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職專業課程存在的問題
1.課程內容陳舊
傳統的電子專業教材內容落后,比如專業基礎課《電子線路》是以分析單元電路為主、集成電路為輔的呈現形式。《電工基礎》自感現象研究章節中講解日光燈電路時,分析了自感現象原理的電感整流器。課程內容落后還表現在理論定位比較高,專業基礎課程起點遠高于初中物理課程,教材幾乎是院校教材的縮減,重理論推導,輕實踐操作,重知識的系統性,輕應用性。
2.課程結構不合理
目前職業中學基本采用工學結合2+1教學模式,即學生在校讀書時間為兩年,第三年要到企業進行教育實習。在短短的兩年內,想合理安排電類課程還比較困難,拿兩門專業基礎課程《電工基礎》、《電子線路》來說,各個學校安排不盡雷同。不管哪種課程的開設,都要考慮在校兩年內學生的專業培養目標。
理論教學仍占主導地位。即使是專業技能課程《電子技能與訓練》,也涵蓋大量的理論知識。而技能操作方面部分學校每學期搞一次所謂的技能實習,停課3~4周,集中技能訓練,其余17周左右的時間只能在課堂上完成。
3.教學方法落后
在目前教育環境下,上職業中學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學業上的失敗者,被動的學習動機和落后的學習方法,很難調動職校生學習的積極性。理論課程的教學還是傳統的教師教和學生記,教師通常是一本教材,一本備課筆記,一支粉筆講到下課,是一種典型的“填鴨式”教學。于是在職業中學經常會發現一種場景:教師汗流浹背,學生昏昏欲睡。
4.培養目標偏離
教育部制定的《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給出定義:培養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可以把其意思歸納為:職業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綜合職業能力、高素質的技能人才。而目前在許多課程中,缺少體現綜合職業能力、素質教育的內容。
二、目前課程改革存在的誤區
1.課改就是引進項目課程的誤區
項目教學是以工作任務為中心選擇、組織課程內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務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強課程內容與工作之間的相關性,整合理論與實踐,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效率。
隨著項目教學的推廣應用,出版了好多項目的教材,幾乎涵蓋所有電子科目。部分教材通篇采用項目教學,有的把項目分為幾個工作任務,僅僅圍繞著幾個工作任務來開展教學。有的甚至把簡單的技能訓練也歸結成項目教學,雖然技能訓練與項目課程比較接近,但有著本質的區別。項目課程應該是圍繞一個個精心選擇的典型產品或服務來進行,嚴格地說是圍繞基于典型產品或服務的活動來進行。
2.以就業為導向的誤區
中職學校培養的是面向企業一線的操作工人。這些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時,教師作為教育工作的領導者,不能只順應企業的技能操作、行為規范要求學生,還要考慮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后勁的培養。為了方便招生,職業學校通常以企業的名稱冠名班級,這個無疑是個好的辦法,但學生的培養目標不能僅僅以此企業為標準。我們知道部分企業接納學生從事操作工,工作非常簡單,只要培訓一兩天就能勝任工作。僅僅以就業為導向培養方向有待考究,關鍵還要以能力為本位。
3.課改堅持“實用為先、夠用為度”的誤區
“實用為先、夠用為度”的原則被提出后,在課改中對教材的內容進行簡單的刪減。比如《電子線路》課程,持此觀點之人,對場效應管、負反饋等章節的內容全部刪除,原因是到企業后不會用到。所以對課程專業知識的“夠用為度”的這個“度”不好把握,并且“實用為先”也是不可測量的,也許今天學生從事的工作不涉及,很難保證以后的工作不會涉及。所以課改時要考慮學科的整體性和系統性。
4.課改就是強化實踐操作的誤區
職業教育強化實踐操作是無庸置疑的。但是課改就是強化實踐操作那是錯誤的觀點。就像實施素質教育一樣,難道說多上幾節活動課就成了素質教育了嗎?現今的中等職業教育諸多弊端之一便是把學校教育看成是培養技術工人的活動,缺乏對學生個人素質的培養。這便混淆了教育與培訓,失去了教育的本質特征。所以實踐操作改革僅是職業學校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5.完全以學生為本位的誤區
“學生不喜歡數學、英語課就可以不上,學自己感興趣的美術課來代替;學生想學的表演課程本校沒有,就可以去別的職高上課;覺得什么樣的專業能找到工作就學什么,自己喜歡和適合什么就學什么……”這就是媒體對杭州市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的真實描述。因此教育行政部門相對應地出臺了所謂的教學新模式:走課、走專業、走年級、走學校。把屬于只有在大學才能夠享受到的自由擇課,上演為杭州職高學生的權利。職高生是處在十六七歲的花季少年,可以說絕大部分是初中強化應試教育的失敗者,現在突然到了一個學習非常寬松的環境且可以自由選擇選修自己感興趣的科目,一下子恐怕讓這些懵懂少年無所適從。杭州新政的出臺,出發點是好的,恐怕難以為繼。
三、專業課程改革的有效途徑
1.成立課程改革指導委員會
新加坡學術管理機制由咨詢委員會、學術委員會、考試委員會組成。其中咨詢委員會成員都來自企業,它是學校與企業聯系重要的橋梁之一,起到針對新課程計劃或課程修改建議提供專業咨詢意見,并對有關的建議給予認可。下面的框圖(圖1)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課程開發程序圖。
圖1 新加坡課程的開發程序
目前國家大力倡導工學結合人才的培養模式,在這種背景下,成立課程改革指導委員會,有著特殊的使命,一方面它起到聯結學校和企業有效溝通的紐帶,另一方面為人才培養提供面向企業的課改方案。陳解放教授認為專業課程的邏輯主線是實踐活動,教材應按照工作實際操作過程中各個環節的相關性進行組織和編寫,知識由工作實際操作過程的需要引出,是實踐的附庸,因此他認為在課程的內容上要與工作過程結合起來,其次,在課程的設計和編寫過程中,要有來自用人單位的專家參與。這是目前課程改革的主流思想。
2.制定課程改革的目標
為什么要進行課程改革,可以歸結為兩點,一是當前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與現代企業的發展不適應;二是當前的課程教育體系與現代人的發展不適應。
從以上兩點不難看出,學校要做的工作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學校積極組織教師深入企業,到企業一線頂崗實習,讓專業教師了解本行業的最新理念,最新發展狀況。通過觀察學習,編輯整理作為教學的素材。到學校后,根據企業的生產要求,模擬企業的生產環境,讓企業的生產情景再現,通過親身經歷,真實的例子、真實的情感去豐富課堂教學,讓學生感同身受,促進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個方面,深入思考職業教育人的發展問題,學校教育要求學生養成一定的職業素養,具備良好的職業能力。教師將企業文化、專業技能、人的發展進行整合,把這些當作研究對象,進行再加工,其目的是減少學生就業磨合期,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3.規劃課程改革的內容
(1)適當降低教材的理論深度。職業教育培養的是面向企業一線的操作工人,他們懂操作、會應用,具備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不必有系統的專業知識,因此對專業理論內容要有所取舍,比如PN結、三極管內部載流子的運動分析、共集電極共基極交流分析、放大器頻率特性等內容都可以舍去不講。
(2)緊跟電子時代發展的步伐。課改在內容上要突出當前電子發展的前沿,要體現新器材、新技術。目前職業中學使用的教材編寫的時間基本上在2002年前后,到目前為止,已經差不多將近10年的時間,教材的內容幾乎是一成不變,很難適應現代企業的要求。比如老教材中還以分立元件等單元電路的結構原理為主,而現在已經發展為大規模甚至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所以應以集成電路為主導。
(3)加強實踐環節。有的教師認為,專業理論課程幾乎做的都是驗證性實驗,而專業技能課才開始實踐操作。其實不盡然,專業基礎課程《電子線路》第一章節二極管整流濾波電路和第八章節直流穩壓電源講解時,可以讓學生安裝一個簡單的穩壓電源來說明各個環節是怎么工作的,用示波器觀察各部分輸出的波形,比在黑板上講解空洞的理論推導更直觀的多。《電工基礎》亦是如此,比如日光燈的安裝,三相異步電動機的正反轉等,都是很好的實踐教學項目,當然還有很多,需要大家的智慧來共同開發。
4.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改革以技能訓練的行為主義、擯棄以客觀知識學習的認知主義,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理念;整合教學的內容,打破傳統的知識結構,對專業體系、知識點進行項目加工處理,以實際工作需要知識為切入點,在工作過程建構工作知識體系,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按“任務驅動、項目教學”的要求,將工作任務分化為一個個小項目,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本,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針對不同專業課程的特點,教師要做好因材施教的同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到引導、協調的作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江寧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