱到溺愛的程度,使兒子變成一個“混世魔王”。盡管賈政和王夫人的教育方針是如此不同,但是,他們對兒子的教育都失敗了。賈政與寶玉的沖突,主要表現在所謂“仕途經濟”的問題上;王夫人和寶玉的沖突,主要表現在寶玉和周圍的女孩子的關系問題上。賈政和王夫人都是恨鐵不成鋼,但是,賈寶玉的問題究竟在哪里,問題的嚴重程度如何,賈政和王夫人的認識有很大的不同。賈政從兒子抓周時的表現,看他“伸手只把些脂粉釵環抓來”,便已大大的失望:“將來酒色之徒耳!”(第二回)后來看他“愚頑怕讀文章”,只是“學了些精致的淘氣”,更是一見就煩,一見就火。至于王夫人,她對兒子的認識是十分膚淺的,只是說寶玉“一時甜言蜜語,一時有天無日,一時又瘋瘋傻傻”,一句話,賈寶玉還是一個孩子,沒有常性。對于這種孩子,“不理他”,“只休信他”就行了。王夫人還說:“若這一日姊妹們和他多說一句話,他心里一樂,便生出多少事來。”(第三回)也就是說,寶玉心中本來沒有什么了不起的病,主要是因為他周圍的姊妹們,也包括那些丫環們,老去招他,“便生出多少事來”。
賈政雖然封建,正統古板,教子無方,然而他總是嚴格要求自己的兒子,總是責怪自己的兒子沒出息,從來沒有把責任推到身邊的丫環們身上去。然而,王夫人卻很少對兒子進行“正面教育”,一味地寬縱,等到問題出來,她只知道把怒火撒向那些無辜的弱者。
二、從寶玉看封建教育的“惡果”
賈政是封建正統思想的代表。他生怕承擔“上辱先人,下生逆子”的罪名,不允許兒子“離經叛道”,所以,他容不得寶玉,“不如趁今日一發勒死了,以絕將來之患。”他打寶玉兇狠至極,對忠順王府派來的人卻躬身賠笑,都說明他對封建統治的忠心,是一個典型的封建衛道者。
王夫人也是封建思想的維護者。她愛寶玉,見寶玉挨打,很痛心,這是母子感情;她也具有封建的“子貴妻榮”思想,若失去了寶玉,她就失去在賈家的地位。她在哭寶玉挨打時,想起忠于封建家族的兒子賈珠,便慨嘆要是賈珠活著,“便死一百個,我也不管了”。這也說明了王夫人封建衛道士的本質。
賈寶玉是封建貴族階級叛逆者的形象。其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寶玉不愿與“為官為宦”的人交往,不愿走“仕途經濟”的道路。所以,當賈政命他去見賈雨村時,他磨蹭了許久才出來了,“既出來了,全無一點慷慨揮灑談吐”。在他眼里,賈雨村是一個拼命鉆營、貪贓枉法的官吏。賈寶玉具有一定的民主、平等思想:對金釧兒之死感到震驚,“五內摧傷”,恨不得為她“身亡命殞”;與下層平民戲子蔣玉函平等交往,互贈信物,因而得罪忠順親王府;追求自由婚姻,與林黛玉心心相印,情投意合;反叛堅決,至死不悔,竟然在挨打之后說“我便為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作者單位:甘肅平涼信息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