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課程觀念要求重建師生關系、強化人際互動、改變學習方式、構建生命課堂,在思想和行動上做好實施新課程的準備。
一、課堂改革:構建學生主體
面向學生主體,首先就是堅持素質教育面向全體的原則,關注普及。強調把每一個學生首先要培養成一個合格的公民,都成為“高素質的勞動者”,最終實現提高“民族素質”的根本宗旨。課堂教學必須實現這一基本的價值取向。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要淡化選拔功能,強化普及意識,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使每一個學生成功。其次,教師要相信每個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會成功,正確對待每個學生的發展潛能,正確尋求適合學生發展的方法途徑。
尊重學生主體人格,其核心就是認為學生是一個獨立的主體人。建立新型的人際關系的重要基礎是相互間的尊重,失去了對他人的尊重,就等于否定對方最起碼的主體人格存在。尊重學生主體人格蘊含三層含義:尊重學生個性,尊重學生興趣和尊重學生情感。
保障學生的基本權利是構建學生主體的核心。學生的基本權利包括嘗試成功的權利、實現創新的權利、質疑問難的權利、發現探究的權利、情感體驗的權利、學會選擇的權利和嘗試失敗的權利等等。教師應該把原本屬于學生的種種權利還給學生。
二、課堂改革:教師角色的轉變
1.重建師生關系
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應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際關系。教師應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的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參與者、合作者,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以求建立一種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
2.強化人際互動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學生不是配合教師上課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教師要創造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強化師生間、生生間的交往,通過交往實現師生互動。例如可改變座位編排形式,變原來“秧田式”的座位法,為半圓性,或馬蹄形(U),或T形,或前后座位組成“蜂音組”,或全班圍圈座等,使學生既能面對老師,又能面對同學,不僅通過言談,而且通過眼神、面部表情、身體姿勢等,傳遞信息,溝通情感,交流思想。
3.轉變學習方式
傳統學習方式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貶低發現與探索,從而在實踐中導致了對學生認識過程中的極端處理,使學生學習書本知識變成了僅僅接受書本知識,學生學習變成了純粹記憶的過程。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態,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索、研究等認知活動凸現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的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三、教學改革:重構課堂模式
新課堂倡導的課堂模式是一種“生命課堂”,它是以人的發展為本的課堂。“生命課堂”觀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注重三維的教學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基本理念包括以下三點:
首先,在課堂“知識”與“生命”的關系理解上,知識是手段,生命發展才是目的,掌握知識要為學生的生命發展服務。對學生而言,外在的知識太多太復雜,課程為知識的內化作了基本的選擇,課程所選擇的這些知識對學生而言是必須要掌握的,但并不是說要在犧牲學生的休息、娛樂、情感發展、正常交往等的基礎上去獲取知識。課堂中的生命含義就是教育教學的工作始終要把學生當成未成年人看待,當做發展中的人來看待,既不能把學生“物化”或“非人化”,又不能把學生“成人化”。
其次,在師生關系上,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必須放棄傳統教師觀的師道尊嚴,重新塑造新時代的教師形象。教師不僅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還要承擔起研究學生、了解學生、關心學生,理解學生、幫助學生、引導學生、啟發學生等新的角色。在課堂教學中將這些新角色與教學活動有機的統一起來,將這些角色所要發揮的不同作用,以適當的方式落實到教學過程之中。
再次,在教與學的關系上,強化交往中的教學,使教學活動成為師生共同交往、共享經驗的過程,使教學活動成為師生在特定情境和為特殊目的而進行的知識、態度、價值觀等的分享活動。“知識課堂”要么是一種“操作性教學”支配下的機械重復,要么就是教師單一的表演活動。這兩種表現都是效果不佳的教學。教學必須借助交往來進行,保持在真正的交往中掌握的知識才是被學生“內化”了的知識。如果每位教師能從“心理置換”的角度去理解學生,就可以理解教學活動中的交往觀的意義所在了。
(作者單位:甘肅平涼信息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