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為企業生存之本。近幾年,我國積極推進市場誠信平臺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與科學發展觀的總體要求相比,還存在宣傳教育力度不夠、組織實施機制不健全、信息平臺運行不暢通、中介服務市場培育不充分、制度體系建設不完善等問題。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市場誠信體系面臨歷史性考量。加快市場誠信平臺建設,打造“信用中國”,已成為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規范市場經濟秩序、促進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當務之急。
一、以“誠信節”為載體。搭建常態有效的宣傳教育平臺
市場誠信平臺建設,應以宣傳教育為基礎,借助有效載體,普及信用知識,營造“有信者榮、失信者恥、無信者憂”的氛圍,形成全民自覺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的良好社會風尚。建議將9月9日(“毒奶粉”事件首次曝光日,具有警醒作用;同時,“9”這個數字蘊含“長久”之義)定為“誠信節”,在每年的9月由各省紀委聯合省委宣傳部及省法制辦開展“誠信月”活動,將誠信宣傳教育與普法教育、廉政文化建設相結合,搭建常態有效的宣傳教育平臺。 一是在宣傳教育的對象選擇上,要力求覆蓋面廣,并在實際過程中針對不同對象采取不同方式。對公務員,可依托各級黨校開展依法行政、廉潔自律等教育,提高公職人員誠信意識;對企業,可將信用知識培訓與評先創優活動相結合,在“誠信節”當天,以“紅名單”形式在各大媒體公布“重合同守信用企業”及“誠信企業家”的評選結果;對廣大市民和農村居民,可在“誠信節”當天開展信用街道和鄉鎮、信用社區和村組、信用市民和農戶三個層次的信用評級活動,引導廣大市民和農民提高信用意識。
二是在宣傳教育的外在形式上,要力求創新,努力提高誠信宣傳的科技含量,擴大范圍,增強實效。要通過文藝作品、舞臺藝術、展覽演示、網站宣傳、電影電視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使誠信宣傳教育更富有親和力、吸引力、滲透力。具體而言,就是在“誠信節”當天,以“人人講誠信”為主題,圍繞“學、議、查、改、評、建”六個環節,借助“信用知識讀本”、“誠信道德論壇網”、“誠信格言征集熱線”等形式,組織“誠信做人、誠信做事”的學習和討論,以各省委、省政府為兩條主線,引導廣大干部自查自糾,廉潔奉公,執政為民,引導社會成員創建誠信文化。
二、以“信用管理局”為龍頭。搭建上下聯動的組織監管平臺
市場誠信平臺建設,應以組織機構設置為先導,配備專職人員,設立專門機構,突破信用體系建設瓶頸,構筑統一高效的組織實施機制與領導監管機制。建議撤銷設在各省工商局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在省內分層級設信用管理機構,直屬各級政府,采取同級政府與同級紀委雙軌并行的領導體制,由政府主管經濟的領導與各級紀委書記共同主政,搭建以“信用管理局”為龍頭的、上下聯動的組織監管平臺。
一是在機構設置方面,應根據工作需要合理定編定級。具體而言,從縱向來看,在省一級設立信用管理局,級別為正廳級,編制15—20人;在地、市、州設立信用管理處,級別為正處級,編制8—12人。從橫向來看,在建設廳、質監局、工商局等14個廳局部門設立信用管理處,級別為正處級,編制5—7人;在地、市、州、縣、區的相應職能部門則不再單設信用管理機構,由分管市場的工作人員配合地、市、州信用管理處與廳局部門的信用管理處開展相關工作。
二是在職能定位方面,應根據組織特性確定職責范圍。各省信用管理局規范、監督上至政府職能部門、下至企業市場主體的誠信問題,其職責范圍廣泛,包括制定完善市場誠信法規、建立維護市場誠信信息平臺、培育規范信用服務市場、協調管理各信用管理處。各地市州信用管理處,負責建立維護更新區內市場主體誠信信息數據庫、規范區內信用服務市場。各廳局信用管理處,負責建立維護更新本部門誠信信息數據庫,并使之與信用管理局信息平臺對接。
三、以“聯合征信管理中心”為依托,搭建統一高效的信息共享平臺
市場誠信平臺建設,應以信用信息的公開共享為前提。建議設立“聯合征信管理中心”,隸屬于各省信用管理局,主管企業信用信息平臺和個人信用信息平臺建設,提供轉發服務的數據交換平臺和信用信息查詢平臺,從而形成“多個行業征信數據庫——兩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個聯合征信管理中心”的框架模式,實現各省乃至全國信用信息一站式(一網式)查詢。
一是在信息歸集、整合方面,要體現統一、完備。雖然各省工商局開發了本省企業信用信息管理系統,但目前涉及企業和個人的各類信用信息幾乎全部分散在政府各個職能部門。下一階段,各省聯合征信管理中心應制定數據庫建設標準,敦促各地區、各部門依托“金稅”、“金關”、“金質”等管理系統,按照統一標準做好信息歸集工作,建立信用信息數據庫,借助信用網完成信用管理局信息平臺與各地區、各部門數據庫的有效對接,實現跨地區、跨部門的市場誠信記錄聯網。
二是在信息發布、更新方面,要體現安全、及時、有效。各省聯合征信管理中心應對各部門、各地區報送數據進行科學論證,在確保國家安全、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前提下,發送至省信用網。實現信用信息依法公開。同時,應要求各部門、各地區做到定期、定人、定責。定期,是指各縣、市每天向主管廳局報送市場主體誠信信息,各廳局對接收的信息整理、分類,每周向省聯合征信管理中心報送一次。定人,是指各廳局(包括其下屬的市、縣)安排專人負責報送信息。定責,是指以法規形式確定數據報送相關人員職責,對不按時報送、數據不準確、錯誤率高的相關單位報送人、單位負責人進行嚴肅處理。
四、以“信用中介服務機構”為重點,搭建獨立規范的信用服務平臺
市場誠信平臺建設,應以發展信用中介服務機構、培育誠信服務市場為重要環節。目前,我國信用市場發展遲緩,供與求兩方面都存在諸多問題。針對這一現狀,建議以發展信用中介服務機構為重點,搭建獨立規范的信用服務平臺。
一是向市場提供多層次、多樣化信用服務。目前,我國信用服務行業發展不均衡,表現為從事信用擔保業務的中介組織較多,而涉足信用保險、信用管理咨詢、信用保理、商帳追收等業務的中介組織則較少。因此,下一階段,信用管理機構應重點將工商、銀行、稅務、建設等部門主管的信用評級、信用監管、招投標評估等業務推向市場,鼓勵信用中介組織開展企業信用征信、企業信用評估、企業信用咨詢等業務,加快培育具有較高執業資質和道德水準的信用服務市場。
二是加強對信用中介服務機構的監管。當前,我國信用服務企業總體水平偏低,資質參差不齊,信用評估方法不規范,信用產品質量不高,制約了社會對信用產品的需求。為促進信用服務市場健康發展,信用管理機構應加強對信用中介服務機構的注冊登記條件、從業人員執業資格、征信評級標準與途徑等進行嚴格審查,對違規者嚴厲查處。同時,各省應協助組建信用中介行業協會,引導其開展行業服務與行業自律工作,規范信用中介服務市場。
五、以“兩個意見”為基礎,搭建完備堅實的制度保障平臺
市場誠信平臺建設的順利進行,需要有完善的法規制度作為保障。建議各省信用管理局在省政府、省紀委、省法制辦的指導下,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及《關于在治理商業賄賂專項工作中推進市場誠信體系建設的意見》為基礎,制定完善以下幾方面法規制度:
一是市場誠信信息歸集和披露制度。各省要在已公布實施法規基礎上,配套制定《企業信用信息歸集工作制度》、《企業信用信息披露工作制度》、《信用信息數據報送制度》,使企業、個人的信息征集和披露有規可循,有章可依,做到定期、定人、定責地記錄、更新市場誠信信息。
二是市場誠信獎懲制度。一方面各地區各部門要推行“紅名單”制度,在對講誠信的市場主體進行褒揚的同時,給予政策、經濟支持,助其發展。另一方面,繼續推行“黑名單”制度,切實加大對失信市場主體的懲戒力度,努力凈化市場環境。
三是信用中介機構管理制度。信用中介服務機構獨立于公共權力與交易環節之外,提供的信息與信用評級結果比較專業、客觀、公正,可參考借鑒價值較大。各省信用管理局應聯合法制辦、工商局、消協等單位制定信用服務機構管理辦法、信用服務中介機構誠信自律制度與風險防范制度,對信用中介機構注冊登記、歸集信息、信用評級、信息公布等環節實施有效監管,依法規范其服務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