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乳品企業的發展具有良好的基礎,從20世紀80年代的十幾家乳品企業發展到了現在的60多家,乳業已成為新疆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目前,在天山北坡烏昌地區、伊犁河谷、南疆綠洲等奶業優勢區域,尤其是以烏魯木齊市為中心的烏昌周邊地區,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專業化分工和較長產業價值鏈的相關產業集聚,體現了乳業發展要素的明顯優勢,良好的市場需求性和集群的生產力優勢。
一、烏昌地區奶業優勢區域產業集群的形成
烏昌地區是天山北坡經濟帶的核心經濟區,奶業已成為近年來該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截至2006年底,烏昌地區荷斯坦奶牛存欄達到了11.93萬頭,占全區的5.35%,牛奶產量達到了39.77萬噸,占全區的22.12%;養殖規模100頭以上的奶牛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達到了124個,養殖奶牛2.7萬頭,占到了區域奶牛養殖量的18.81%,其中規模在350頭以上的養殖場達到了15個;現有成母牛7.6萬頭,年產奶39.4萬噸,成母牛年平均單產5184千克,成母牛單產是全疆平均水平的3.7倍。該地區奶牛養殖規模化程度高,飼養管理較規范,奶業發展基礎較好,是新疆奶業最發達的地區。
目前,已有多家乳品企業落戶此地,如麥趣爾、西域春、維維集團、農夫基地等。2006年,又有娃哈哈乳業在昌吉市建廠。良好的市場需求性是產業集群形成的必備條件之一,沒有市場,產業集群就沒有存在的可能性,其外部經濟性和競爭力也無法顯現出來。烏昌地區乳制品市場廣闊,乳品消費量大,其人口約占全疆人口的20%,消費量占全疆的60%以上,是疆內最大的乳制品集散地。而且,居民對乳品的認識程度較高、消費意識強、市場比較成熟,如果加大產品開發和市場營銷力度,乳品銷量將有較大幅度增長。
在乳業產業集群的輔助層次,即集群服務支撐體系建設方面,烏昌地區已初步建立了較完備的服務支撐體系。烏昌政府高度重視并大力支持乳業的發展,不斷加強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加大相關產業如飼草業、草料加工業的發展,加強科研機構及“官、產、學、研”體系建設和奶業協會建設等。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烏昌地區奶業發展的產業鏈完整,具有良好的市場需求性,相關服務支撐體系較為完備,初步形成了涵蓋產前、產中、產后各個方面的奶業生產經營體系,乳業產業集群已具雛形。
二、新疆烏昌地區乳業產業集群發展的障礙分析
(一)奶牛養殖業經營粗放。生產力水平低
2006年新疆奶牛規模養殖情況為:養殖1-5頭的有37.08萬戶,6-20頭的有4.5萬戶,21-100頭的有0.5萬戶,100頭以上的226戶。可見,目前還是以小規模散戶養殖為主。大部分奶農受教育程度低,受傳統的小農經濟思想影響,缺乏科學飼養觀念,尤其缺乏奶牛飼養的系統知識,奶牛飼養管理水平低。同時,2006年液態奶的生產以UHT奶、巴氏消毒奶為主,奶粉主要是工業淡奶粉,大部分以較低的價格出口到疆外地區,而配方奶粉、奶酪等高附加值產品市場基本上被三鹿、伊利、蒙牛等國內大企業品牌及國外高端產品壟斷,本地企業產銷量都很小,生產力水平低下。
(二)奶農與企業利益聯結機制不順暢
第一,企業與奶農沒有形成經濟利益共同體,二者之間更多的是“契約式”買賣關系,且契約的法律效力差,對雙方沒有硬性約束,一旦市場供求關系發生變化,雙方都易違約。第二,在奶農與企業的市場交易中,奶農往往處于弱勢。企業與農戶簽訂的一般都是格式合同,牛奶收購價由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根據奶牛飼養成本及市場銷售情況協商決定,奶農沒有話語權,政府更傾向于保護企業的利益,造成這種局面的重要原因是奶農組織化程度低。
(三)企業規模小。對產業集群拉動作用不強
新疆乳制品企業雖然有60多家,但銷售額在億元以上的只有兩家,新疆金牛蓋瑞乳業公司和新疆麥趣爾乳業有限公司,其銷售額分別為1.2億元和2億元,不及蒙牛、伊利的2%。2006年全區乳品企業生產總值11.37億元,銷售收入9.26億元,在全國所占比例也很低。乳制品企業的發展與豐富的奶業資源不匹配,奶業優勢并沒有發揮出來,且集群內企業規模小,競爭力不強。
(四)企業之間交流合作少,關聯程度差,同業存在元序競爭
烏昌區乳品企業之間合作交流少,企業之間的關聯程度低。乳品企業之間的合作交流僅限于參加奶業協會及政府組織的各種研討會、行業會議,沒有常規、正式的合作交流組織形式,企業大打價格戰。短期來看,消費者似乎得到了低價的商品,獲得了好處,但長期來看,消費者的利益也是受損的,因為得不到高質量的商品,只能購買質次價低的商品。從長遠來看,企業處于微利狀態,缺乏資金進行管理的改進和技術的創新,產品質量難以保障和提升,既不利于企業的發展,也不利于產業的發展。
(五)相關支持性產業發展水平低,配套支持力度不夠
乳業集群的發展離不開相關支持性產業的配套、協作和支持,與乳業相關的產業主要包括飼草飼料、科技服務、金融服務等。而烏昌區的這些相關支持性產業發展水平低、配套支持力度不夠,突出表現為:(1)新疆雖然被喻為中國第二大牧區,但草場生態環境形勢嚴峻,尤其是北疆各主要牧區,生態條件逐步惡化,影響了畜牧業的發展,牧區“靠天養畜”的傳統生產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改變;(2)集群內企業與當地大學、科研機構缺少合作,科研成果與產業集群的發展銜接不緊密,產學研創新機制尚未健全;(3)金融支持力度不夠。
三、對策分析
(一)加強奶源基地規模化建設
首先,增加政府投入,以市場為導向進行區域的合理布局,通過政策支持和產業聚集,加快壯大奶牛產業區;其次,生產企業要從奶牛飼草、飲水、飼養環境抓起,實施“奶牛科學飼養和保健工程”,推廣“分散飼養,集中擠奶”、“集中飼養、統一管理”的奶牛飼養模式,通過發展奶牛小區和奶牛飼養合作社、股份制奶牛場等辦法,全面推廣機械擠奶,從根本上提高奶源質量;再次,加大對奶農的扶持力度,逐步擴大適度規模的家庭牧場和牧場園區,采取政府、企業、奶農、科研單位相結合的產業化發展模式。
(二)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分配機制
政府要加大對乳品加工龍頭企業組建和發展的扶持力度。真正形成“市場帶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帶農戶”的一體化產業發展模式,以此帶動全行業的發展。同時,應借鑒國內外發展經驗,建立奶農與乳品加工企業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分配機制,促使企業和奶農間成為利益共同體,大力推廣“訂單農業”,鞏固和發展“農戶+公司+市場”的經營模式,可以以各種形式參股的方法,實現二者利益、風險共存。
(三)加強和完善科學的社會化服務支撐體系
乳業產業集群的社會化服務支撐體系主要包括道路、通信、水電等硬件基礎配套設施,實驗室和高等院校、人力資源與培訓機構、農業合作社、奶業行業協會、企業家協會等研究開發和服務機構,還包括如科委、發改委、農科院(所)、畜牧廳(局、處)、防疫局等政府有關機構。要加強和完善科學的乳業產業集群的社會化服務支撐體系。建立協調機制,充分發揮集群中各支撐體系的合作關系,全心全意為集群的發展服務。
(四)加強奶業協會和奶業合作社建設,提高奶農的組織化程度
要按照農民自愿、政府扶持、市場運作的原則,鼓勵和支持奶農參與行業組織建設。要以建立和完善奶業協會、奶農合作社為主導形式,把分散的奶農組織起來,形成利益共同體,通過規范各自的生產與經營行為,開展系列化服務,密切基地農戶與龍頭企業的關系,為雙方的協調發展提供保障。應積極培育和扶持奶業合作組織發展,使之充分發揮服務、監督、協調、代表、自律和管理作用,增進其與企業、機構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讓奶業合作組織真正成為政府和行業之間的橋梁,為推動奶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